北京公交站名的来历(131)
第七章 以街巷胡同命名
45.刘海胡同站
乘坐55路等公交车,可到达位于西城区的刘海胡同公交站点。
站名来历:刘海胡同在明朝时称刘汉胡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被改作刘海胡同。
有资料称,北京的一些胡同是以手工业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如砂锅刘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纸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骟马张胡同(今拴马胡同)、孟端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等。
至于这位“刘汉”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以此为地名,就不好考证了。
附近的主要人文景观:
●庆王府(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城区定阜街3号的庆亲王府,原为清朝道光年间大学士琦善的府第,后被内务府收回,于咸丰年间赐予庆亲王永璘的孙子奕劻(kuāng)。
永璘是谁呀?乾隆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而奕劻呢,则是乾隆皇帝的曾孙子。
据说这个奕劻没啥本事,贪污受贿,名声也不好。不过,他写得一手好字,这让慈禧对他非常有好感。在咸丰年间,慈禧每每与其弟叶赫那拉·桂祥通信时,都会让奕劻代笔。一来二去,两人也渐渐熟络。
1898年,奕劻终于干出了一点儿“成绩”。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他站了出来,扼杀了光绪皇帝维新救国的理想。由此,奕劻被慈禧加封为清朝第十二个、也是最后一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奕劻奉命留京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等11个国家的外交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奕劻有的是钱,在自家的府内大兴土木,修建了万字楼和戏楼等。
府内建筑宏伟,面积广阔,分为五个大院,有大小楼房近千间,朱红的大门,高大的宫殿,只是屋顶为泥瓦而不是琉璃瓦,成为当时京城最华丽的王府之一。
●梅兰芳故居(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典型的四合院,原本是庆亲王府的一部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于1951年至1961年在此居住。
梅兰芳先生被称为“中国戏曲一代宗师”“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8岁学戏,11岁登台演出。在5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梅兰芳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作为京剧大师的梅兰芳,不仅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有爱国爱人民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失守,日本人胁迫梅兰芳为其演出,梅兰芳誓死不肯登台,通过注射药物,让自己的体温升高到42度,日本人无奈,只得就此作罢。
为了让日本人断了让他唱戏的念头,梅兰芳毅然蓄起了胡须。1945年日本投降,梅兰芳立刻剃掉胡须,准备登台演出。他说,日本人走了,该为中国人演出了。
梅兰芳曾经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梅兰芳任中国京剧院院长,第二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他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梅兰芳的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1984年,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成立之后,在梅先生的故居筹建纪念馆,于1986年10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共有四个展室,以图片和实物简要介绍了梅兰芳一生的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
馆内有珍贵藏品32421件,大多为梅兰芳的亲人捐献,包括剧本、图书、照片、剧单、字画、信件、实物等,还有梅兰芳本人和一些老艺人历年的便服、剧装照片,梅先生与国外知名戏剧家的合影照片,以及从清末至现代在各剧场或堂会演出的戏单。
在所藏字画中,有宋、元、明、清和当代书画家如吴昌硕、陈师曾、 陈宝琛、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的作品。梅兰芳本人的绘画,也藏有多幅。
此外,还有当代印度画圣难达婆薮为梅兰芳绘制的巨幅油画《洛神》、日本画家渡边晨亩赠给梅先生的画、印度诗人泰戈尔亲笔题字赠诗的团扇。
馆内设有录像放映室,专门放映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片和传记片。
第七章 以街巷胡同命名
46.报子胡同
乘坐7路、47路、夜36路等公交车,可到达位于西城区的报子胡同站点。
站名来历:西四北三条街在明朝时属于鸣玉坊地域,叫箔子胡同。“箔子”是用苇秆编成的帘子,又叫“苇箔”,是一种建筑材料。大概当年这条胡同里有卖箔子的商铺,由此得名。
“箔子”还有两种解释,一是用苇子或秫秸编成的篮子,二是将苇子涂上金属粉末或裱上金属薄片当作纸钱。
清代把箔子胡同误称为雹子胡同、报子胡同。1965年后此处改为西四北三条,但报子胡同的公交车站名没变。
附近的主要人文景观:
●隆长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西四北三条胡同3号的隆长寺,是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建造的皇家大庙。今尚存山门、残殿和诗碑。山门的门额上有“圣祚隆长寺”五个大字,山门上一些砖雕十分精美。
“圣祚”的“祚”,音zuò,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
●程砚秋故居(北京市文物保护文物单位)
这里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的故居,程先生于1937年~1958年3月9日在此居住。
程砚秋自幼学习京剧艺术,11岁登台演出,根据京剧传统艺术和自身唱腔特点,创造出了新的京剧流派——“程派”,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抗日时期,程砚秋痛感祖国山河破碎,毅然退出舞台,躬耕务农,拒绝为日伪演出,表现了一位正直的艺术家的高风亮节和爱国情操。
程砚秋故居占地面积约390平方米,共两进院落。大门南向,门两侧各有一方形门礅。进大门,迎面有一影壁。
前院有四间北房,为会客厅和书房,名“御霜书斋”。后院有三间北房,东里间是程氏夫妇卧室。
室内陈设基本保持原状,有程砚秋在生前用过的戏装、剧本、图书以及各式生活用品等陈设。
第七章 以街巷胡同命名
47.辟才胡同站
乘坐7路、38路、47路、夜36路等公交车,可到达位于西城区的辟才胡同站点。
站名来历:辟才胡同原有一座大石佛寺”,故旧名“大石佛寺胡同”。大石佛寺是元代的一家皇家寺院,供奉着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元睿宗(托雷)的御容。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邻近有皇宫储存、加工木材的大木厂,这里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劈柴集市,故名“劈柴胡同”。
还有一个传说,过去有个张姓人家住在这里,一家老小都靠劈柴为生。由于经营有方,劈柴厂生意兴隆,还带动了周边劈柴市场的火爆。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人们口中的“劈柴胡同”。
而正式改名为“辟才胡同”,已经是清末光绪年间的事儿了。
这里名校云集,人才辈出,赫赫有名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简称女附中,今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就坐落于此。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曾经在女附中担任多年的语文老师。
辟才胡同一带还有一所百年老校、始建于1883年的宏庙小学。其前身是八旗子弟的官学,名为“镶蓝旗官学”,1914年曾经改名为“北京师范附属小学校”(北师附小),1958年才更名为“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
著名作家老舍曾经在这所学校执教。文艺理论家冯牧、艺术家于是之都是从这儿毕业的。
附近的主要人文景观:
●齐白石故居(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于辟才胡同内的齐白石故居,204平方米,是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
齐白石(1863年~1957年),中国近代美术文化史上的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擅长诗、书、画、印。文化部于1953年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齐白石荣获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1903年,齐白石第一次来到北平,曾经在法源寺、西四等地住过,直到1926年才买下这处小院。北平沦陷后,日伪统治时期,他辞去教职,并在院门口贴了“画不卖给官家”的字条,一时传为美谈。
史料显示,齐白石对辟才胡同的居所情有独钟,在院内自书“白石画屋”,晚年的大部分创作也是在这里完成的,一直住到1957年病逝。
据如今居住在故居中的齐白石的第四子、著名画家齐良迟介绍,齐白石在故居共作画2万多幅。
日寇入侵北平时,齐白石画了《群鼠图》讽刺日本侵略者;为了抨击旧官僚的腐败,他画了《不倒翁》和题有“看你横行到几时”的螃蟹图。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画了《祖国万岁》;抗美援朝时,他画和平鸽参加义卖,表达了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北京有两处齐白石故居,一处在西城区,就是辟才胡同内的这处齐白石故居;另一处在东城区雨儿胡同13号院,门额上写的是“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第七章 以街巷胡同命名
48.南锣鼓巷站
乘坐3路、13路、42路、60路、118路、612路、夜3路、夜21路等公交车,可到达位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站点。
地铁6号线、8号线设有南锣鼓巷站。
站名来历:南锣鼓巷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元大都建设时期。明代时,南锣鼓巷所在区域像一个扣过来的龟背,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
到了清代,罗锅巷更名为南锣鼓巷。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就称南锣鼓巷。
附近的主要人文景观:
●南锣鼓巷街(北京市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
这条古老的巷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我国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南锣鼓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在主巷的东西两边,类似鱼骨状的并排着八条小胡同,犹如蜈蚣身上的八条细腿,左右两边分开。由此,民间又将南锣鼓巷称呼为“蜈蚣巷”。
从南向北,西边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后鼓楼苑胡同、南下洼子胡同等。
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这条巷子中曾经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每一条胡同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
譬如,东边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其中的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家的祠堂也是一组很大的建筑。
第三条胡同是东棉花胡同。进口不远路北侧就是中外闻名的中央戏剧学院,原是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这里培养了中国一代代的话剧与影视明星,陈宝国、陈道明、姜文、巩俐、章子怡……都曾在这里学习生活。
雨儿胡同13号院曾经住过中国一位画坛巨匠———国画大师齐白石。院门旁挂着“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的牌子。但老先生在这儿住了没多久,就搬到西城区辟才胡同。
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的一条胡同。
1990年,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更新了这条古巷中的小胡同,使其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又适合现代人居住。
1992年,这条胡同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1993年又被授予“世界人居奖”。
如今的南锣鼓巷成为北京一条有特色的酒吧街,整条酒吧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门前高挂小红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朴实,与四合院的格调和氛围相协调,且比较安静。
2017年国庆假期,南锣鼓巷这段长仅700余米的街道在两天之内就迎接了30万名游客。
●茅盾故居(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后圆恩寺胡同13号的茅盾故居,占地面积878平方米,茅盾先生于1974至1981年在此居住。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茅盾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堪称新文化运动和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创作了《子夜》《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大量杰出的作品,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宝库,提高了现主义文学创作水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长期从事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1949年抵京后,茅盾一直住在东四头条203号文化部宿舍,与周扬、阳翰笙等人为邻,1974年搬到后圆恩寺,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最后7年的岁月。
茅盾故居是一处具有北京传统特色的小四合院,门内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横匾。
故居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围的房间是“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展览,展示了茅盾从青少年时期直至去世的生平,主要是先生在各时期的照片,也有一些实物——如书籍、文具等。
卧室、起居室、书房、会客室等都保留原貌。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25万元稿费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由衷感谢摄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