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镇江市最早的地名叫“宜”,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给宜侯的领地名称;春秋时称朱方,之后又称谷阳、丹徒、京口、润州等。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镇江府,始称镇江。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此寻幽探胜,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
镇江市区多佳景。城北的金山、焦山、北固山,或屹立江中,或雄峙江岸,组合成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三山风景区,属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江南第一胜境”,山水秀美,景色宜人。
脍炙人口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甘露寺刘备招亲”等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2】金山是镇江的标志,位于长江下游江段扬子江的南岸,山上有金山寺、金顶塔、千佛岩等著名景点,风光秀丽,佛教文化浓郁。
始建于东晋时期的金山寺,清朝康熙年间赐名“江天禅寺”,是中国佛教名寺,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金山寺即指此寺,清朝时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据介绍,金山寺乃禅宗之正宗,其建筑格局打破了中国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建筑传统,而是依山就势。
西开的大门正对长江,寺内所有殿堂楼阁皆散布于山上,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
山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迦兰殿、藏经楼、念佛堂、祖师殿、方丈室、画藏楼、镇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通过廊、檐、石阶的巧妙串联,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布局。
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yuán)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素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
有行家称,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汲取了金山寺“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特色。
在国内叫金山寺的地方很多,但是行家推断,《西游记》中唐僧的出家之地应为镇江的金山寺。据史料记载,这里是吴承恩曾经多次游览、唯一来过的金山寺,并留下诗文。
在金山寺的最高处有一座留云亭,里面一块石碑上是康熙皇帝题写的“江天一览”四个字。不过,“览”字却比其他三个字都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的笔画多,一时竟想不起来。他却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
周围的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帝遇上了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地上前提示,唯恐招来欺君杀头之罪。
众人正在为难之际,有一个大臣计上心来,跪在皇帝面前说了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
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出“览”字,所以这个字显得细小。
另有一说,这“江天一览”四个字是乾隆皇帝题写的。
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
塔旁的观音阁中,陈列着金山寺四件镇寺之宝,即西周宣王时代铸造的铜器周鼎、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孟获缴获的铜鼓、宋代苏东坡的缀着24块米色白玉的玉带、明代才子文徵明的绘画《金山图》。
观音阁旁,就是宋代名僧佛印法师的方丈室。佛印曾经是金山、焦山二寺的住持,与大文豪苏东坡是好友,二人经常在这里吟诗作画,论公案,打机锋。
藏于山中的洞穴法海洞、白龙洞、朝阳洞和仙人洞,并称金山“四大名洞”,每一个洞穴都有神奇的传说。譬如,仙人洞传说是吕洞宾观望江面的地方,白龙洞与《白蛇传》的故事有关。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的苦修之处。
现洞中塑有一尊法海塑像,洞口横额是“古法海洞”。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
法海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学。他来到金山后,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逐白蟒入海后住在洞中苦修,同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法海是开山祖师,为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至于《白蛇传》中白娘子斗法海水漫金山寺的故事,想必是后世根据法海驱蟒入海的故事而不断加工的产物。
北宋大文豪苏轼登金山妙高台赏月起舞、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金山寺拜访道悦禅师、巾帼英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等故事也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中泠泉(泠líng,水曲也)位于金山寺西侧的塔影湖畔,与济南趵突泉、杭州虎跑泉和无锡惠山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泉”。
据传唐代名士刘伯刍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等,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今池壁上刻写的“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乃清朝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题写。
这位王仁堪是一位清官,其座右铭是“民乃一邦之本,爱民之官当知民之疾苦”。他在镇江虽然任期只有三年,却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深得百姓的拥护和称颂。王仁堪调任苏州知府时,百姓依依惜别。
中泠泉池边有一座小楼,二楼门前挂着“王公祠”匾额,即王仁堪纪念馆。正厅中间是王仁堪铜制坐像,上方悬挂着“功德流芳”的匾额,两边的墙面上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王仁堪在镇江勤政、廉政、实政的事迹。
在一楼天下第一泉历史文化展示馆中,展出了《中泠泉记》《中泠泉辨》等碑文,还展示了康熙、乾隆、岳飞、文天祥等人游览中泠泉的诗赋。
康熙皇帝来金山时品饮中泠泉水,赋诗曰:“缓酌中泠水,曾传第一泉。如能作霖雨,沾洒遍山川。”
岳飞《题金山寺》云:“第一泉头过九日,黄花犹待客重来。男儿有意扶中国,不斩楼兰不易回。”
芙蓉楼也坐落在塔影湖畔,与冰心榭、掬月亭和湖中三座石塔由曲折回廓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令芙蓉楼天下闻名,成为一处名胜古迹。正所谓千古名诗造就千古名楼。
【3】北固山横枕大江,分前、中、后三峰,石壁嵯峨,因山势险固而得名。
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
试剑石位于北固山景区路口处的广场上,平地上有几块高大的石头,其中有两块当中裂成两半,裂缝直立,刻有“试剑石”三个大字。
传说孙权以招亲为名引诱刘备来镇江时,二人在山下同游,各怀心事以剑劈石问天,留下了这两块石头。
前峰即鼓楼岗,相传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宫殿和周瑜帅府所在地。
中峰山下有东吴谋士鲁肃墓、大将太史慈墓,还有已湮没的宋代杰出词人柳永墓。
西面山廊下有凤凰池,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在此议论政事。
后峰是主峰,也叫北峰,是名胜古迹集中之地。甘露寺高距峰巅,形成“寺冠山”的特色。
甘露寺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后废屡建。寺内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京剧《龙凤呈祥》即以此为背景。
古往今来,来镇江的游客都喜欢到此一游,寻访当年刘备招亲等三国遗迹。
自清晖亭往北,在甘露寺东侧山坡的墙壁上,嵌有一块条石,上镌“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相传为梁武帝所书。
清晖亭东侧有一座铁塔,是唐卫公李德裕于唐朝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此塔屡毁屡建,至1949年仅存塔座两层,经修整为四层。
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乃明代所铸。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图案,造型别致,生动逼真。
多景楼在甘露寺的背后,是一座画梁飞檐楼阁。楼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临江亭》中“多景悬窗牖”诗句,因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而闻名。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
位于后峰最高处的凌云亭是一座石柱方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闻听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曾经在此遥祭,而后投江自尽,所以此亭又称祭江亭。
北固楼又称北固亭,始建于东晋时期。此楼之所以名扬四海,既由于它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更因为有历代名人登临吟诵。
时任爱国词人、镇江知府的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时,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了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更使得北固楼广为人知。
他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真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4】焦山原名樵山,传说宋真宗为纪念曾经隐居山中的东汉处士焦光而改名焦山,并沿用至今。
焦光学术高深,精通医学。他生活清贫,依靠卖柴维持生计,终年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诊治疾病。据传当年汉献帝刘协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不愿和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世称“三诏不起”。
隔江相望的焦山与金山,称作“姐妹山”。二山各有特色,古人曰:“金以巧胜,焦以拙胜;金为贵公子,焦似淡道人;金宜游,焦且隐;金宜月,焦宜雨。”
气势磅礴的焦山上,寺庵楼阁皆掩隐于茂林修竹之中,有“焦山山裹寺”之说,与“金山寺裹山”相对应。寺院隐约,林木苍翠,环境幽美,宛若水中的一座人间仙岛。
登临焦山需要乘船过江,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被称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犹如一块美玉浮在江上,故焦山又称“浮玉山”。
上岸后,经过仿古石桥,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门的汉白玉牌坊,门楣上镌刻着二龙戏珠、蝙蝠、麒麟等图案,牌额正面镀金篆刻了四个大字——焦山胜境,背面也是四个字——汉晋遗风。
焦山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著名古迹,其中珍贵的“四古”是古寺庙、古树木、古碑刻和古摩崖石刻。
过了焦山胜境的牌坊,就是大名鼎鼎的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的定慧寺,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曾经用名普济寺、普济禅院、焦山寺等,清朝皇帝康熙南巡来游览焦山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是定慧寺的全盛时期,规模宏大,有殿宇98间、和尚3000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在佛教禅寺庙中地位显赫,曾有“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
施耐庵在《水浒传》写道:“焦山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讲的就是定慧寺。
寺院山门朝南,门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额,两旁悬挂一副颇有气魄的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
江苏佛学院总部设在这里。
在山门迎面的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缵(zuǎn)宗所题的“海不扬波”四个大字,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故而海不扬波,也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
山上有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等古树木,多呈虬奇古怪之态,散布于山腰水畔和寺前庙后,为山寺增添一层幽邃雅静、青翠葱郁的色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山碑林,由摩崖石刻与碑林组成。
据介绍,焦山历史悠久,山水秀美,古迹众多,寺庵丛立,历来深得文人墨客、高贤雅士的喜爱。千百年来,他们在焦山西麓崖壁留下了大量吟咏山水、寻访古迹、抒情言志的诗文和題刻。
碑刻是古人留给后人最真实、最坚固的古籍珍宝,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摩崖石刻位于焦山西侧的崖壁上,存有六朝以来的刻石80余方。摩崖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米芾題名、題刻》、《陆游踏雪观瘞(yì)鶴銘》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
焦山碑林始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的宝墨亭, 明代扩建为宝墨轩,之后屡遭毁坏。1960年,镇江市政府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征集四乡刻石,建立了焦山碑林。
占地7000平方米的焦山碑林珍藏碑刻500余方,与西安碑林齐名,为江南第一大碑林。著名的碑刻有唐《魏法师碑》、明刻宋米芾临《兰亭序》、清《澄鉴堂石刻》等,熠熠生辉;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稀世珍宝《瘞鶴銘》碑独立中厅。
《澄鉴堂》厅展出了苏轼和文同的书画石刻作品,小院月亮门上有“江山同寿”四个大字。
清朝乾隆皇帝曾经六次巡视江南,六游焦山,留下了许多赞美焦山的诗篇。碑林御碑亭中的诗作,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游览焦山时所写。碑阴、碑阳两面均刻诗,以整石雕成,碑四周和底座镌刻九龙云水深浮雕,刻工精湛。
【5】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也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依山临江的西津古渡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2006年第6期《旅游》杂志载文称,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游览西津渡古街时赞叹说:“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西津渡的主要景点有昭关石塔、云台阁、五十三坡、待渡亭、观音洞、救生会、西津雅苑、民国遗迹等。
李公朴故居坐落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西长安里35号。李公朴“是一个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战士”,一生致力于办教育和民主运动,反对内战,为和平建国、实现民主而奔走疾呼,1946年7月11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15年,13岁的李公朴随父母迁居至镇江,在这幢民居里度过了7年多难忘的岁月。故居内共有三个展厅,主要布置的是李公朴的生平事迹展览。
建成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的昭关石塔,是江南的喇嘛塔式过街塔,因其正好立在街中上方,其形如瓶,又叫瓶塔、过街石塔。
昭关石塔借助于山水地形,渲染佛家教义。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建在台座上的石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石塔的下面可以通行人马。
观音洞位于昭关石塔旁边,始建于宋朝,清朝咸丰九年重新作了修葺。
据史书记载,西津渡古代江面宽阔、风高浪急,而且经常有江匪水盗出入抢掠。在这种情况下,渡客和船夫都需要有精神寄托,于是修建了观音洞,祈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可以保佑百姓渡江平安。
“静观”卷门旁有清朝同治元年所立的“重修观音洞记”碑石。
古街旁边有一段用钢化玻璃罩起来的路面,里面展现了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路面,故称“一眼看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