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悦《访谈录(1)张可心,与书法结缘》

文摘   2024-06-15 08:32   河北  

访谈人物:张可心,67岁,佳木斯日报社退休高级政工师,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玉壶斋主人

访谈时间:2024522

访谈地点:张可心工作室“玉壶斋”

1】前言

暑往寒来,春华秋实。在退休前后的短短几年间,张可心的三本厚重的书法集《玉壶斋墨韵》《玉壶斋墨粹》《玉壶斋墨典》接连问世,均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几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可喜可贺!

在这些作品中,既有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又有甲骨文和金文,楷书中还包含颜体、魏体、爨体等。

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吕立纯在《北人南书》一文中写道:“品读可心的书法作品,无论斗方小品还是中堂大作,通篇作品的线条均呈斧劈刀削之态,笔力遒劲,意态奇逸,结体古雅,隶意多变。”

40多年前,王忠诚曾经与张可心一起学习书法。且看他对张可心书法作品的评价:颜楷作品骨力遒劲,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爨楷作品聚多家精华而涵养一体,糅合秦篆汉隶及简帛笔意而有自家风貌;魏楷作品古意盎然,变化多姿,跌宕有致,舒展飘逸;行书作品端秀清新,笔力劲健,字法精湛,一气呵成;大篆、甲骨作品各具远古风韵。

再看张可心另一位朋友刘忠文的评价:爨楷笔力雄强,起收果断,结体茂密,用笔方峻,斩钉截铁,极富美感,令人赏心悦目而回味无穷。

他的老朋友尹计春对此更是赞赏有加:可心的《玉壶斋墨韵》《玉壶斋墨粹》摆在案头,墨香四溢,夺人眼目。从装帧、封面题字、封面和封底篆刻、校对、序言、情感文章等方面看,是我见到过的品位最高、质量最好、最具有收藏价值的书法作品集。欣赏可心的书法作品,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不忍掩卷,真是一种享受啊……

“走进可心家那间宽敞明亮的书房,一块醒目的“玉壶斋”匾额悬挂在门楣之上,一张超大的书画案摆放在地中,一大排书柜摆满各类书籍,墙壁上挂满主人的书法作品,书画案上摆放着笔挂、笔架、笔洗、镇尺等专业文房用具,几本字帖和书法字典随手可翻,浓厚的笔墨书香和宁静致远的氛围扑面而来。”这是好友柳昌列在一篇文章中的描述。

不过,无论是在市委宣传部还是在佳木斯日报社,连一些老同事都没想到,张可心的书法写得如此漂亮,书法理论钻研得这么透彻。

友人张元祥也是书法爱好者,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与可心虽然相识很久,在工作和生活中交往密切,但始终不知道这位好友是研习书法的佼佼者。直到两年前他委托友人将两册墨宝赠予我,方知道原来书法精英就在自己的身边,竟然错过了攀谈交流的机会!由此亦足见可心才华内敛、不事张扬、为人谦虚谨慎的修养和品格。”

与之共事多年的李毅成欣赏了“玉壶斋主人”的作品集,连连称赞,说道:“可心,你是深藏不露啊!”

张可心的同事吕品在《可心书法赏记》一文中写道:“认识可心时,尚不是同事,及至做了同事多年,偶知其‘喜’书法;当看到《玉壶斋墨韵》,惊愣一瞬,暗呼:可心‘擅’书法!心头‘既酸且尤’,可心隐藏得太深了。”

另一位同事王绍枫说,我和可心相识近30年,达到相知,但知晓他研耕书法还是近几年的事儿。

别看张可心平素性格内敛,寡言少语,一谈论起书法的话题,却是兴致勃勃,眉飞色舞,话语滔滔不绝。

2】书香世家

□魏广悦(以下简称“魏”):可心先生,我了解到你的爷爷读过私塾,八九十岁了还喜欢读书,你的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堪称书香门第。在长辈们的熏陶下,你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那一年在莲江口农场所属各学校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时,你在230多名考生中名列第一。那么,你是怎么与书法结缘的呢?

○张可心(以下简称“张”):说起来,这也是得益于我父亲的启蒙。小时候,无论是看到商店的招牌还是街道两旁的标语,父亲都会意味深长地给我讲解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儿。

特别是当时有不少从北京等城市下放到农场的老知识分子,一到春节前夕写春联时就会大显身手。父亲领着我一边欣赏春联,一边夸赞他们的毛笔字。这在我的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我念初中时,有一阵子“学习无用论”横行校园,老师没心思教课,学生不正经上课。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买了一本《钢笔正楷字帖》,利用课余时间一笔一画地临写。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我对习练书法的兴趣更加浓厚。

走上工作岗位和在佳木斯农校学习期间,我都是板报组的成员,认认真真地为黑板报组稿、排版、书写,有时候还为单位刻钢板,切实感觉到自己习练书法有了用武之地,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提升了对书法艺术的认知。

□魏:这就再一次说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家长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啊!

○张:我对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我刚学习书法时,父母每逢公出,只要有机会和条件都会给我带回一两本字帖作为礼物,供我欣赏和临习。父亲不仅引导我对书法艺术产生了兴趣,尤其是言传身教地告诉我如何做人处事。他的一生比较坎坷,但是从来听不到他有什么怨言,干什么工作都兢兢业业。

父亲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凡事要退一步着想,换个角度着想”。他心宽容事儿,人缘非常好,93岁那年辞世。

我母亲是莲江口农场小学的第一任教导主任,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和蔼可亲,从来不生硬地批评人,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口服心服。不过,母亲对我可不是这种态度。

我一小淘气淘得冒烟,经常跟同学干架。只要母亲知道了,不管我是对还是错,总是对我施行一顿体罚。就这么,硬是把我驯服了,不敢再跟同学干仗,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学习上,用在了习练书法上。

□魏:你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玉壶斋”,是不是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表示自己的心就像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张:这是其一。另外,我也喜欢收藏玉石摆件和紫砂壶。家中现有十几方玉石摆件和二十几把紫砂壶。玉石摆件和紫砂壶,前后两字恰巧是“玉壶”。

□魏:显然,你也喜欢品茶。我看报社的王铁在《张可心其人其事》中写道:“人生如茶。文人墨客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和朋友一起品茶读书那份清幽、那份闲适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调料……抛开世俗喧嚣、纷扰。张可心不卑不亢、执着持久的忍耐性格就像茶。”

3】五点感悟

□魏:习练书法是你的业余爱好。既然是“业余”,就意味着没有人给下任务、定目标,也没有人考评,全靠自觉。那怎么就能坚持40来年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塞说:“一切艺术创造都发源于爱,而其内涵与价值则取决于艺术家能爱得多深。”

我想,你之所以能够让书法爱好伴随自己数十年,由衷地喜爱这门艺术,对习练书法产生了兴趣,大概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张:的确如此。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说来,这应该是日久天长地干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基础。

我还认为,兴趣也有个不断培养和深化、积淀的过程。譬如,我起初是在父亲的引导下对习练书法产生了兴趣,日后随着自己锲而不舍地习练,愈发感觉到书法艺术内涵丰富,品味高雅,涵养身心,陶冶性情,由此兴趣更加浓厚,无法割舍。

用我的朋友张元祥的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生阅历的积淀,对书法艺术的喜爱已经转化成为一种信仰,进而对其崇拜、痴迷和依赖”。

□魏:这算是第一点体会和感悟。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张:我的第二点感悟是,要想真正地学好书法、写好书法,得拜师求教,经过正规学习、专业训练,走正道,不走弯路,不走错路。这是1982年我参加黑龙江省业余书法学院佳木斯分院首届楷书班产生的体会。

指导老师崔学路先生的一句话“错误的重复永远是错误”,令我铭记在心。所谓“书法”,可以说是书写文字的法则、规矩。习练书法,就要遵循书法的书写规则,不能只是自己照葫芦画瓢闭门造车式地自学。

如果缺失正确的技法和正确的方向,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很容易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

□魏:你是说,学习书法如果若脱离了正确的书写技法规则,即便是用毛笔写的字,而且挺好看,也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那么,难道习练书法不可以自学成才吗?

○张:据我所知,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感受,也是业内人士的共识。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门传统艺术,书写书法从下笔、起笔、用笔到收笔,楷书、行书、隶书等各种字体,细化到每一部碑帖的笔法、字法,都有自己的线条运行轨迹和笔画排列规则。

如果没有专业教师指导,只是在临帖中自己揣摩,恐怕很难真正入门、上路。假若错误的下笔、起笔等形成了习惯,要想改正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庆幸自己在习练书法之初,就参加楷书班,得到了崔学路等先生的指导。第一年我们系统地学习了颜真卿楷书,第二年学习了行书、草书和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等,可以说是通过正规渠道步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我在几十年的书法研习过程中,既有良师学长的训导开悟,也有同道益友的互动交流,日积月累,耳闻目睹,正所谓“久病成良医,熟练得机巧”。

□魏:“师父领进门,修行者个人。”习练书法,掌握了多种字体、各种笔法的正确笔、结字等方法,算是入了门。要想不断进步,离不开勤学苦练吧?仅以你的第三本书法作品集《玉壶斋墨典》为例,收纳了成品154幅,近五万字,而且每幅作品还另外辅加自己的一枚篆刻闲章作品,以增加视觉效果。这得花费多少时间、下多大功夫啊!

○张:我的第三部书法作品集从构思筹备到创作书写,历时3年多时间。可以说,40多年来,我与书法爱好不弃不离,工作之余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投入在习练书法和书法作品创作之中,用真情实感去书写每一幅作品,力求用美的形式去展现每一幅作品美的内容。

业内有“一万小时定律”之说,就是告诉人们想要做好做成一件事,就要选准方向,制定目标,做好规划,循序渐进,风雨兼程地走下去。

好在这三本作品集基本上在退休前后完成的,习练书法和书法作品创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乐此不疲。

□魏:难怪好友刘忠文称赞你研习书法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实在令人钦佩。在当下许多人欲惑遮目、急功近利、心态浮燥的环境下,可心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习书法,实在难能可贵。厚重的三部书法作品集是他用汗水换取的硕果和用心血汇集的结晶”。

○张:我认为习练书法天赋仅占百分之一,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则依靠勤奋。要坐得住冷板凳,经得起外人的嘲讽——也就是所谓的“差评”,不怕挫折与失败,持之以恒,临池不辍。

在一定意义上说,书法研习是没有终点的辛苦旅程,得耐得住寂寞、孤独与诱惑,心无旁骛,达到“眼、手、心”三者合一,才能够真正学有所成。只要心中有佛,终能修成正果。

如前面所述,勤奋的前提是走正道,要遵循书法的书写规则。这是我的第三点感悟。

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研习书法要有方向的选择。譬如,当世各类碑刻拓本及相关论述专著卷帙浩繁不胜枚举。

研习碑刻书法时,临摹方法要科学,拓本要经典。根据本人所悟,只要是业内专家名人举荐的,大多数书法爱好者认可的,应该是一部好的字帖拓本,值得学习临摹。

如果有眼缘,根据自己的喜好,一见钟情,在众多碑刻拓本中选择一品或数款作为书法研习方向,精准把握其风格特点,集中精力,有计划、有步骤地专攻一品,心情愉悦地临摹学习,日久天长,通诸体而自成一家。

否则,朝三暮四,顾此失彼,浅尝辄止,则容易半途而废。

还有一点感悟,勤奋不仅指的是勤动笔临帖,还得勤动脑思考。譬如,自己要送给朋友一幅书法作品或参加某个展览,需要揣摩书写什么内容,用多大尺寸,用什么书体,还要考虑笔法的运用、字法的安排、墨法的枯润、章法的布局等。

特别是书写古代文豪的文章或诗歌,更要深刻理解其作品的内涵,思考如何用书法艺术来诠释,尽个人所能,将书法作品提升到自己所想的最高境界。

华夏文明泱泱数千载,名篇巨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收集资料,查阅百书,取之一粟,以斑窥豹,如同在数千年时光隧道中往来穿梭。甄选佳作,截夺取舍,不只是舍得付出时间和精力,更要反复思考。

□魏:这就是说,习练书法绝不仅仅是拿起毛笔写字那么简单,需要博学多识,努力积淀深厚涵养,才能得心应手地融入书写者的个性、作风和品格,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张:对。我的第五点体会就是广泛涉猎、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任何艺术的“最后一里路”,拼的就是个人知识和学养的广博、宽泛、精深,海纳百川,博学而约取。

□魏:你的书法作品中爨(cuàn,姓)体占了相当一大部分,而不少书法爱好者认为《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历史久远,碑面字迹残损严重,而且属于存世较少的南碑,乃边疆蛮夷之作,其书法难以学习掌握。你是怎么看的?

○张:在我看来“二爨”碑书法境界高邈、深邃、美轮美奂,堪称文美、书佳、刻优,无疑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导引着探寻者们不断攀登探索的脚步。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初学书法者不应以“二爨”碑作为学习范本,在正确、熟练地掌握了唐楷、隶书、篆书等正书的基本用笔结字方法,即打牢了书法基础之后,再进一步研习“二爨”碑,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法是一种高难的艺术表现形式,要用黑白点线来展现多彩世界。尽管我们站在古人肩膀上,却难以超越古人。

通过对“二爨”碑文书体的临摹研习,犹如跨越时空与古人沟通交流对话,透过残损斑驳的碑文去体会揣摩圣贤们的气息、脉动、心迹,不仅可以学到书法技艺,也能够深入了解到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坚守“二爨”碑天然质朴、不守规制、放荡不羁之书写风格的前提下,还可以兼容其他书体要件、元素,进一步完善自身书法艺术,尽力使其升华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我在创作中借鉴了篆书、汉碑、唐楷等多种用笔结字方法,让其同为爨体书法作品,又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让书法作品具有新意,更加妙趣横生。

□魏:吕立纯曾经感叹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心作为北方书法家,却选择了南方著名碑刻作为书法艺术追求风格和特质,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张:我的第二部书法作品集全部采用爨体书写。为避免书体单一而感观乏味,除了采取中堂、条幅、扇面、长卷等形式外,还使用了连幅、简牍和界格、朱墨等表现手法,并且在章法、墨色上力求变化,尽量做到表现形式丰富而具有新意。同时,每幅作品均配有诗词原文,方便读者观阅。

书法创作应当尽力形成个人的书法艺术风格,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取向。习练书法需要崇尚经典,追随古人,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拿来。

譬如,我研习“二爨”碑的体会是,第一步入进去,临摹笔画要精准,结构特征要记牢;第二步打出来,能够用其笔法结字风格进行初步创作;第三步是融合自身所拥有的相关艺术元素,形成个人的书法艺术风格。

在创作中,既要做好规定动作,又要突出自选动作。经过一个时期同化、异化的美妙过程,依据审美取向来展示张扬个性,在自由奔放状态下,体会书法创作的潇洒风韵及快感乐趣。

在前两部书法作品集相继出版后,本人大有江郎才尽之感,于是歇笔暂停创作,专心至致读帖临帖,学习“充电”,涵养身心,蓄势待发。两年之后,才着手创作第三部作品集。

4】获益匪浅

□魏:记得你的第二部作品集出版时,我曾经为之写了篇《有业余爱好,真好!》。

我写道:“在即将步入耳顺之年时,可心接连出版了两部书法作品集。暑往寒来,春华秋实,这是他几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可喜可贺!

“作为可心的同事和朋友,我更为他感到高兴的是,有了习练书法这个爱好,最起码退休之后不会寂寞了。在我看来,写书法和写文章一样,都是一辈子的事儿,可以活到老写到老。

“八年前的2009年,我在退休感言中说:‘退休之日,我人生的上半场已经落幕,但人生的下半场刚刚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已经结束,但写作事业仍将继续。’

“现在,我将这句话赠送给可心,由衷地希望他退休之后继续锲而不舍地习练书法,让这个精致而优雅的爱好伴随终身——诚如他自己所说:‘在书法艺术的求索之路上,我会脚步不止,踏歌前行。’”

岁月匆匆。如今一晃六七年过去了,你也退休几年了。正如你所说,与书法为伴,退休之后不仅没有丝毫的失落感,而且感觉日子过得更充实,更有乐趣。这就是书法的魅力吧?

○张:是的,我真的从习练书法中获益匪浅。我很认同你在那篇文章中所说的,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习练书法是一种养心养气养神养身的柔性运动,对于增强体能和心智都会有所帮助。

俗话说,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写书法时既有动又有静,是很好的养生之道。

习练书法时,左脑和右脑同时工作,既调动思维又指挥动作;必须排除杂念,凝神静气,物我皆忘,运用科学的指法、臂法、腕法、身法,方能写出好字来。

书写状态会激活大脑神经细胞,使全身血气通畅,手臂和腰部的肌肉得到扭转和锻炼,强身健体。

享年103岁的我国著名书法家孙墨佛老先生就说过:写字与长寿有密切关系。“写字也是一种运动,练字就是练身。写字全身都用劲,悬腕提笔,手、腕、臂都用劲;脚踩地,腿部也用劲。这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步入老年后,不论严冬酷暑,他每天黎明即起,研墨挥毫。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晚年时从习练书法中尝到了甜头。他说:“写字可使手臂肌肉得到锻炼,调节呼吸。写字是纸上的音乐运动。写字也像音乐一样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

同时,习练书法能够从静中稳定血压,使得身心清爽愉快。

□魏:看来,你在习练书法中既自得其乐,又是一种养生之道,这就是两大收获了。你在临近耳顺之年时,曾经给自己起了一个“四不(不问不闻不闲不闷)居士”的雅号,“逐渐远离了社会喧嚣的烦扰,放弃了功名利禄的追逐,要用清新向上的心境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书法艺术”。这是不是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

○张:书法是高雅的艺术,习练书法需要汲取古典诗词、文学、历史、美学等文化养分,选用有益于自身及社会教化的文字内容,既增长文学的素养,又促进品德的修养,的确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改变气质,提高人的文化品位。

就拿我十分崇敬的颜鲁公颜真卿来说,他在书法上成就卓然,创立了“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在为人上,他正直忠烈,笃实淳厚,刚正威武有气节,真乃人如其字。

罗贯中有诗赞曰:“万古真卿义不磨,冲天豪气世间无。忠贞凛凛名犹在,烈烈轰轰大丈夫。”

我早期临习颜楷,既学习了书法,也学习了如何做人。

这又是一大收获。

5】倾情回报

□魏:我看你的书法作品很注重书写内容,积极传递正能量,弘扬传统文化。作品中的格言、警句、古训、诗词、古文等,都是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鼓舞人心的,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由此可见,习练书法不仅能够自得其乐,还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

眼下手机、电脑广泛应用,容易提笔忘字,更是难以写得一手好字。我觉得应当提倡在青少年中普及书法。有人说“学书法的孩子不会学坏”,有一定道理。

据说某地有一项调查,习练书法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比例很高,而犯罪的比例却非常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书法本身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让孩子们在习练书法的同时感受美、实践美,能够陶冶心灵和性情。

○张:我们这一代人,大好的学习时光在“特殊年代”中荒废了。就我个人而言,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能随波逐流,更不可自自弃;而是与时光赛跑,与时间竞争,奋起直追,脚步不停,通过有目标有规划的学习,尽力弥补缺失的功课。

学习,何时起步都不迟晚,坚持下去就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我得以从不断的学习中获益,从研习书法中获益。同时,我也想尽力回报书法、回报社会。

譬如,我在女儿的帮助下,在公众号开了一个窗口,每隔两三天发表一幅书法作品,还将新的书法作品及时转发到我的十几个“朋友圈”中,弘扬国学,普及书法艺术。我之所以不惜花费精力、财力出版自己的三部书法作品集,也是缘于这个心愿。

□魏:事实上,你已经直接或间接地为普及书法作了不少贡献。你的校友、朋友孙向东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可心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假若没有我们的相识和可心无私的帮助,我绝不会走上书法艺术之路,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书法教师。”“如今,我拥有自己创办的书法学校……”

○张:我已经年近七旬,回顾往昔,荣也罢,乐也罢,亏也罢,惑也罢,都将挥手辞去。面向朝阳,用平静超然的心态迎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会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尽情享受书法带来的愉悦快乐,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访谈结束时,可心赠送我一把钤印他篆刻仿汉瓦当文图及书写的折扇,扇面上书写的是“无争长乐,无为长寿”。我很喜欢。}

(原载2024614日《三江晚报》、6月13日“掌上佳木斯”)


月透紫微
个人生活,私人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