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纪录片《邬达克》的国际传播价值

体娱   2025-01-25 17:10   北京  

导  读

2021年11月28日,纪录片《邬达克》在上海邬达克纪念馆启动开机仪式。2024年9月2日起,纪录片《邬达克》英文版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纪录频道首播;2024年10月21日,中文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科教频道播出;2024年12月24日,纪录片落地上海举办展览。这是五集纪录片《邬达克》的一份简介,纪录片以斯洛伐克裔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的人生故事为切入点,重构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缝隙里,不同族群和文化的人们在中国上海,如何跨越鸿沟、实现共赢、创造经典。过去三年多,摄制组克服重重困难,横跨亚欧美大陆,采访各类人物98位,使用各类文献近400张(份)。经过不断打磨、几度将叙事结构推倒重来,纪录片《邬达克》第一次以影像考古的方式,还原了一个完整的邬达克形象。呈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一永恒主题,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一、多语种版本广泛播出


多版本制作:纪录片《邬达克》的制作团队深知,为了让更多国家的观众能够欣赏到这部作品,他们不仅精心制作了中文版,还推出了英文版。这部纪录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首播,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随后,宣传片又在斯洛伐克举办的中国电影节开幕式上首发,引起了热烈反响。法语版、西班牙语版等也陆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关频道播出,使得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国际影响力:多语种版本的推出,使得纪录片能够跨越语言障碍,触达更广泛的国际观众。这不仅增强了其在国际上的传播力,也大幅提升了其影响力。《邬达克》的成功,证明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也展示了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舞台上的潜力和魅力。


二、聚焦跨文化交流主题


文化交融:纪录片以邬达克在上海的传奇经历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了他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通过他的故事,纪录片展现了不同族群和文化的人们在中国上海的交流与融合。邬达克在上海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上海的地标,也成为了不同文化交融的象征。纪录片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凸显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主题。



全球视野:通过邬达克的故事,纪录片连接起了东西方文明。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作品,既有西方的现代风格,又融入了东方的元素,呈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与多元性。纪录片还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通过邬达克的故事,观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高质量制作与叙事手法


精致画面:纪录片采用了先进的4K拍摄技术,捕捉到了每一个细节的精致和细腻。从邬达克建筑的精细纹理到城市街景的生动色彩,每一帧都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这种高清晰度的画面不仅提升了视觉享受,还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仿佛观众可以穿越时空,亲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和建筑的宏伟。



开放式叙事:纪录片没有采用传统的人物传记式的完整叙事手法,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开放和创新的叙事方式。它将邬达克的个人生平、建筑作品以及建筑所在地的文化和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跨时空的对话。通过这种方式,纪录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建筑师的故事,更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座城市的成长。观众可以看到邬达克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他的建筑理念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历史意义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作品。这种叙事手法让观众在了解邬达克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建筑与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引发对城市、建筑和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纪录片《邬达克》并未仅仅局限于邬达克个人生平的堆砌,而是巧妙地跳出了人物本身的框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通过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作品,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国际交流的脉动。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砖石堆砌的杰作,更是民间外交的生动见证,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的可能性。这种叙述方式不仅让邬达克的故事更加立体、饱满,也让我们从中汲取到了关于文化包容性、国际友谊和社会责任感的深刻启示。邬达克的故事,因此超越了个人层面,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四、学术支撑与展览结合


学术价值:纪录片的成功拍摄并非偶然,它背后有着坚实而深厚的学术基础。这一成功得益于几代中外学者在研究上海近代建筑历史和遗产保护领域的不懈努力和丰富积累。特别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者们,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深耕细作,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持。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制作团队深入挖掘并融入了这些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也显著提升了其学术价值。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了对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演变的分析、对重要建筑师生平和作品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的探讨等。



展览互动:纪录片《邬达克》能在较短时间里产生影响力和增强传播效果,这得益于它与展览活动的有机结合。例如,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的《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纪录片文献展暨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展览通过精心策划,将纪录片中的精彩内容与实物、文献资料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上海近代建筑历史和建筑师贡献的平台。展览中不仅展出了与纪录片相关的珍贵历史照片、设计图纸和建筑模型,还通过互动式展示和多媒体技术,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上海近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通过展览,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得到了拓展,观众群体也得到了扩大,从而使得纪录片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五、引发国际讨论与共鸣


时代价值:为了呈现一个人物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摄制组“挖地三尺”的方法包括:搜罗尽可能多的信源,通过排查、走访等方式,多视角打量与人物相关的各种人群,等等。


当他们把视线投向邬达克设计的某栋建筑时,对建筑营造厂的技术负责人、建造技术突破背后的时代趋势与关键推动者、建筑使用者及其后人、曾经路过建筑留下只字片语的人,都会细细研究一番。采集完海量的信息之后,他们会站在历史学者的立场反复打量。在某种程度上,最终通过纪录片还原出来的邬达克,不仅超越了邬达克、超越了建筑本身,也超越了它们所扎根的时代,呈现出上海近代建筑与世界文化的连接、与当下生活的交融。


社交媒体:纪录片《邬达克》在播出后,成为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话题。人们纷纷分享自己的见解,从邬达克的建筑风格到他如何影响了上海的城市面貌,讨论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历史爱好者甚至组织了线上研讨会,深入探讨邬达克的设计理念及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这种热潮不仅限于专业人士,普通观众也被吸引,他们通过视频分享、博客文章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邬达克建筑美学的欣赏和对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感慨。纪录片英文版、中文版首轮播出后反响热烈,很多师友向主创团队表达,“看完全片后内心止不住地感动”“透过这个传奇故事,既看到了建筑学的魔力,又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原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创造力”……



文化反思:《邬达克》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它还为当代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思历史与文化的契机。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邬达克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点和认同感。观众通过纪录片了解到邬达克如何将东西方建筑艺术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作品,从而在文化多样性中找到共鸣。这种反思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也为未来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范围内激发的广泛讨论和强烈共鸣。这些特质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邬达克》在国际层面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力。


此外,《邬达克》的成功还体现在其对历史与现代性的独特诠释上。它不仅回顾了邬达克这位建筑师的传奇一生,还巧妙地将他的作品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历史遗产。这种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过去建筑艺术的认识,也激发了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深入思考。例如,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不仅成为了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了现代都市建筑风格的典范。观众通过纪录片了解到,这些建筑如何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满足现代城市的功能需求。


在传播策略上,《邬达克》也选择了创新的数字媒体技术,不仅拓宽了艺术传播的边界,也使得《邬达克》在年轻一代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让历史建筑的魅力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被更多人所感知。



《邬达克》的国际传播还受益于其背后强大的文化外交支持。通过国际文化节、艺术展览交流等平台,《邬达克》得以跨越国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这种文化外交的策略,不仅提升了邬达克作品的国际知名度,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例如,在一次国际艺术展览中,邬达克的作品作为重点展示对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通过展览,人们不仅欣赏到了邬达克的建筑艺术,还通过各种互动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增进了对上海乃至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加深了人们对邬达克建筑艺术的欣赏,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融合。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监      制:史   杰

轮值主编:董潇潇

责任编辑:冯雯欣

后期编辑:张佳宁

国家广电智库
“国家广电智库”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致力于及时深入地解读广电行业政策,发布领导讲话、行业新闻、发展规划、广电法规、研究报告等,对广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媒体融合发展、新兴媒体建设等重要课题给予重点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