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网络视听作为视听主流传播形态和产业形态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微短剧更是成为网络视听新增长极,仅用4年时间,其市场规模、用户规模、内容体量就达到与电影、长剧三分天下的格局,凸显了新型文艺形态的勃发生命力。事业发展到哪里,管理就跟进到哪里。管理部门通过规范监管、引导扶持和生态建设三大维度的管理与引导,推动微短剧加速从“次品→产品→作品→精品”迭代升级。
从2024年微短剧法规政策与管理举措来看,网络微短剧传递主流价值、文化娱乐、产业要素等价值进一步彰显,管理部门在规范管理和创作引导两方面同时发力,推动这一新型文艺形态由野蛮生长进入到转型迭代、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一)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拓展视听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微短剧特有的融通、催化和增值功能正加速拓展和重新定义产业边界,赋能千行百业。5部门《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为打造消费新场景和新增长点,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内容+体验”不断激发数字消费潜能。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超七成用户已经养成看微短剧的习惯。截至2024年12月底,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9.7%,超越网络外卖、网络文学、网约车等多类基础数字服务用户;“微短剧+文旅”模式已释放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效应初步显现。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发布的《第七次短视频用户价值年度调研报告》显示,74.4%的微短剧用户看过文旅题材微短剧,观看后对拍摄地提升好感的用户占比均超85%,愿意前往当地旅游、消费体验、推荐亲友的用户占比也超80%,为旅游宣传推广开辟了新途径、新空间。
(二)“微短剧+”创作计划持续引导微短剧从“高流量”向“高质量”发展,打造跨界合作、题材创新的“新阵地”
微短剧以其体量轻、节奏快、内容高浓、融通性强等特性,正成为传播主流价值“新风口”。广电总局联合相关部门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等创作计划,赋能旅游宣传、法治宣传和品牌宣传;与国铁集团共同启动“坐着高铁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展播活动,丰富高铁列车屏幕节目播出内容,创新“微短剧+文旅”模式。不少部门都把微短剧作为宣传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要加强优质网络内容生产传播,丰富检察短视频、网络短剧、网络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公安部推出“公安微短剧千集计划”,运用短剧、微短剧表现形式,普及法律常识,弘扬公安精神,讴歌公安英模。
(三)微短剧的创作生产、激励与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持续优化创作创新环境
2024年,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新增“网络文艺”类,这也意味着包括网络微短剧在内的网络视听文艺已成主流文艺形态。主管部门积极构建网络微短剧精品扶持推优长效机制,在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等重要奖项以及“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网络视听节目内容提升工程”等工程项目把微短剧纳入其中;加强创作播出调控,建立重点选题规划前置指导机制,动态制订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重点目录,对精品微短剧在资金帮扶、播出调控、宣传推广、文艺阅评、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支持;出台《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推动微短剧等网络视听精品进入大屏播出;指导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制定微短剧反哺政策,引导市场分配机制由流量推广向内容创作倾斜,推动微短剧制作机构和创作者从“量”到“质”进行转变。
随着微短剧影响力越来越大,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管理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活力和秩序,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结合,坚持管源头、管内容、管机构、管行为、管人员“五管齐下”,强化生态建设,引导微短剧走向精品化、规范化、主流化发展轨道。
(一)治理规则进一步完善
一是加快完善微短剧法规制度体系。制定“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从2024年6月1日起,对微短剧按制作成本划分成重点微短剧、普通微短剧、其他微短剧三类,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大幅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和效果。完善微短剧法规制度体系,出台《网络微短剧内容审核细则》《网络微短剧小程序管理办法》,加快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构建微短剧管理的四梁八柱。联合制定《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对包括微短剧在内的网络视听节目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提出要求,督促视听平台对突出网暴问题进行集中治理。
二是创新利用管理提示等精准化治理方式。针对不同时期微短剧在创作传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发布中老年题材、“霸总”微短剧、“AI魔改”、低俗片名管理等管理提示,规范微短剧创作方向,督导平台落实主体责任,避免不良内容对受众的负面影响,促进微短剧内容向善向好。例如,“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管理提示对微短剧片名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纠偏,从导向、体例、艺术三个方面要求微短剧片名提升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审美内涵。抖音、快手等网络视听机构认真贯彻落实提示要求,下架问题剧集,细化相关题材审核标准,优化推荐算法,强化对合作方的宣贯与指引,共同推动微短剧从产品向精品提质升级。《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家庭题材、都市题材、情感题材作品快速增加,分别达到8%、23.7%和39.6%,网络微短剧创作日渐深耕现实生活,传递正向价值,创作生态进一步向上向好。
三是对特殊群体的定向保护政策进一步健全。微短剧在推动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更加平等广泛地融入数字社会,维护数字权益方面持续发挥作用。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2024年1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从规范网络信息内容、防治网络沉迷等方面对做好视听行业未成年人节目管理作出规则指引。国家网信办《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细化未成年人用网时间、浏览内容和应用功能要求,进一步构筑微短剧领域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短视频、直播平台和未成年人模式等环节突出问题,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抖音等平台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社会责任报告,从安全与健康使用、风险防范治理、友好内容建设、陪伴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方面开展一系列行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生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网络视听机构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制作针对老年人的短视频微短剧,推出长辈模式,提升用户体验,让老年用户看得更清,用得更方便,更好地体验数字生活的乐趣。三是在残疾人视听权益保障方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积极为残疾人、老年人获取公共视听服务提供便利。快手等平台推出色觉障碍辅助模式,覆盖短视频、直播,每天有200多万色觉障碍用户使用色觉辅助模式功能,享受丰富视听文化。
(二)生态化治理不断深入
一是治理微短剧收费乱象。2024年5月,广电总局针对微短剧收费存在费用高、不透明、诱导付费、维权困难等问题启动专项治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以及点众、九州、容量等12家微短剧小程序主体分别发布微短剧运营、交易规范公告,下架了上千部短剧,处理了上千个违规账号,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价格说明和服务协议,公布客服等联系途径和方式等,强化规范管理。
二是加强微短剧内容监看和违规节目处置。广电行政部门指导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对违规内容的监督处置力度,对存在内容低俗、价值导向偏差等问题的微短剧作品及违规片段全网下线,禁止投流投放,违规素材纳入黑名单库,严防改名后播出。督促网络视听平台持续开展微短剧内容规范治理,每月发布内容治理公告,及时下架违规微短剧账号和作品,对违规平台负责人进行约谈和提出整改要求,共建清朗创作生态。
三是加强对微短剧主体的管理。引导行业协会对发布有关剧目及视频的账号、小程序及投放主体进行监督和处置,推动平台加强自律建设、完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播出的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督促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持续开展账号治理,针对存在色情低俗内容、涉及网络暴力和黑灰产的账号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多维一体版权生态加快构建
针对日益凸显的微短剧模仿抄袭、切条搬运、盗版翻拍等版权问题,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从业机构等多方发力,通过司法实践、发布版权保护倡议、反侵权盗版行动计划等方式,为广大微短剧从业者营造健康创作环境和公平有序竞争环境。
在司法实践方面,加强对微短剧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多地法院发布涉微短剧知识产权案例,认定微短剧作为有相对明确主题和主线、连续和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具有独创性,属于法律规定的视听作品,权利人享有著作权,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对盗版、搬运、翻拍等违法行为依法惩处。积极探索AI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北京互联网法院对两起涉及“AI换脸”技术侵权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认定使用他人视频进行“换脸”后制作模板,并提供“换脸”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了他人的个人信息权益,涉及知识产权的,不得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识产权。广电总局《关于AI“魔改”视频管理的提示》明确,AI“魔改”视频以假乱真、“魔改”经典现象涉嫌构成侵权行为,为AI视频创作划出底线。
在行业自律方面,积极构建健康版权生态。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等行业组织制定和发布微短剧版权保护倡议书等自律规范和平台公约,督导视听平台和创作机构加强内容治理并接受社会监督,营造健康行业生态。中国版权协会成立微短剧工作委员会,提出“提升版权法律意识,抵制侵权盗版行为,建立健全版权制度”等倡议,维护微短剧行业版权秩序;发布《关于强化“通知—删除”规则的工作指南》,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制止侵权行为提出要求。
在平台履责方面,健全协同打击侵权盗版行为机制。快手、抖音、微信等平台通过发布打击盗版微短剧的公告或声明,发布《微短剧反侵权盗版行动计划》,建立24小时用户举报处置机制等措施,持续加大盗版微短剧打击力度,保护微短剧创作者合法权益。截至2024年10月,抖音已为超过1.1万余部微短剧作品开启了“前置版权保护机制”,处置涉侵权内容超7800多万条。
(四)技术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的技术监管。广电总局积极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上线备案评估,进一步明晰监管方、平台方、内容创作者、用户的权利和责任,强化数据治理、算法引导,态势感知、内容溯源等体系化的保障手段,用主流价值观驾驭算法和视听多模态大模型,构建视听技术应用合规体系。中央网信办等4部门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针对算法问题较多的内容平台,要求加强内容审核,确保算法推荐的健康性和多样性,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优化算法等算法治理“长效机制”。
二是以技术手段强化网暴防控与治理。抖音、微博、快手、腾讯、小红书等重点平台加强技术研发,陆续上线“一键防护”“一键防暴”“一键取证”等新功能,推广“一键防骚扰”等隐私保护和免打扰功能,畅通一键举报渠道,为平台与执法部门、司法机关、专业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合力加强网暴综合治理创造积极条件。
新年伊始,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提出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工程,全面提升网络视听领域治理能力等目标任务,繁荣发展和规范管理成为两大基调,微短剧成为重中之重。广电总局近期印发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在发展与管理政策双轮驱动之下,微短剧将加速从“次品→产品→作品→精品”迭代,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情感”再到“表达情怀”升级,共创微短剧行业繁荣发展的美好明天。
监 制:史 杰
轮值主编:李秋红
责任编辑:王小溪
后期编辑: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