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分论坛活动回顾】人工智能的教育实践

文摘   2024-05-13 08:16   美国  


哈佛中国教育论坛成立于2010年,是哈佛教育学院官方的学生组织,也是美国顶尖高等学府中对中国教育关注度最高和影响力最大的公益平台。秉持 “启迪、创新、影响”的使命,一年一度的论坛旨在连接中美教育实践者、学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及各界领袖精英,促进与中国教育相关的深度讨论,支持教育实践,鼓励教育创新,推动成果展示。




分论坛简介

2024年4月20日北京时间晚八点三十,第十五届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分论坛在Bilibili、微信视频号和YouTube上全球直播,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陶思柠和多伦多大学博士生李学凡主持。此次论坛邀请了三位专家: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王敏娟,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Vahid Aryadoust,以及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汪潇潇。三位嘉宾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了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及前景的深刻见解。








PART

01


SPECIAL ACTIVITY 





嘉宾分享回顾


在第十五届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分论坛中,三位嘉宾王敏娟教授、Vahid Aryadoust博士和汪潇潇博士分享了各自在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深刻见解。


嘉宾一


          王敏娟          

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终身教授

IEEE-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总编


王敏娟教授以“未来教育从现在开始: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教学与学习”为主题,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分享。王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在元宇宙和AI领域的深耕实践,随后,她播放了一段由AI精心制作的视频。这段视频的诞生并不容易,音频部分需要AI程序进行精细合成,同时为了确保视频内容与学习目标的紧密结合,还需经过不断的调整与优化。在此过程中,王教授特别指出,AI并不会取代材料设计师和教课者的角色,相反,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

那么,作为设计师和教课者,我们该如何运用这些AI工具来调整和优化教学材料呢?除了广为人知的GPT外,还有诸如Discord、Midjourney、Runway、IIElevenLabs、Insightface等一系列强大的工具。此外,Beautiful.ai、Wizdom.ai、Scite.ai等AI平台也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新颖的方式。而在Demo Video、SciSpace Copilot、Leverage AI等工具的支持下,我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制作与展示教学视频。与此同时,国内也涌现出众多教育专用型的生成式AI产品,如科大讯飞等,在语音识别领域展现出了成熟的技术实力。这些工具和平台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为我们探索未来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嘉宾二


       Vahid Aryadoust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荣誉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副教授Vahid Aryadoust为我们带来了“语言评估中的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主题分享。他深入探讨了听力评估的属性、生成式AI的概念以及当前研究中的发现。

Dr. Aryadoust以生动的例子解释了听力评估的内涵,并详细介绍了开发听力测试的三种理论框架——基于过程的理论、基于子技能的理论和基于属性的理论。他特别指出,作为教师,在开发听力测试时,需充分考虑听力与文本这两大核心属性。那么,如何有效地调整这些属性以提升评估效果呢?这就需要借助生成式AI的力量了。在分享中,Dr. Aryadoust提到了一系列生成式AI工具,如GPT等大语言模型、IIElevenLabs的文字转语音技术以及Murf等涵盖多种口音的工具。他强调,在使用这些工具时,我们需要注意GPT并非以传统方式粘贴文本,而是基于大量训练数据得到的模式结构和信息来生成全新的文本。因此,这些生成的文本可以视为模型对训练数据的理解和归纳结果,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只要训练得当,使用单元模型生成文本时,我们就不必担心剽窃的风险。最后,Dr. Aryadoust提出了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你认为让语言学习者,比如我们的孩子,接触生成式AI生成的材料是否合适?这些材料是否足够真实,可以用于语言学习和评估?这两个问题不仅引发了线上听众的热烈讨论,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生成式AI在语言评估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嘉宾三


          汪潇潇          


  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

  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秘书长


清华大学的汪潇潇博士则以“how、what、why”为框架,深入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清华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汪博士首先回顾了清华过去十年在在线教育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领域的丰硕研究与实践成果。通过清华大学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极大改变了高等教育的面貌。在这场意义深远的学习革命中,传统课堂教学正逐步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高等教育的角色和功能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在认知社会等方面无法被取代的高阶能力和价值观。

面对这样的变革,教育者和学习者都需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的高等教育将不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和互动,而是教师、学生和AI智能体之间的交互与共创过程。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它无疑将更深度、更全面地融入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汪博士的分享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前景,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以适应和引领这场深刻的学习革命。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PART

02


SPECIAL ACTIVITY 





圆桌讨论回顾

主创提问:Chris Dede博士在主旨演讲中提到,为了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我们需要改变教育的目标。他认为教育不应只针对AI擅长的领域,否则学生将难以与AI竞争。相反,我们应专注于培养AI无法取代的能力。您如何看待这一点?

王敏娟教授:我非常赞同Chris博士的观点。我认为我们应该鼓励全球学者探索这一领域,并希望能编辑一期关于增强智能的专刊,以推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Dr. Aryadoust: 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应用,我们可以识别出AI的局限性。这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教授那些AI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增强智能。

汪潇潇博士: 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尽管我认识到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但我认为人际交往中的即时应用是AI难以涵盖的。此外,东亚教育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因AI的介入而失去优势。因此,我认为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至关重要。

王敏娟教授: 补充一点,我同意汪博士关于通识教育的看法,同时我认为,在培养增强智能的过程中,除了关注AI无法胜任的领域,我们还需要重视人与机器之间的协同与互补。通过整合人类的创造力和机器的高效处理能力,我们可以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PART

03


SPECIAL ACTIVITY 





观众提问

观众: 您如何衡量和评估AI辅助教学的有效性?

王敏娟教授: 要评估AI辅助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进行系统和持续的测评。可以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学习成果,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体验和参与度。此外,结合问卷和访谈收集反馈也很关键。评估应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观众: 想问一下您大语言模型如何避免训练数据的偏见,更客观地进行语言评估?

Dr. Aryadoust: 生成性AI确实可能内化其训练数据的偏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改进数据处理和模型算法。虽然完全消除偏见难度很大,但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社会教育减少偏见。AI的使用也应负起伦理和社会责任。

观众: 想问一下您教育者、研究者和设计者需要哪些能力,才能更好地使用AI工具?

Dr. Aryadoust: 教育者需要能设计有效的AI提示词,研究者应深入探索AI的应用,而设计者需关注AI工具与教育资源的整合。我们都需学习和实践,以适应AI与教育的融合。

观众: 想问一下您AI在教育中的应用将如何影响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汪潇潇博士:AI的普及改变了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角色。技术发展虽然强大,但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仍是教育中核心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活动总结

在这场富有洞见的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上,我们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从沉浸式学习环境到语言评估的创新。嘉宾们的分享揭示了AI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评估的精确性。王教授讨论了AI在智能化教学中的应用,Vahid博士展示了AI在语言学习评估中的潜力,而汪博士则分享了AI在清华大学的实际使用案例


圆桌讨论深化了与会者对AI在教育未来角色的理解,并探讨了相应的伦理和政策挑战。这些讨论不仅增进了我们对AI教育应用的认知,也启发了对教育和人类进步的深思


展望未来,AI在教育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充满挑战。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创新,同时解决伴随技术发展而来的伦理和安全问题,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能惠及每一位学习者。





























































































































扫码进入CES官方视频即可获取人工智能的教育实践直播回放











关于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哈佛中国教育论坛成立于2010年,是哈佛教育学院官方的学生组织,也是美国顶尖高等学府中对中国教育关注度最高和影响力最大的公益平台。


秉持 “启迪、创新、影响” 的使命,一年一度的论坛旨在连接中美教育实践者、学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及各界领袖精英,促进与中国教育相关的深度讨论,支持教育实践,鼓励教育创新,推动成果展示。目前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已汇聚了海内外会员2000余人,社交平台关注者超2万人。


论坛往届大咖嘉宾包括: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所长柯伟林 (William Kirby)

《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Ezra Vogel)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前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 等众多教育高校翘楚、教育行业中的思想行动领袖


    文案:王天怡

    排版:李一诺

    设计:李昱坤 

    审核:赵含章 


   所有权归创作人员

   转载引用请联系


Harvard CES
哈佛中国教育论坛成立于2010年,是哈佛教育学院官方的学生组织,也是美国顶尖高等学府中对中国教育关注度最长和影响力最大的公益平台。论坛旨在推动教育思想的国际间交流,连接中美教育实践者及各界领袖精英一同交流、碰撞、思考和展示科研及实践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