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教育论坛成立于2010年,是哈佛教育学院官方的学生组织,也是美国顶尖高等学府中对中国教育关注度最高和影响力最大的公益平台。秉持 “启迪、创新、影响” 的使命,一年一度的论坛旨在连接中美教育实践者、学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及各界领袖精英,促进与中国教育相关的深度讨论,支持教育实践,鼓励教育创新,推动成果展示。
第十五届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秋季特别活动✨
心理素质教育
——AI时代培养独特个体
10月26日,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的秋季专题活动,围绕“心理素质教育—AI时代如培养独特个体”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如何保持和发展人类独有的能力。三位嘉宾从各自领域出发,探讨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跨文化和跨学科背景下的心理学。
✨论坛回顾✨
🎓丁晓辉老师:
回归教育的核心价值
“亮心私塾”创始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硕士,哈佛商学院—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文译者。
丁晓辉老师是亮心私塾的创始人,拥有20年的教育经验,致力于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发展结合。
他首先阐述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通过心性修养和自我觉察来培养智慧与韧性,以应对AI变革带来的挑战。他举了一个例子,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少林寺,只有同时修炼武学和佛法,才能真正掌握“72绝技”。然而,许多人只专注于外在的“绝技”,而忽略了内在的修行,因此无法真正掌握少林精髓。同样的在当今社会,外在技能(如技术和职业能力)很重要,但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同样不可或缺。
科技发展的越快,我们越要回到教育的本质。引用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真人”,即具备真实品格、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独立个体。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唤醒一个人内在的慈悲、爱、美好与知足。这才是真正返璞归“真人”:一位拥有宽容心、少分别心、充满幸福感的人。这样的幸福感不依赖外部条件,而是源于内在的幸福能力。
金句总结:
“越是科技发展迅速,我们越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求‘真’,培养心性,以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
✦
•
✦
🎓程辽教授:
结合心理学和国学促进自我认识和成长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哈佛本科生院教育辅修项目副主任。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硕士。
程辽教授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讲师,专注于跨文化研究与人类发展研究。程教授的分享以“我是谁”这一经典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自我认知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性。
程教授指出,当前教育的一个显著缺失是缺乏系统性的自我认知和人生方向的教育。许多学生在面对生活抉择和困惑时,缺少足够的知识和方法去回答“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根本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他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分享中,程教授引用了心理学实验来揭示自我定位对专注力和学习表现的影响。例如,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一组儿童扮演自己崇拜的超级英雄(如蝙蝠侠)进行任务,结果发现这组孩子的专注力显著提高。通过这一实验,程教授强调,自我定位是培养心理韧性和专注力的关键,这在充满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更为重要。
同时,国学思想也提醒我们,一个人的“病根”往往深植于内心,而通过学习和修炼心性,可以觉察情绪,调节内心,进而在面对问题时拥有多样的应对方式。
最后,程教授提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修心为内,成才为外”。我们既要了解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获得改变世界的能力,也需要提升自我认知,从而具备提升自我的能力。
金句总结:
“认识自己,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它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和抉择。”
“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教学生获取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发现内心的力量,找到人生的意义。”
✦
•
✦
🎓汪星宇:乡村振兴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乡村笔记创始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中国青年代表,专注于推动城乡之间的连接与发展。
汪星宇分享了自己多年乡村振兴与教育公益的经历及反思。他指出,传统的乡村振兴方式如电商、短视频和乡村游学,虽然帮助乡村与城市经济接轨,却并未真正改变乡村居民的生活状况。通过实践,他发现,乡村青少年对成功的定义往往是“老师、医生或老板”,而这些单一的成功标准让他们难以发展内在驱动力。他提出“乡村振兴的第二种解法”:不再让乡村追赶城市,而是创造多样化的乡村生活方式,让外来者被独特的文化氛围所吸引,例如将特定村庄发展成马术俱乐部或垂钓中心。这样不仅能提升乡村生活的吸引力,也为青少年树立多元的成功范本。
此外,汪星宇深入探讨了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他通过脑机接口、大语言模型等前沿科技的学习,反思了“自由意志”与人类独特性的本质,认为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物和环境因素决定。随着科技发展,他认为教育的关注点应从简单的自我驱动转向硬科技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现实中找到与自身契合的成就方式。他强调,教育要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培育学生的独立判断力,适应未来复杂的环境。汪星宇呼吁在场的教育者不仅关注人文教育,还要理解科技对人性的深刻影响,亲身走进乡村,观察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如何在现实中落地生根。
金句总结: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成功,而是发现和发挥每个乡村的独特价值。”
“在AI时代,教育的真正使命是激发每个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路径。”
圆桌讨论
📝从觉察内心到培养心理韧性📝
“如今的大环境充满浮躁,很多时候我们自
己也在一种浮躁与麻木的状态中迷失。您认
为我们该如何通过具体的练习,来让自己的
心变得更加平静和定力?”
这个问题有两个解法:善于发现身边那些能够给你力量,给你方向的人,通过外力来帮助你获得内心的成长和力量,简单来说就是靠近良师益友让自己常常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下。第二就是观察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心不安,观察自己的念头,做自己意识的主人。
“要学会看见自己的念头,只有看到内心的真实念头,才能不被外部环境所左右。”
程老师刚刚提到中西方父母在面对成功和失
败时的不同方式,我觉得很有启发。我们知
道心理教育还有一些别的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您能结合具体场景,再聊聊中西方的不同教
育方式吗?
程辽教授通过东西方教育对情绪管理的不同方式,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理解和调节能力。研究指出,受东亚文化影响的家长往往倾向于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而西方父母习惯鼓励孩子理解和表达情绪。因此,东亚文化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更擅长管理情绪,而西方的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情绪。程教授提到,这两种方式没有对错,她希望借此给家长和教育者们多一种选择和应对方式,帮助孩子在情绪管理和心理素质方面取得更好的平衡。
“情绪管理不是一味压抑负面情绪,而是觉知情绪、理解情绪、自主情绪。这才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
城乡青少年的双向交流中,您观察到这种交
流,对他们的心理素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能分享一个特别印象深刻的案例吗?
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动力的来源在于明确的目标和环境的影响。当青少年接触到新的外部世界并受到不同榜样的启发时,这些体验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激发内驱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种力量可能源于渴望成为某位榜样,或是来自对家乡和家庭的责任感。
“看见更远的未来,关切更近的当下。”
——通过系统地改变外部环境,引导青少年从不同角度反思,从而形成强大的自我驱动力。
总结
此次论坛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在AI驱动的时代如何通过教育培养人类独特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三位嘉宾共同传达出一个关键理念: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外在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力量,实现自我的价值。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欢迎扫码进群,查看论坛视频回放
非常感谢各位对本次心理素质教育分论坛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此次活动线上推文共达成218次转发,展现出广泛的关注度;现场活动汇聚308位参会者,达成了深度的思想交流,其中160人全程参与,充分体现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请持续关注
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
关于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哈佛中国教育论坛成立于2010年,是哈佛教育学院官方的学生组织,也是美国顶尖高等学府中对中国教育关注度最高和影响力最大的公益平台。
秉持 “启迪、创新、影响” 的使命,一年一度的论坛旨在连接中美教育实践者、学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及各界领袖精英,促进与中国教育相关的深度讨论,支持教育实践,鼓励教育创新,推动成果展示。目前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已汇聚了海内外会员2000余人,社交平台关注者超2万人。
论坛往届大咖嘉宾包括: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所长柯伟林 (William Kirby)
《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Ezra Vogel)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前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 等众多教育高校翘楚、教育行业中的思想行动领袖
文案:刘苏仪 张雅琪 陶思柠
排版:郭宵 刘苏仪
设计:张雅琪 郭宵
审核:赵含章 罗瑞潇 沈容冰 戴彬莹
所有权归创作人员
转载引用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