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美东时间晚上8:00(北京时间4月21日早上8:00),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的“媒体素养教育分论坛”圆满结束。此次活动由六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深入的圆桌讨论,以及实用的工作坊三个部分组成。
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学习与成长。媒体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孩子们成为信息海洋中自由自在的“小鱼”,通过与家庭、教育者、媒体创作者与平台携手,让孩子们能安全、自主地游弋于这片广阔的信息海洋中。
PART
01
SPECIAL ACTIVITY
嘉宾分享回顾
嘉宾一:祁雪晶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副主任
嘉宾二:Betsy Bozdech
常识媒体(Common Sense Media)评级兼评论总管
嘉宾三:周晓晗
快手科技副总裁
嘉宾四:续锦华
腾讯未成年保护体系成员、腾讯成长守护高级产品运营
嘉宾五:
Shanna Kohn & Kristen Sandmeier
芝麻街 (SESAME WORKSHOP)国际教育总监 & 高级协调员
PART
02
SPECIAL ACTIVITY
圆桌讨论回顾
Q
电子产品与媒体的使用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应当如何建立正确的媒体使用习惯?
A
祁雪晶:电子产品可能会削弱孩子的注意力、社交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家长的参与和正确的媒体教育来应对这些挑战。
A
周晓晗:算法推荐系统可能导致信息过滤泡沫,从而限制儿童了解广阔和多元化的世界。互联网平台应提供无滤镜、全面真实的世界视角,并实施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适宜性。同时,行业专家也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优化短视频及其它互联网工具的使用,确保这些工具能积极影响儿童的成长。
A
Shanna Kohn:父母需要帮助年纪较小的孩子选择媒体。在父母的积极参与和仔细监督下,孩子可以通过模仿屏幕中的角色来发展社会情感技能。现在许多孩子会与屏幕上的角色形成“拟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研究指出,这些关系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过度依赖可能会负面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把握媒体摄入的数量和质量,并为孩子提供持续的陪伴。
Q
面对信息量剧增且种类繁多的媒体环境,我们如何识别信息的可信度和质量?
A
Betsy Bozdech:
不是所有媒体内容背后都有相同的创作意图。质量而非数量才是选择媒体内容的关键。高质量的教育性媒体和短视频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优质的资源。而家长们在为孩子提供一定自由度的同时,也需要设置安全参数,对内容进行预览,确保它们符合家庭的价值观和期望。
Q
年轻人对于媒体和科技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如何积极引导年轻人对科技和媒体的这种兴趣,支持他们创作出更多有益成果?
A
续锦华:
腾讯在游戏防沉迷策略之外,也积极开展了提升青少年科学知识和体育技能的项目“智体双百计划”,为城乡区域捐建运动场所和科技教室。同时,利用其科技和产品优势,腾讯也在探索青少年游戏化学习的潜力。比如,有的孩子为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羊群开发了羊脸识别技术。这些教育项目正在激发着孩子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
A
祁雪晶:
许多青少年也会自主利用互联网和小程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中学生开发了一个名为“失物通”的小程序,帮助他们的学校解决失物招领的问题。通过这些项目,孩子们将互联网的正向功能融入学科教育中,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Q
“数字时代下如何育儿”是现在的一大难题。家长如何更好利用网络媒体来让孩子养成健康媒体习惯,同时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A
Kristen Sandmeier:
在数字时代下,孩子会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几乎已经成为了必然。作为父母,与孩子共同观看媒体内容能够加强彼此的关系和纽带。而作为内容创作者和专业人士,我们有责任向父母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工具,帮助他们有效管理孩子的科技使用。
A
周晓晗:
电子设备不应被当成是“电子保姆”。相反,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使用这些应用程序,共享观点,了解彼此的喜好,从而在互联网平台上培养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增进理解和亲子关系。其次,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更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喜欢的IP和动画角色。这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如果家长对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一无所知,实际上是在与孩子的世界隔离。第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避免贬低或嘲笑孩子的想法,多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
PART
03
SPECIAL ACTIVITY
投稿视频分享
在正式给本届媒体素养教育论坛画上句号之际,我们也想跟大家分享大众眼中的媒体素养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们希望这场论坛能够启发更多人深入了解并体会媒体素养的重要性。在不断变化的信息流中,我们鼓励大家进行自我反思和发现,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并在信息的海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媒体领域中,每个人都能发掘出智慧的光芒,开辟属于自己的独特媒体空间。
关于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文案:章哲瑜、斯晏雯、阎伊宁
排版:李涵
设计:戴子涵
审核:赵含章
所有权归创作人员
转载引用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