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很多九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样,[夜访吸血鬼]有最璀璨的明星阵容;有贴合时代的场景、服装、道具;它看着没有什么鲜明的风格,却能一镜一镜地引诱观众看下去。对了,它还是一部R级片,这在当年的北美是一个更容易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主流评级……于是,[夜访吸血鬼]又有了一些不同。它松散的时间跨度,缺少场面的舞台化表演,超越“浪漫”设定的情感纠葛,超越“吸血鬼”设定的边缘人感觉,超越性别的荷尔蒙迸发,都充分还原了安妮·莱斯意识流般的书写。也为她在当代亚文化中的崛起重生,开辟了道路。在身份问题渗透北美社会方方面面的时代,影片的可读性也激发了新一波的共鸣。造夜者安妮[夜访吸血鬼]与[艾德·伍德]等电影共享了相近的流行文化潮流。牵涉其中的贝拉·卢戈西、艾德·伍德、安妮·莱斯可以算是三代人,这让共享又有了传承的意味,这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生命力的象征。然而,它广受欢迎的同时,又遭遇各种贬低与鄙夷;它支撑起一个庞大的类型,给予无数新鲜人入行的机会,却长期处于文学与电影史的边缘。这没有因为“哥特”的前缀,《德古拉》从小说到电影的广为流传而改变。它的关键词就是“吸血鬼”。安妮的创作围绕这个词展开,并逐渐扩大,最终演变成一个类似《暮光之城》与《五十度灰》的结合体。她的《吸血鬼编年史》系列(影片片名下面出现的一段小字)和《睡美人》系列,横跨了哥特、恐怖、浪漫、情色。所有这些写作都让她处于一个尴尬的结合部。她自认为实现了一种新文学的创作,但对她的定位,还是更接近畅销书、类型小说家。提及这一点是为了解释安妮本人强烈的边缘感。这是她从事小说创作的动因之一。而[夜访吸血鬼]的主角路易,在个性和心理状态上,与安妮本人多有相近之处,理解安妮的创作动机,是解析路易的一环。另一方面,上述文化背景也是[夜访吸血鬼]经历漫长等待,才改编成电影的原因。她的书问世于1976年,迅速成为畅销书,很快就被电影圈关注。然而,那些年吸血鬼题材太多了,混搭的、经典的、优雅的、粗俗的,啥样都有。小说的文学基底总归比那些低成本电影要强得多,感兴趣的电影公司并不能提供匹配的预算和演员。这一等就到了1990年代。无论是蒂姆· 波顿的[蝙蝠侠],还是科波拉的[吸血惊情四百年],都为吸血鬼题材的再次复兴打开了局面。制片人大卫·格芬重启了拍摄,并由安妮·莱斯本人将小说改编成剧本。这也是开篇值得单论原作者的原因。当然导演尼尔·乔丹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大量重写,诸多细节被改变,主要是时代背景、角色年龄。安妮对影片的改编整体非常满意,流传于后世的“不满”,基本上集中在汤姆·克鲁斯身上。这种不满在成片之前一直持续,她坚持认为汤姆与这个角色不适配。这给制片人格芬和克鲁斯本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然而,只要看过电影都会意识到,汤姆·克鲁斯是为影片加分最多的演员,他的角色也比性格更为内敛的路易更吸引人。安妮在看了片方给她送来的录像带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给汤姆·克鲁斯写了一封表达歉意的信件。话说回来,安妮的判断未必是错的,这本身就是文字塑造与视听塑造的差异。这种改编过程中的改变很常见,所幸[夜访吸血鬼]获得了成功。享乐者莱斯塔汤姆·克鲁斯出演莱斯塔,大概就像阿兰·德龙演德古拉。他们本人的形象,似乎能够盖过“吸血鬼”神话的光芒。他说自己会观察肉食动物捕猎的视频,以便找到一种表演“啃食”的状态,仅此一点,他就值得这个角色。如果说永生女孩克劳迪娅什么都不知道,路易想知道,但一直没有得到,那么莱斯塔就是即便知道,也宁愿不知道。还要带着标志性的嘲笑表情反问,有什么好知道的?这里要知道的,自然是所谓“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对于基本上永生的种族,这些意义的确没有意义。他的每一次啃食,都是单纯的食欲,他的每一次转化,都是纯粹的欲望。除了在引诱、魅惑路易和克劳迪娅的时候,他只是笑着、咬着、沉醉着,然后就在棺材里等待夜晚的到来。他也会说一些看似高深的语言,好吧,看多了各种类型文学、二次元故事,翻来覆去无非是那些词汇的排列组合。他说这些话本身就是对这些词汇的讽刺。他不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啥理由,而是把这些词汇变成游戏的一部分。就像三位角色第一次汇聚的黑死病场景。他化身中世纪的疯人般与尸体共舞,以此嘲笑大义凛然,还忍不住一咬的路易。莱斯塔践行着一种决绝的享乐主义。如果放到今天的网文里,妥妥的反派。汤姆·克鲁斯的脸赋予这种纯粹的邪恶一种叙事中的“可接受度”,且极具魅力。他在做的,跟贝拉·卢戈西、克里斯托弗·李、克劳德·金斯基、加里·奥德曼没有区别。这是所有邪恶人物共同的“优势”,他们这样说,也这样做,没有犹疑,没有挣扎。但这个吸血鬼拥有翻倍的颜,用于印证永生的致命诱惑。前辈们的吸血鬼造型,很难让凡人生出一同堕落的欲念。也许安妮·莱斯在看了影像之后,就发现了汤姆·克鲁斯完美融合了她整个创作世界的元素,精致的、黑暗的、有情色味的。同时,考虑到影片散文式的叙事,有两个超级帅哥在那闲谈,配合服装——那些薄纱花式衬衣的通透,结合灯光——照亮有着瘆人苍白的面孔,是这部整体平静影片的一个动力。而在那些血腥、怪异的场景中,比如开始部分他给老鼠放血,中段他被割喉等等,折腾、戏弄大明星的感觉,让这些场景有一种古怪的幽默感。莱斯塔体现的角色烈度,让他即使消失了半场,只需要一个镜头,就能抢回聚光灯。这是真的聚光灯,来自人类飞机的人造光,他以为这会对他造成伤害,而路易告诉他,这种“假光”伤不了他。莱斯塔嘴上说只要路易不离开,他就能重拾荣光——此时,他呈现出衰老态,相关解释在阿尔芒那会有解答。但在他心里面,恐怕在意识到现代文明的“假光”杀不死他后,就阻挡不住狂野的心了。阿尔芒觉得旧世界吸血鬼不适应时代了,而莱斯塔最后证明,他的那一套,在现代,更加如鱼得水。枪炮玫瑰乐队在片尾翻唱的滚石名曲《怜悯魔鬼》(sympathy for the devil),大概唱出了莱斯塔的心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