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说了,他是国人最爱的超级英雄

体娱   2024-11-06 22:43   四川  
人们热衷于改编《西游记》,往往是被两个因素吸引:
一个是孙悟空,他可以幻化成不同创作者的替身,说他们想说的话,做他们想做的事;
一个是神话故事,它可以让想象尽情驰骋,用光怪陆离折射现实。
个人的情感与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既有精神上的浪漫、自由,又有视觉上的刺激、有趣。
悟空之悟
中国的文学史上,几乎找不出第二个像孙悟空这样富有“造反”精神且被大众崇拜的人物。
他给儿童带去幻想、给少年带去理想、给大人带去率真。
他的嫉恶如仇、耿直勇敢、自由不羁、进步自省,皆是一代代人求之不得的品质。
电影创作者正是看中了悟空的身上贴合不同现实和人生的可贵品质。
无论何时,他们都能把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某种精神的追求寄托在他的身上。
他如水一样,可以被随意塑性,但从不会改变本质。
万籁鸣和万古蟾创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寄托了他们团结民众抗日的思想。
那时候,万籁鸣因为战争,辗转各地,随身还经常带着小说《西游记》。
他在书里看到的不只是神怪传奇,还有团结进取和勇敢抗争的精神。
当他和万古蟾在1930年代末创作[铁扇公主]时,对原著做了适应当时国家形势的改编:
悟空、八戒和沙和尚互相推脱责任,单独行动,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都没有成功;
正当他们灰心丧气之时,唐僧劝导他们应该团结起来,与民众齐心协力,对付牛魔王。
这个时候,万籁鸣和万古蟾无意烘托悟空的个人英雄形象,而是希望用师兄弟三人的矛盾,暗示内部分裂只会导致失败,团结一心才能实现目标。
彼时,中国人最大的目标就是取得抗日胜利。
到了五十年代后期,万籁鸣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再度改编《西游记》。
这次被搬上银幕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他终于有机会呈现他心中的孙悟空——不畏权势、敢于反抗。
[大闹天宫]中的悟空最符合大众的认知,也契合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悟空打碎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隐喻的正是反抗封建权威的胜利。
万籁鸣让美术师张光宇和原画组组长严定宪设计出了既美又灵的悟空造型。
这是他想要的给正处于艰难时期的中国人以信心和勇气的悟空,突出了他的聪明乐观和不怕困难,与天斗、与神斗。
故事结束于悟空打败天庭,仰天长啸。
迄今为止,悟空的银幕形象多达数十种,但要论深入人心的,屈指可数。
毫无疑问,[大闹天宫]第一个引起轰动。
其后,六小龄童和周星驰版的悟空各领风骚。
其他的虽然各有特色,但都没有达到全民级的影响。
六小龄童饰演的悟空继承了一个家族对猴戏技艺的钻研和尊敬。
他主演的电视剧《西游记》已然成为小说的正统代表,甚至是不容戏说的文化权威,烙刻在无数中国人的心底。
他的艺术形象也永远地跟悟空合二为一。
这份成功让六小龄童很多时候以传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自居,对各种颠覆想象的戏说版悟空,心存芥蒂。
首当其冲的就是周星驰饰演的至尊宝版悟空。
中国香港的电影人向来善于戏说经典。
[大话西游]彻底颠覆了唐僧师徒四人的传统形象,贯穿影片的是悟空及其前世至尊宝的感情戏。
周星驰饰演悟空或许只是偶然,但他的个性却因此常常被认为和悟空相似——执着、单纯、顽皮(就创作的角色而言)
他把悟空演绎成落魄的穷小子,既滑头又重情义,最后放下个人情感,承担起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重任。
这是最符合周星驰银幕形象的悟空,充满小人物的悲欢和执着。
后来,周星驰退居幕后制作的[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
前者中的悟空妖性十足,顽劣不堪,后者中的悟空,人性的弱点十分突出,但他们都还是那个自由不羁、嘲弄虚伪、敢做敢当的悟空。
这也是周星驰一贯喜欢在电影中塑造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还有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创作的孙悟空。
在他的漫画和动画中,悟空都是既莽撞又正义的少年,会犯错,但知错能改,骨子里善良又热血。
他创作的许多漫画都能看到悟空的影子。
也许即使没有悟空,手冢也仍然会像日本的许多漫画家一样,创作针对青少年读者的漫画,以少年为主角。
但正因为在还没有成为漫画家之前,他就迷上了悟空,所以不可避免会联想到悟空的个性,融入到创作中。
这种影响已然根植在了他的思想中,让他深深地爱上中国。
到去世前,他还在创作和悟空有关的动画[手冢治虫物语:我的孙悟空]。

技术之卷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悟空和《西游记》的价值自然是不言自明。
尤其是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每一次电影拍摄技术和特效的进步,都会激起创作者改编《西游记》的兴趣。
悟空的个性和实力固然有吸引力,但已被反复演绎几百年,电影的改编也有数十种。
视觉特效成为改编《西游记》、延续悟空神话的最佳突破口。
中国和日本最早的动画(创作于1920年代)都选择《西游记》作为练兵场。
那时,两国的动画家都还在摸索动画制作的技术。
真人电影也在这个时候尝试拍出西游神话中光怪陆离的景象。
把不可思议的想象从文字变成画面,对电影创作者来说,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现存最早的由《西游记》改编的电影[盘丝洞](1927),反映了近百年前,人们用电影这个新艺术形式,呈现传统神话时的思想突破。
《西游记》构建的神话世界是实践电影技术和发挥创作者艺术想象力的绝佳“场所”,而它的故事则有着巨大的重构空间,在中国人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传播度。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电影创作者在新技术出现或成熟时,试图用它重新讲一次西游神话。

从[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技术进步的成果;
从[盘丝洞]到[西游记](1986),是中国电影特效的大发展;
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篇],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大跃进。
这些影片虽然都是改编西游神话,但风格和画面效果几乎是天壤之别。
它们既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又充分地将特效和个人的艺术想象结合。
电影的技术仍在发展中,人们对西游神话的热爱也仍然在持续,改编西游神话的电影必然也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看电影杂志
《看电影》杂志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