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影这般“好看”,肯定是盘大棋

体娱   2024-10-20 22:58   四川  
我已经看不懂电影了。
人类已经这么癫了吗?
最近进影院看电影,这个疑问时不时会浮上心头。
好些电影里,总有至少几个人物在生死关头开始蹦迪,前后行为完全不符合正常的人类逻辑。
上帝不掷骰子,但他们是真猎鹿人啊,像是转个轮盘就随机做一个动作,管他春夏与秋冬,生死关头偏更疯。
似乎关心他们死活的只有我,一个弱小无助很惜命的观众。
以下四个场景来自近期三部院线电影,唯一的共同点是有一种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不顾死活”。
世界就要被外星生物毁灭了,亲朋好友即将死绝,主角的反应是喊“只想回网吧打游戏”。
两人被压在城市废墟之中,也不知道下肢还保不保得住,却满脸欣慰地仰头45°角望着得胜的主角,用排比句赞美他。
大战将至,敌人马上就要杀来,战士们争分夺秒地挖着战壕呢,突然几百号人都放下锹,齐齐为主角鼓掌。
地震后的废墟,有人惊魂未定,有人生死未卜,也不知会不会有余震。
可在一阵鞭炮响中,男人抱着他奄奄一息的妻子拜堂成亲,满脸泥污的受灾群众顾不得恐慌,看着这一幕落下了感动的泪水。
无论我怎么在内心深处大喊“快逃命啊”,银幕之上的人都似乎有比生死更重要更值得停下来感念的东西。
比如在网吧打游戏所象征的平凡人的自由和快乐,比如无数牺牲终得的胜利,比如为主角归队而感动,比如生离死别的爱情。
念及于此,我的内心甚至产生了一丝愧疚。
银幕上的人有多么高尚的追求,而我只是一名贪生怕死的普通观众,死亡焦虑太甚,甚至到了敦促另一个维度的人抓紧时间逃命的地步,全然没有他们那种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
但即使默念一百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庸俗如我也过不去这个槛。
活着真的很好,活着才能有爱情和自由,在大部分情况下,活着也不耽误爱情和自由,真的。
这种行为逻辑怎么形容呢?
就说最近有个向佐在[门前宝地]的表演片段大火,短短20秒钟的聊天戏,被他演出了十个反转。
他出演的这个沈岸,说话间突然手指成手枪状捂脸;
捂着捂着突然跳起、跑下楼;跑下楼的转角又一回头;回头又扇了自己一耳刮子。
每一个动作都跟上一个动作毫无联系。
掌掴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只剩大脑高速运转的观众留在原地思考为什么黄龙江一派都带蓝牙,刚才那一耳光又有没有把蓝牙扇掉地上。
大约就是这样,行为逻辑就是没有逻辑,用一种抽象的方式决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近期不少电影里的人都像是被沈岸夺了舍,说着说着话能突然抽自己一耳光。
但要说没有逻辑,也不严谨。
很明显,无论是在世界尽头呼唤爱还是呼唤自由,这些角色都是在剧情中为求生努力之时,突然跳出了剧情,开始为电影主题服务。
转念一想,他们真的很辛苦。
明明是虚构人物,却还要在银幕内外两个世界打两份工,银幕里苦兮兮渡劫,还得负责给银幕外的人做价值宣讲。
他们在这两种行为逻辑里来回转换、气喘吁吁,也就换来逻辑与情绪的割裂,换来银幕外的观众看得莫名其妙。
一只无形的大手操控着角色。
明明生存是他们更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切得以继续的基础,却还要按下求生的暂停键“抽空”来煽情、来渲染主题,看起来就像人物“一心求死”,也像无性命之虞的局外人将自己的追求强制注入到了还在苦苦求生的人物身上。
某种过剩的自我意识肆意流淌,创作意识和角色的意识左右互搏。
如果你代入人物就无法与主题共鸣,如果你与主题有共鸣,就无法共情人物。
不,一定有别的解释。
一定是人工智能发展太快,于是这些电影故意以一种疯癫的、无逻辑的方式做“假动作”,用上下完全不衔接、不连贯的行为混淆视听,以污染语料库,迷惑人工智能,破坏人工智能习得人类逻辑的努力,最终摧毁人工智能冒充人类、占领地球的阴谋。
好大一盘棋,一定是这样。

看电影杂志
《看电影》杂志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