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是读明史的,但我也读点清史,主要是晚清史。
讲到晚清不得不提到甲午战争,今天回望甲午,我们知道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我们知道大清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惨败是合理结果。
但若回到1894年,开战前夕的日子,你会发现全国上下普遍不这么认为。当时大清的臣民们普遍认为碾压对手毫无悬念,这一战非得把日本打回农业社会,还能顺带收复琉球,云云。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呢,回答就是大清的迷之自信。
大清的自信是有它当时一定资本的。你看太平天国让中国人口锐减40%,清王朝不但挺了过来,还有钱搞起了洋务运动。然后收复新疆不说,还在伊犁逼退沙俄;中法战争虽说是妥协了,也让当时号称世界第二强国的法国丢了点面子。
因此不光是大清感觉良好,就连在西方列强眼中,它也基本算个世界强国,不可轻侮也。
确实清政府是有经济底子的,国民虽穷,但政府有钱啊。有一种说法,大清GDP长期占据世界第一,即使到了清末仍占世界比重11%左右。这是英国学者麦迪森的臆测,已被人证伪。但要说大清GDP不低确实是真的,绝对要甩大明十万八千里。
问题是清朝是个人口大爆炸的朝代,乾隆末期人口已达3亿,同比当时,1800年(嘉庆五年)世界总人口也不过9亿;1840年世界总人口12亿,大清已突破4亿。
这么一平均,人口数量秒杀世界各国的大清,人均GDP最多也就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当然这是人均,普通百姓是远远达不到这个平均值的,也就是我们看到老照片里晚清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真实景象。
大清官员们不管这些,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强劲,洋务运动已轰轰烈烈开展30余年,随着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大力发展,近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反映到军事上,就是陆军装备的升级,以及北洋水师为主的近代海军建成,让清政府的军事实力显著提升,一切让朝廷上下恍惚中梦回天朝,一段中兴已经开始。
日本算什么,自古以来中国对日本的传统认知就是边缘小国,跳梁小丑的角色。万历年间跳过一回,被明军痛扁,清军入关,又压着明军痛扁。所以日本算什么,手下败将的败将而已。
也有不乏唯数据论的国师们,他们扒拉着算盘算了又算,大清账面上有百万以上的陆军,其中十几万是新式装备的淮军,装备了大量进口的新式毛瑟、雷明顿、哈奇开斯等先进步枪,还有加特林机枪、克虏伯大炮等重武器。光比火力,毫不逊色于主要装备自产的春田二十二年式步枪、青铜炮的日军,乃至还有超越。
海军么,虽然日本海军追赶得很快,可咱还有定远、镇远两艘国之重器足以压阵,整体起码也是旗鼓相当。
一切说明,“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所以开战前,庙堂之上充斥着这样的论调:
“近年直隶江南筹办海防所用枪炮又定造于外国著名之厂”,“由是北洋军械为天下最”,“盛军利器足与西洋相坍”,等等…
清流名臣张之洞上奏说:日本甚穷,华市一绝,商贾立窘,严修海防静以待之。中国之兵力财力,纵不能胜俄,何至不能御倭哉?
就是说,日本这个小岛国,只要我们断绝对日贸易,强化海禁,它没多久就自己穷死了。咱们打不过沙俄,难道还搞不定小日子?
连大清驻日公使何如璋也是一样的调调:日本今日之势,固万万不能胜我也。
更对日本明治维新充满差评:
“不排斥洋人,凡事模仿洋人,增加各项税收,民怨沸腾,思念德川幕府时代。”
“服饰也西化,谓之文明开化,实为井底之蛙。”
对日本的轻视,可谓到了骨子里。清流们纷纷撰写雄文发表意见,什么“速行决战,夺日本骄矜之气”,“厚集兵力,分驻高境,克期进发,迅赴事机”等等。国师们对军事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地步,要论煽情是第一流,这些文章写得豪气冲天,极具煽动力,任谁看了都得虎躯一震。
江湖之舆论亦反映出这种普遍乐观。当时《申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我们看开战之前《申报》的一系列报道:
“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7月12日《备日议》
“日本兵制虽取法泰西, 然二十余年从未有战争之事”,而“我中国南北洋兵舰不少于日人,枪械不逊于日人。昔年越法之争以之抵御法兰西胜败尚能互见,加以叶聂两军门所统陆勇去岁辽阳之捷所向无前”——7月17日《宜联络与国以御外侮》
“日本环地偏小,人数无多,断断不能与中国相敌。故以勇怯论,中国既可以胜日本,而以多少论日本亦断非中国之敌”——7月23日《论中国之兵可胜日本》
”日本之兵外有虛骄之气,外无坚韧之心,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日本临时征调,磬通国之兵,不过数十万,又况形类诛儒,蠢如鹿豕”——7月21日《论中国未朝鲜事不可不与日本一战》
甚至,连战后如何处置日本都想好了。
“追日人计穷力竭,婉转求成,我国家……先索回台湾所欠兵费五十万两,再取归被日占之琉球,然后毁去天津所定专款兰条,另订简明和约,使高丽永为我大清藩属,日人不得轻越鸿沟。末乃索偿我此次所耗兵费若干。有一不从,再全师压其境上”——《战必胜说》,7月11日
这就是战前的中国舆论,从官方到民间,普遍充斥着盲目自信,仿佛只要一开战,清军就将如天兵天将一般,踏平日本指日可待。
事实如何呢,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的牙山之战是近代中日两国陆军第一次正式交锋。中方阵容是名将聂士成率领的3000多名淮军;日方是大岛义昌统帅的步兵混成第九旅团主力,也是3000多人。
结果是被视为精锐的聂士成部脆败,牙山失守,只得退往公州。随后叶志超赶到,商量了一下感觉公州也守不住,于是退往平壤。
但是在国内舆论报道里,事情不是这样的,8月1日《申报》的《牙山战记》如此写道:
"华兵精神百倍,无不以一当十,鏖战良久,日兵澈乱旗靡,旋即退回。""日军铜粮不给,士卒恒终日不得一饱,怨声交作,入耳难堪,师出无名,悔之晚矣。"
再等全面开战以后,战局就不必细说了。从海军到陆军全线溃败,军队体系落后,贪污腐败,欺上瞒下,战力孱弱等等缺点全暴露了,一下子给打回原形。这时纵然官员们还在掩败为胜推卸责任,战线是不会骗人的。《申报》等察觉到端倪,开始出现批评的声音,但已经太晚了,一切都于事无补。
这里为北洋水师说句公道话,败归败,水师打得还是比较英勇顽强,过不在他们。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表面来看,是清廷狂妄自大,轻视对手。大清君臣以为买来了洋枪洋炮、铁甲战舰,便大事足矣!殊不知世界军事的变化,清军的战术理论还停留在中世纪,落后了对手整整一个时代。这种上下莫名的自信,自以为是的大国风范,终究导致惨败。
内里来看,是洋务运动徒有其表;是清廷对百姓如狼似虎,却不肯真正开眼看世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输给了脱亚入欧。
柏杨说得好,大清国认为拳击手犀利是因为他戴的手套,于是买来漂亮的拳击手套戴上,便以为天下无敌了! 所以,当时的媒体就根据手套进行计算,得出了必胜的乐观结论!
还有,若是未至大溃败时敢说必不胜,哼,骂你汉奸没商量!因此,有谁敢去冒此天下之大不韪?谁愿意吃不了兜着走?以我们之聪明机灵,是无人会做这么愚蠢的事的! 而且,若有谁事先说出了,也不会被接受理会的。
古先贤已有定论: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事须致焦头烂额,才会听从接受的!若未到此地步,则说了也白说,必无作用的!
... 完 ......
感谢您阅读至此,如果觉得写得还行,请点击右下角【在看】鼓励一下
随时可能消失的一些往期文章:
所谓正能量,不过是现时新马屁词语
旁观俄乌之战超一年,吹嘘东风导弹饱和攻击无敌的人,可以洗洗睡了
历朝历代,反腐都是维护统治,打击异己的最好工具
俄罗斯开放海参崴港口,东北振兴指日可待?你可能想多了
不要把清官想成救世主,对清官的渴望,不过是种天真的愚昧
一种货币,如果不能自由兑换,就不要妄谈什么国际化了
加微信,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