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还是不跪,大清的外交困境

文摘   历史   2023-06-22 07:30   江苏  

1792年,英国政府派出了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八百余人豪华使团,目的地是中国。

18世纪末,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迫切需要开辟新的更大的市场。因此,英国利用为乾隆皇帝祝寿的机会派出使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为此马戛尔尼使团进行了一系列准备,他们携带了数量庞大的礼物,向两广总督郭世勋进行了专门知照,得到乾隆皇帝批准后,被允许从天津上岸。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十八日,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大沽,稍事休息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皇帝。但在觐见礼节问题上,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在清朝人眼中,皇帝至高无上,任何人想要一睹天颜,必须三跪九叩。英国人当然不愿意,马戛尔尼据理力争说:“英国和清朝是两个独立的国家,英国不是清朝的附属国。”

“我们的礼仪有所不同,我个人愿意尊敬乾隆皇帝,但是我的身份代表着我的国家。”

大清官员可不吃这一套,双方僵持不下,传到乾隆皇帝耳中。乾隆大发雷霆,说你们这帮外夷若是诚心恭顺,朕必加以恩待;若是妄自尊大,则是你们无福承受恩典,那就回你们的英国去吧。

后来是乾隆的宠臣和珅出面当和事佬,与马戛尔尼商榷后得出一个折中方案:马戛尔尼以见英王之礼觐见中国皇帝,单膝下跪,但免去吻皇帝手的礼节;在乾隆的万寿盛典上,马戛尔尼则行三跪九叩礼。

八月初六,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马戛尔尼,后者致以英式礼节。八月十三日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举行83岁寿辰庆祝活动。马戛尔尼在礼部官员带领下,正式向乾隆帝祝寿并呈上表文、礼品,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乾隆赐宴英使,向英王和使团随员赠送了比英使带来礼品多六倍的礼物,又派大臣陪同使团游览了山庄。

当然祝寿只是个名头,马戛尔尼是想来做生意的,他在热河呆了一个多月,期间两次提出商务问题。他还起草了一份题为《大不列颠国王请求中国皇帝陛下积极考虑他的特使提出的要求》的信件希望进行贸易谈判,都被已经天颜震怒的乾隆断然拒绝。

乾隆只是恩准英国使团从陆路离境,这等于是下逐客令了,大失所望的英国使团只得踏上回国之路。

在马戛尔尼离京的日后行程中,他还尝试着两次向两广总督长麟提交了改善广州贸易状况的请求,长麟对此作了承诺。但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些承诺并没有兑现。

马戛尔尼不知道,在这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国家里,政策的根本性改变必须经皇帝批准,并非靠与少数地方官员搞好关系就能实现。他更没有意识到,“这些统辖一方的大员极少会久留于任何一个职位上。一个新任官员更有可能舍弃其前任的政策而非继续施行。”

虽未能与中国建立起平等的外交与正常的商贸,马戛尔尼也不能说一无所获。他们取得了细查康乾盛世脉象的成功。一路的所见所闻,让英国人摸清了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军事的虚实,从许多细节里看破了虚幻,发现了大清的外强中干。

马氏把大清比喻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他当时就放出预言:大清帝国迟早要崩溃。

英国副使斯当东在其编辑的题为《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书里写到,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是“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不是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马戛尔尼回国后,根据他纵穿中国,对社会各阶层的所见所闻,在提交给政府的报告书中作出了结论: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科学极度落后,人民普遍贫穷,军队不像军队,腐败处处可见。

他指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极为短浅,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

由此,马戛尔尼得出结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般幸运的、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马戛尔尼失败了,大清并不是没有机会,23年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派出阿美士德率六百余人使团,带着马戛尔尼提出的那些外交与商务要求,再次来华。

嘉庆派理藩院尚书和世泰、礼部尚书穆克登额前往通州迎接英使,劝说阿美士德觐见时要行三跪九叩之礼,强调:“务将该贡使等礼节调习娴熟,方可令其人觐。”

通过上次马戛尔尼的遭遇,英国已经了解了中国的礼节,这次英政府指示阿美士德:“阁下到达中国京城时,应及早觐见;可按照中国朝廷的一切仪式觐见。但这种仪式却不能有损国家的荣誉,或降低阁下本人的尊严。不让任何无关大体的细节来妨碍因引起中国皇帝及大臣的好感而可能取得的重大利益。”

这个阿美士德不是无名小辈,他的好友是威灵顿公爵,他的家族长期与拿破仑作战,他本人有爵位在身,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得知清政府要求,阿美士德坚决表示不能同意,只同意跪单膝、脱帽、鞠躬。

所以在沟通这个环节,双方就谈不拢,谈不拢就无法安排会见。

但是大清的官僚们不这样想,中国传统官僚在与洋人打交道时,习惯于故意模糊乃至伪造信息。他们习惯拣皇帝爱听的汇报,比如将“英使 ”称为“贡使”,将“礼物”称为“贡物”,将英方公函中的平等语气译成属国语气,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次大清接待官员不敢将英使的态度明确报告嘉庆,遂说英使已同意行跪拜礼并进行练习。这令嘉庆十分满意,决定于七月初七日卯刻早晨时,在圆明园接见英国使团。

这下和世泰头大了,皇上这么快就决定接见,是他没想到的。想来想去,和世泰决定来个霸王硬上弓,七月初六日夜晚,和世泰等人带领英国使团自通州长途跋涉赶往北京西郊圆明园,希望在趁英使极为疲劳的情况下,仓促入宫草率成礼。

和世泰想来,外国人长途跋涉,疲惫已极,又是在我的地盘。他不行礼,我就不让他睡觉,不怕他们不就范。

但他没想到,英国人极为认死理,说不行就不行。阿美士德坚持拒绝进宫行跪拜大礼。这时清朝的王公大臣们已穿戴齐全,集合等候,嘉庆帝亦即将登殿受礼。

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记载说:当时和世泰等清朝官员极为狼狈,坚持要立即引阿美士德朝见,甚至到了动手拖拉的程度,但他却以没有携带国书等理由拒绝前往。

清朝官员只得向嘉庆谎称其突然得病,不能进见。嘉庆令英使团副使进见,当然副使也不肯入园。

这时清朝官员再也无法掩盖问题的实质了。嘉庆帝怒不可遏:“中国为天下共主,岂有如此侮慢倨傲,甘心忍受之理?”并敕谕英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

于是下令将英国使臣立即遣送回国。而负责接待工作的和世泰等官员因“办理实属谬”,“交部严加议处”,且摊赔接待英国使团所花费的一切费用。

阿美士德还不如上次的马戛尔尼,连皇帝的面都没见着。至此,前后两次英国使团的访问都以失败告终。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三跪九叩首之礼,本是封建社会一种提倡愚忠愚孝的礼节,反映的是人格上的不平等。这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权说、平等说是根本不相容的。清政府虚妄自大,仍然把其他国家视为文明低下的 “蛮夷之邦”,坚持三跪九叩之礼。而工业革命后事实上成为海上霸主的英国,又岂愿意在清朝皇帝面前磕头俯首。双方都不肯迁就,外交上的困境就在所难免了。

在全球的视野下从多维的角度来分析,18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具有怎样的形势?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爆发,英国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疯狂寻找海外市场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除了带给非欧洲地区先进的工业制成品外,更重要的是带去了那个时代最为先进的科技文化;除了经济上不停地抢夺占领亚非落后地区外,文化上也不断地冲击着这些地区古老的民族文化。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谁能撇开这个趋势,另开一片属于自己的纯净天地而傲视全球?

闭门造车就是否定历史,否定自己,因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然而大清不了解世界形势,仍然不懂平等交往的概念,坚持要人家行三跪九叩之礼。毫无疑问,这样的心理定势和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了外交往来时讲求的尊重原则,根本有悖于近代意义上国家民族之间交往的准则。

再站在我们今天全球发展的角度来看两次使华事件,能看到马氏、阿氏来华不是东流的殖民祸水,而是历史赋予的发展良机。乾隆、嘉庆却冷眼相对视而不见,沉浸于盛世的天朝迷梦里,一味强调“保泰持盈”。他们并非洞悉其奸,而是顽护天朝百余年的体制,使得中国丧失踏上近代化道路的一次历史契机。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革命,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走上了一条资本主义扩张的道路。而中国,当时还处在虚幻的盛世中,还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其实与真正的世界主流国家相比较,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竞争格局。

18世纪的全球早已开始了全面的重新洗牌,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创立之中,新的制度和结构正在兴起重组。在这样的变局之中,一味抱残守缺,只会被先进的势力抛弃、被历史的巨轮碾碎。

大清成功了,死于自杀。

苏格拉底有句话说得好:我知道我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时时保持这种警觉,才使我们不致于在思维中误入歧途或陷入泥淖。




... 完 ......

感谢您阅读至此,如果觉得写得还行,请点击右下角【在看】鼓励一下


随时可能消失的一些往期文章:

所谓正能量,不过是现时新马屁词语
旁观俄乌之战超一年,吹嘘东风导弹饱和攻击无敌的人,可以洗洗睡了
历朝历代,反腐都是维护统治,打击异己的最好工具
俄罗斯开放海参崴港口,东北振兴指日可待?你可能想多了
不要把清官想成救世主,对清官的渴望,不过是种天真的愚昧
一种货币,如果不能自由兑换,就不要妄谈什么国际化了


加微信,防失联


读明史的小院
新书《明朝果然很有料》(1-5卷)已出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