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饭局,席间大家聊起这次受到关注的涟水数学天才少女姜萍。
心有所感,胡说几句。
说天才,不是对姜萍的恭维,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天才。这个来自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是击败了众多来自全球顶流名校的数学系学生甚至硕士、博士,进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12强的。若是没有超乎常人的数学天赋,她绝无可能!
我给大家看一下,姜萍这个第12名的含金量。
这就好比,江南七怪教出了个郭靖,然后华山论剑秒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大弟子们,满满的爽文套路。
毋庸置疑,天才背后是多少的汗水。然而这并不是我今天要说的,我想问的问题是:姜萍背后,我们埋没了多少个姜萍?
需要明白,姜萍的水平并不能单纯用天赋来概括,当别的同龄人都在刷高考题的苦海中,她却能在16、17岁就接触到高等数学并开始自学。这就必须要有一个领路人,告诉她要从哪些书开始看,怎么入手,这个非常重要,即便是旷世奇才,也是需要伯乐的。
这个领路人就是她的指导老师,涟水中专的数学老师王闰秋。
王闰秋是江苏大学研究生、数学博士,之前已经参加过两次阿里数赛。正是在王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姜萍才得以参加这次数赛。如果没有遇到王老师,很难说姜萍是否还会发光。
再拿金庸小说打个比方,就类似于少林扫地僧收了个落魄天才吧。
姜萍有实力也足够幸运,问题来了,在我们的现实中,有多少个扫地僧?有多少个落魄天才?这两种人能遇到一起的概率又有多大?
微乎其微。
其实我们从来都不缺天才,比如在去年阿里巴巴数赛晋级者中,就有一位天津的外卖小哥孙金元。在今年也不乏其例,比如第26名邓乐言是个中学生、第345名何金银的学校为“无”,据说这位小哥也是平时送送外卖,偶尔打打拳击。
可是孙金元去哪了?不知道。
何金银将来会怎样?我估计还是送外卖吧。
换句话说,我们埋没了多少个姜萍?
有人说我们不是缺天才,缺的是扫地僧。中国社会不是没有天才,是缺乏发现天才的人。可是如果都指望王闰秋这样的老师去挖掘天才,更无异于异想天开!
因为我们真正缺的不是扫地僧,也不是王闰秋老师,而是土壤。
我们中的许多人,身上可能都有某样天赋,未必多么出类拔萃,远超身边人是很有可能的。这或许意味着,将来如果你从事某一方面的事业,也许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特长,做到人尽其用。
当然,任何一个社会,也无法保证每个人身上的天赋都被发现。就算发现了你的天赋,也无法保证你一定能走多远。但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一定是要能尽量为天才提供合适的土壤。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
我们有这样的泥土吗?
姜萍并非不能进高中,她的中考成绩622分,可以上当地三星级高中,但四星高中最低录取线是655分。所谓三星级高中,说直白点就是本科率很低、比较差的高中。她要真进了三星高中,可想而知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学自己不喜欢的课,背不喜欢的书。她哪会有时间去专攻她热爱的数学呢? 而高中的老师,因为有升学任务,就算想教她也教不了。
更可怕的是,即使是这样的姜萍,不要说211/985,哪怕是本科录取线,她也未必能到得了。这时候的姜萍,哪怕再有天赋,也就烟消云散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进了高中,她也不会遇到现在的王闰秋老师,没有伯乐会去发现她。如果真的上了高中,这孩子大概率就泯然众人矣。
反而是进了中专,和高中课程相比,中专根本没什么学习压力,会有很多空余时间。这种相对自由的环境,才造就了今天我们看见的姜萍。
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版本,就是一个上不了四星高中的学生,遇到了一个不得志的老师,参加了一个企业发起的数学竞赛,才让她的数学天赋被大家所知。
那你说,姜萍没去上高中而去了中专,是她的幸运还是不幸呢?这对我们的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注意,姜萍只是特例,我们并不存在这样的泥土。纵有成百上千的天才又如何呢?他们统统会被现有的土壤埋没。
说得更直接一点,由于我们千百年以来学历成见的存在,中专乃至大专是被默认淘汰的那一批,社会对他们缺乏基本的平等和尊重意识。就比如最近那个高考穿个带金属鞋子被网暴到弃考的女生,就有很多人说这人一看就是考不上的,嘲讽是中专女之类的。
我当时就在想,就算是本来也考不上大学又怎么了,就像是她考不上大学背负了一种罪一样。
上中专并不等于犯罪,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的中专并不适合学习。很多大专中专等学校师资、软硬件条件都不好,对学生学习知识不是那么适宜。进了这些学校,学生难免随波逐流,谈恋爱、打游戏、逛街才是正常现象。在那种环境里,认真去自习室学习会被同学当成异类阴阳怪气,能有几个学生,会为了热爱而坚持呢?
那么好了,上高中,进去先来个985/211宣誓,然后开始应试教育。上中专,空闲时间不知道干嘛,身边也没人学习。高中学习压力巨大,中专学习风气稀薄,哪来什么土壤,让天才发芽呢?再有天赋的学生,很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爱因斯坦曾回忆说:我的中学学业成绩评定很少得A;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说:我读中学时,学业成绩一直在中等稍偏上的水平。
两位大师的评价,将我们的中高考对于中学学业课考核的缺陷一语道破。
我们的中学,学业考试内容多年不变,考试形式弊病多多。以中高考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为平时学习方向的指导,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销蚀了学生求取新知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多少个姜萍倒在了中考线上,就算进了高中,原本那点天赋很快也被消磨殆尽。
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肯定是有很大漏洞的,为什么姜萍能脱颖而出?因为这个阿里巴巴数学竞赛,不管你是学生还是已毕业,甚至是从未上过学的人都可以参加,它是脱离于高考体系之外的呀!
这告诉我们一个事情,中国从不缺数学天赋高的人,也不缺其他方面的天才。我们看今天的短视频就能知道,其实有各行各业的很多人都在展示他们被埋没的才华。
尤其是社会底层的人里面,其实是人才辈出的。比如随便一个路边摊、小吃店老板,记忆力可能是超群的。还有很多其他行业的人身体条件也不输专业运动员。可惜就是到了某一个年龄时间点没人告诉他们你这个能力可以怎么怎么去发展,结果都给那些天赋并不如他们,硬激出来按KPI考试拿分的孩子腾地儿了。
当然,跟以前比,我们进步了。放过去几十年,姜萍连高数都接触不到。但是跟其他国家比,我们对人的培育,差距还是有点大。天赋被埋没、被扼杀的人不知凡几。许多可能跟姜萍同样有天赋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教育原因,现在可能在工地里、工厂里默默无闻地工作。里面说不定就有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只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他们,接触不到,也无法给他们机会成长。
可惜,社会和舆论神话高考和高等教育的风气始终没变,每年高考前后,网络舆论铺天盖地宣传考生。可有人想一想,那些没考上高中,没考上大学的学生中,有多少个姜萍被埋没了?
这不是时代不幸,是自古如此!中国教育是把一百个鸡蛋丢到地上,找到唯一一个没有破的鸡蛋挑出来,用尽全力去培养,从古至今一直如此。晋升的机会总是被中上层的子女攫取。很多人因为家庭、出身背景的原因,没有很好的机会,经常迫于现实的压力,遇到各种的不顺和挫折,进入到对他们非常不利的环境里面,导致他们的天赋被埋没。今天有一个姜萍一鸣惊人,下面就有无数个赵萍、张萍、杨萍,虽然有着绝世天赋但怀才不遇。
再说句可能会得罪一些人的话,还是在昨天的饭桌上,有个长期在日本的朋友老朱说到,日本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获得了11个诺贝尔奖,而中国一个都没有。
我回去查了一下,发现他可能是记错了。实际上,仅21世纪以来,日本就有19人在物化医等自然科学领域获诺奖,平均一年一个,居亚洲首位。而中国仅有再三落选院士的屠呦呦,在2015年捧得诺贝尔医学奖。
从概率学上来说,中国有14亿人,日本只有1亿多,这就意味着我们出天才的概率应该远远比日本要高,为啥诺奖却差人家那么多?
再看欧洲7亿多人,整个美洲9亿多人,非洲12亿人,中国天才不应该比人家少吧。为啥我们到目前为止,诺奖,图灵,菲尔兹都远没有出现井喷的盛况?
这只能说明,中国的人才培养体制是很低效的。姜萍并不是在高考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她的出现是是极小概率的偶然事件,是打了我们教育的脸!
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做一碟子绿豆芽。
嗯,最后说句笑话,中国的梅西,可能在工地搬砖,还可能因为身高不够,娶不到老婆。
..... 完 ......
最后是卖书时间,以下是小院出版的两套书,内容都是明朝相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也可以加我微信,防止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