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的深沉面貌与乡土的静默回响——周荣池散文《父恩》新书分享会在天津举行

文化   2024-09-28 09:00   天津  

9月27日,第四届百花文艺周系列活动“父爱的深沉面貌与乡土的静默回响——周荣池散文《父恩》新书分享会”在内山书店举行。《父恩》作者周荣池,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著名学者、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彭学明,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现供职于江苏省作协创作研究室韩松刚,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王燕与读者朋友共同参与了新书分享活动。活动由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徐姗主持。

《父恩》以里下河平原上的村庄南角墩为原点,用平实恳切的叙述,塑造出一位农民父亲的鲜活形象。父亲的暴躁与温柔,质朴与狡狯,绝望与希望,由种种细节贯穿起村庄生活的点滴,将一幅真实而复杂的乡土中国实景呈现在读者眼前。《父恩》是一份诚挚而深情的书写,旨在用文字为丰厚沉默的乡土赢得更多的荣誉和尊严。

彭学明

彭学明结合自身文学创作的甘苦,谈到《父恩》中的父亲形象之丰满复杂。他认为,《父恩》中的父亲形象既是强悍的、倔强的、又是卑微的、深情的,其动人之处,让人联想起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读罢这本书,能够真切体会到作者能够拥有这样一位父亲是幸运的。彭学明指出,《父恩》所描绘的的父亲和乡土之间有一种映射的关联,作者对父亲的深沉复杂的情感,同时也是作者对乡土情感的投射。他特别提到,尽管人人都有故乡,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有乡愁。每个人的故乡既可能是钢筋水泥的城市,也可能是泥土。而《父恩》中的父亲形象,就像是从广袤乡土中落下的一块泥,蕴藏着深厚的情感。这既是作者对于父亲的情感,同时也寄寓着父亲对于乡土的情感。周荣池的《父恩》摆脱了乡土写作的窠臼,文字饱含深情,是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的文学作品。

韩松刚

韩松刚认为,阅读《父恩》可以明显体会到,周荣池的写作摆脱了早期的紧张,进入了一种更为自在松弛的状态。这种松弛,是基于对于父亲和生活的理解而得以实现的。周荣池的散文写作发生着一种从注意宏观到关注情感的变化过程。在《村庄的真相》中,周荣池试图发掘一个地方从古至今的某些秘密,借此思考它的走向和未来,体现出一种建构散文写作宏观结构的野心。《一个人的平原》,旨在“为村庄立传”,作品虽然称之为“一个人”的平原,但某种意义上写的仍是村庄的历史,他对城乡现状以及未来走向的某种担忧和焦躁,依然具有一种宏观的向度,但是某种微观过程的表现已经在其中闪现。在《父恩》中,他将表达与自身经验相结合,生发出一种别有意味的感受和意义。

周荣池

周荣池分享了《父恩》的创作历程、书中的父亲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他表示,《父恩》成于忙碌工作的间隙,在高速路边的小板房里,六易其稿,最终完成了这部散文集。他特别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周荣池认为:“父亲的恩情,确实是一种无以虚构的事实,是个人以及社会生活中最为动人的现实主义。我在写作上关于虚与实的困惑,通过一位农民父亲得以呈现和解决。文学与生活更在意深情,而不是陌生且虚无的深刻。父子之情多是暴躁、粗糙甚至是对抗的,又是真实而深切的。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指责生活,而是回到了现实之中,承认和成为生活的本身。”






扫描上方二维码 订购《父恩》




散文海外版
荟萃全球华语散文精品,关注最新散文佳作,不断推出佳作与新人。既浓缩学人思想精华,展现现代生活画卷,而“总有一篇打动我”是读者对《散文海外版》的评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