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期/万宝镇〗《青年红旗》中两位先进人物

文摘   2024-06-02 09:30   湖南  

前言

    几年来,特别是自大跃进以来,全区团员和青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工业、农业、财经贸易、文教卫生等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革命和技术文化革命等运动中,已经发挥了带头突击作用,插了许多红旗,放了大量卫星,今后在党的领导下还会继续不断的大量的插红旗,放卫星。为了使这些红旗、卫星四处传播,开花结果,更好地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精神,促进党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我们打算不定期的汇编“青年红旗”专辑,请各级团的组织大力支持,经常供给材料,提出意见和批评,以使“青年红旗”不断的丰富改进和提高;并请很好的组织团员和青年认真学习,以教育广大青年和推动工作,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青年红旗”第一辑,选编了钢鉄战线的六个材料,由于时间仓促,遗漏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请提出批评指正。

共青团邵阳地委办公室

1958年11月1日


邬仁祥是个好团干

    邬仁祥同志是涟源县万宝人民公社团委付书记,自从九月十七日来到国庆鉄厂,不到半个月时间,即基本上掌握了从建炉、装炉直到出鉄的全套技术。现在他不仅指导一个炉,而且成为该厂技术中坚力量之一,担负着组织和推动该厂的技术学习工作。通过掌握技术,使他在进行青年工作中获得了不少的帮助。

    不久以前,邬仁祥同志还在农业战线上领导青年日夜地战斗着。党中央全民炼钢鉄的号召像烈火一样在他的心内燃烧着。他想:“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少,都在大搞钢鉄,我是一个团的干部,我应该带领青年协助党为钢鉄而战”。九月初,他向公社党委写了申请书,要求带领青年走上钢鉄战线最前列。经过党委研究,在统一安排干部力量下,他的愿望实现了。党允评他挑选二百多团员和青年到国庆鉄厂去搞钢鉄。9月17日,他怀着激动的心跟着党委付书记肖洪魁同志来到了国庆鉄厂。车间内熊熊的火焰在炉顶炉前飞舞着,炉师、鼓风工、下料工都在紧张的劳动着……这一切,使他这个刚跨进工厂门的青年干部感到无法着手进行工作。厂内党支部书记刘洪均同志很体贴地向他说:“你才来,暂时到炉边看看,慢慢熟悉了,再开始工作”。邬仁祥心内有点纳闷:“这怎么行,我是到钢鉄战线上来战斗的,怎能站在一旁瞧”。但是,一切不懂又使他一筹莫展。这时,他在考虑着,脑子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任何困难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不是不可克服的,不懂吗?勤学勤问,就可以懂得的。”他马上向党表示:“决心苦学苦鉆,保証全部学会”。怀着无限的信心,当天下午,他就跑到二号土炉,找着下料工杨胖子笑着说:“请带我做个徒弟”。老杨把他打量一下,带着惊讶的眼光道:“你们这些干部是来领导工作的,干什么来下料”。邬仁祥诚恳地告诉他:“干部不亲自动手搞,不学会,怎么领导工作呀!”胖子带着微笑,把下料的时间、比例和操作等一五一十地告诉他,邬仁祥细心地听着,搜出身上的笔记本记着,弄清楚了,就马上脱下衣服、冒着火焰,按着老杨教的去做。这个新来的学徒引起了车间内许多人的注意,下料几次以后,大家很满意的说:“料下得好,刚来半天,就学会了一项”。当晚,他兴奋得在床上好久睡不着。他想:他一定可以学会全套技术的。第二天,他要求学摸搅棍,傅十二师傅劝他:“邬书记,炉师不容易学,很辛苦,弄得不好,肉都会烧烂的”。他坚决地说:“为了学好本领,带领青年多炼钢鉄,怕什么辛苦”。他把破衣服穿上,将胶鞋换成草鞋。邬仁祥的行动打动了傅师傅的心,他详细地指导着,告诉他如何掏渣、打瓢、看火色、换风管……在热烘烘的铁炉前,火星向他直射着,脚上荡肿了,脸上灼了一块大疤,身上累得汗水直流,但他却像一点也没感觉到,仍然在炉前仔细地学习着。经过一整天的工夫,他基本上掌握了炉前的一般操作。傅师傅很钦佩地说:“你这样吃得苦,我看几天就可以学会”。由于他刻苦钻研,进步很快,十九号,党支部书记刘洪均同志要他到大圹车间去管理四座放水炉、两座甑炉,通过搞好重点,指导青年工作。党对他的信任给了他无比的力量,他浑身是劲,恨不得把党交给的工作一下全部做好。20日,四号土炉开始装炉了,他很想自己装着试试看,但怕装得不好,不出鉄。又想:“光怕不行,不学永远也不懂,永远也不能很好地领导青年前进,还是勇敢些吧!装得不好,再装一次就是”。于是,他大胆地向曾求福师傅提出:要求告诉他装炉的尺寸,请曾师傅在旁边指导他装一次炉。开始,他确实一点也不懂,连什么叫鸡心、墙岩……都不知道,然而他一点也不灰心。他回想:过去没学种田时,自己也不懂耕作技术,后来下决心租了牛请人在田边教,还不是学会了。于是,他一面问,一面装,一面用笔写着,一面就心内记着。晚上,回到房子睡觉时,又将本子拿出来,一面画,一面复习白天的操作。傅菊阳师傅装炉后,自己又站到他的炉内去量尺寸,看他装的与自己装的有那(哪)些不同,再去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装。许多师傅感动地说:“邬书记真不怕脏,真舍得干,都像他这样,不怕学不成”。此后,邬仁祥同志就能独立地装炉了。十月七日他装的三号土炉是出鉄较好的一座。邬仁祥同志就是这样由不懂到懂,由懂得一点到基本上懂得全套炼鉄技术的。

     通过学习和掌握技术,给他进行青年工作带来很多帮助。他一面写,一面就培养一个共青炉(五号炉)。因此,他不仅能从生产中抓住问题及时向团员青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组织青年突击,引导青年积极投入劳动竞赛,并且还能从技术上对青年进行一般的指导,所以,他培养的共青炉,在三次竞赛中,两次获得了全厂竞赛流动红旗,他还经常到其他烂炉子旁边去指导和帮助青年进行修理。组织青年研究技术问题,突破生产关键。九月二十七日,厂内技术训练班开学了。参加学习的有262人,其中青年占80%以上,党支书刘恒均同志决定要邬仁祥担任训练班的负责人之一,与盛甲夫、李鹤青等老师傅组成技术研究小组,领导全厂技术学习,还叫他与几个老师傅组织鉴定小组,鉴定装炉等技术。

    邬仁祥同志并不以此自满,他说:“我的进步完全是党给予的,今后我一定要在党的教育下,继续钻研,为精通全部炼鉄技术以便更好地引导青年为多出鉄、出好鉄、放射高产卫星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团省委工作组)


附:

谢益珍手镐采煤赛过风镐

    谢益珍同志是涟源时利煤矿的一个青工,共产党员,工作积极热情,肯干肯钻,去年5月才开始跟老师傅刘新辉学习采煤大工,由于生产需要,谢益珍很快就单独采煤了。不久矿里实行“三包五定”,采煤定额由4.5吨提高到16吨,这时谢益珍心里很作难,感到自己是一个采煤新手,定额这么高,冒办法达到,又想自己是个共産党员,不能向困难低头,一定要千方百计达到定额。三包五定实行后,老师傅刘新辉创造了五边(边掏槽,边采煤,边退煤,边砌墙,边装撑)采煤法,突破定额达到了20.01吨,矿领导上及时召开了会议进行推广。谢益珍同志高兴极了,学习和运用了刘新辉同志的五边采煤法,提前半小时上班,充分作好准备工作,创造了27.693吨的新纪录。这时在采煤大工中形成人人不甘落后、个个力争上游的竞赛高潮,大工毛福庄又赛过了谢益珍,创造41.56吨的最新纪录。谢益珍同志的心灵涌起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决心赛过毛福庄,他连晚找班长召开小组会,总结检查工作,采取三个措施:①把撑木茅草移近掘进档头;②加快运煤速度;③准备足够工具,减少窝工现象,充分利用工时,终于创造出“五边快速掘进一次成巷顺层速掘法”,这样8小时掘进34米,采煤45.656吨,架棚8架,提高工放10倍,放出了全省一镐采煤的最大卫星,赛过了风镐采煤工效。

(共青团涟源县委会)

大炼钢铁(图片来自网络)


    “大跃进”是中国一个特殊的时期,公共食堂、插红旗、放卫星,提出在钢铁产量上要赶超英美。曾听到过长辈们一些零碎的回忆,因大炼钢铁的需要,家里的铁锅、菜刀,甚至连门窗上的小小铁构件全部被砸碎投入了土高炉,最终因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不够,炼出了一堆堆铁渣渣……。据《娄底市志》(县级)记载:

    △(1958年)9月,境内8个乡,131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成小碧、娄底、万宝3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同月,在涟源县委的统一部署下,境内掀起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数万劳力上阵,兴建铁厂4个,土高炉129座。因土法炼铁成本高,产量低,质量差,年底停办。

    △1958年9月,万宝铁厂在“大办钢铁”运动中,建有4.2立方米简易高炉(又称矮高炉)2座,年产生铁能力0.3万吨。简易高炉工艺较土炉先进,采用焦炭炼铁,但设备简陋,上料、出铁靠人工操作,生产效益较差。同月,涟钢贯彻“土洋并举,大小结合”方针,大办“小土群”,建有22.5~33.2立方米简易高炉(又称小高炉)12座,年产铁能力12万吨。……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一日,由共青团邵阳地委办公室编印的《青年红旗》第一辑(钢铁煤)中有一篇《邬仁祥是个好团干》,就写到了万宝人民公社的大炼钢铁的一些旧事。邬仁祥作为万宝公社团委副书记,主动要求去“国庆铁厂”,他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是插红旗的先进。同时附涟源时利煤矿(即后来的斗笠山煤矿)先进青工谢益珍的事迹,亦发表在此期的《青年红旗》上。


【编委会成员】:
莫俊、宋国洪、周荣鸿、胡业、谢光辉、李俊兰、李伟、陈灿光、刘永丰、成洪桥、颜加乐、颜正芬、刘秋阶、莫蒿、傅桂辉、萧常沛、邓战胜、黄琼、蒋小平。

用平视的目光看娄氐
联系微信号:Yes-123-123-123
(17773898392)
长按二维码扫描进入娄氐镇文史馆
(政协娄底市委员会“文史书画”委员工作室)
娄氐镇文史馆  娄氐镇艺术馆
地址: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涟滨街道办事处
澄清居委会办公楼四楼
欢迎关注,敬请转发

娄氐镇文史馆
夫娄氐者,处连道之地,始名于宋,涟水湘山,人文蔚起,忽忽沧海桑田,由市而镇。其间鹭洲晓雾,天籁梵音,谷溪渔喧,雷峰霞落,烟锁杨市,云断岳屏,燕啾蒋庐,雁鸣刘园。探故园旧事,闻闾里乡音,访一隅之文脉或以为后世继,“娄氐•在地”由此而生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