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区慈善发展成为各地关注重点,相关政策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社区慈善基金作为社区慈善的资源保障,也愈发受到重视。上海等9省份将社区慈善基金纳入地方性法规、规章与政策文件,重庆等6省份已出台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指引,山东等7省份全省范围内的社区慈善基金数量超过1000个,辽宁和黑龙江2省份于2024年首次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本期民生观察慈善专题聚焦分析31个省份社区慈善基金的政策与实施进展情况。
一、上海等9省份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与政策文件中提及社区慈善基金
社区慈善基金一般是由社区在慈善组织中设立的用于社区公益事业的专项基金。社区慈善基金可用于帮扶社区困难群体、助力社区建设、应对社区突发状况和开展其他符合慈善法规定的活动,其资金来源涵盖定向捐赠(如辖区内爱心企业)、社会(社区)募集和慈善组织资助,收支均纳入慈善组织账户统一管理且专款专用。
2015年,民政部印发的《关于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规范社区募捐,探索设立社区爱心救助基金,鼓励、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等针对困境家庭和救助对象开展慈善救助。”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支持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上海等9省份在地方性法规、规章与政策文件中提出设立社区慈善基金。
其中,上海、吉林已将社区慈善基金纳入地方性法规。上海在《上海市慈善条例》中设有社区慈善专章,对社区慈善的重视程度最高。该条例还明确支持在依法设立的基金会下设立社区专项基金,以募集慈善款物、组织开展或资助社区公益慈善活动和项目,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并参与社区治理。《吉林省慈善条例》则鼓励城乡社区组织和单位设立社区、单位基金,用于开展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
广东、贵州、安徽、江苏、宁夏、浙江、云南7地将社区慈善基金纳入地方政府规章与政策文件中,鼓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促进慈善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其中,《善行安徽行动方案(2022-2025年)》设立了行动目标,即2022年各市启动试点,2023年每市选择一个县(市、区)推进社区(村)基金全覆盖工作,2025年底全省建立社区(村)基金的乡镇(街道)占比力争达60%以上,以此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在本省的发展。浙江则探索推行“志愿服务+关爱基金”“社区发展基金+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模式,提升慈善资源供给力。社区慈善基金作为资源,其使用需要专业机构支持,这一模式通过联动社区慈善基金与志愿服务、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有助于社区慈善基金更好地在社区落地。
图1 社区慈善纳入地方性法规、规章与政策文件的时间线
二、重庆等6省份出台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指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重庆、山东、四川、湖北、海南和江西6省份已出台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指引,具体规定了社区慈善基金的设立和管理,通过规范社区慈善基金的运作来促进社区慈善的发展。
在内容上,这6个省份出台的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指引具备一定共性,主要关注社区慈善基金的设立、管理、资金来源与使用、信息公开等内容,同时强调慈善组织和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此外,指引普遍重视信息公开,以提升社区慈善基金的透明度,进而增强公众的信任。
此外,近年来,广东广州、江苏多地以及福建厦门等市出台了旨在推动社区慈善基金发展的行动方案或指导意见,并各具创新之处。
广州印发的《广州市深化社区慈善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设定了明确阶段性目标,不仅要实现全覆盖,还要进一步对优秀社区慈善基金进行表彰。其阶段目标分为3个,即到2024年底,全市村(居)实现社区慈善基金覆盖率达90%的目标;到2025年底全市村(居)实现社区慈善基金100%全覆盖,到2026年底全市打造不少于100个社区慈善基金典型。
苏州的《关于推动发展“社区慈善基金”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一是联动社区慈善基金与社会工作,依托基层社会工作站(室)建立慈善访问员制度,由基层社会工作站(室)专职社工兼任慈善访问员,提升社区慈善基金项目服务水平。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社区慈善基金做出突出贡献者,其慈善活动情况将作为评比“苏州慈善奖”的重要依据,同时,市级民政部门适时组织优秀社区慈善基金项目征集评选活动。三是加强发展研究,组建专家团队,定期发布苏州市社区慈善基金年度工作报告,围绕社区慈善基金的标准化建设开展课题调研和实务督导,制定运行标准,为全市提供专业指引和运作规范。
南京、淮安和厦门3市均规定了社区慈善基金的支出比例,避免资金闲置。南京、淮安均规定社区慈善基金的年度资金支出比例原则上不低于上年收入的70%,厦门则规定社区慈善基金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低于上年末基金余额的8%。
三、山东等7省份社区慈善基金数量破千,辽宁和黑龙江今年首次设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山东、四川、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广东7省份在全省范围内设立的社区慈善基金数量均超过10001。
图2 部分省份社区慈善基金数量
在出台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指引的6个省份中,山东、四川、湖北均破千;重庆累计设立社区慈善基金905个,筹集资金超过1.13亿元;海南已设立22个社区慈善基金,累计筹募款达800余万元。
其中,山东省已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603个,基金总额1.89亿元,累计开展社区慈善项目3248个,受益群众达1625万人次。2024年9月,山东省公布了100个“金种子”社区慈善基金,每个基金将获得一定金额资助,以便更好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2024年,辽宁和黑龙江2省首次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月15日,辽宁省首个社区慈善专项基金在沈阳市和平区揭牌;7月19日,黑龙江省首个社区慈善基金——牡丹江市阳明区公园社区慈善基金成立。此外,2023年12月2日,福建省厦门市设立全省首个社区公益慈善基金——金安社区公益慈善基金,截至2024年11月21日,厦门市已有湖里区金安社区、东荣社区、兴华社区依托所在区慈善会设立了社区慈善基金,筹集资金34.57万元。
四、社区慈善基金管理模式
社区慈善基金的管理主体包括慈善组织和管理委员会。慈善组织负责建立基金管理制度、管理基金账户、策划公开募捐、签订大额捐赠协议、向捐赠人开具捐赠票据和审核拨付资金等。管理委员会可由村(社)、捐赠方、社区社会组织及当地村(居)民代表等共同组成,负责协助慈善组织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对资助项目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估和履行监管与信息公开职责等。社区慈善基金还可借助数字平台,开展项目的资金募捐和信息公示。
在管理委员会的设定和监督上,厦门规定管委会成员人数一般7至11人,且为单数,避免决策僵局。南京、淮安和厦门均提出社区慈善基金应设立至少1名监督员。监督员从管委会成员以外,有影响力、服务能力的居民代表、村(居)工作人员、社会组织代表等中产生,并在村(社区)进行公示。若有3名以上监督员的,可以成立监督委员会。
典型案例
“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
为帮助村社规范募集慈善资源、实施村社慈善公益项目,协助村社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并开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等公益活动,“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由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全国各地慈善会于2020年9月4日启动实施。该工程与民政部依法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公益宝”合作,为全国所有社区设立具备互联网筹款功能的冠名基金,实现社区链接社会资源筹款、社区志愿者队伍注册、社区志愿者积分统计和兑换等功能。截至2024年12月4日,“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累计筹款215889.53万元,已有52948个组织认领,参与爱心人次达206.71万。
该工程具有以下四大亮点:
一是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架构。“幸福家园”工程由中华慈善总会牵头,联合各级慈善会共同执行。总会负责平台维护、规则设定和资金管理,根据地方申请拨款并协助培训;省级慈善总会负责宣传推广和资金动员;地市级慈善会负责项目推进;县级慈善会则对辖区内村社提供指导、审核用款申请并监督资金使用。
二是资金管理规范,能够有效降低村社募集慈善资金的成本。“幸福家园”工程线上所募资金统一进入总会专用账户,由总会承担平台成本,不收取各级慈善会或村社额外费用,确保各村社所募资金全部用于本地发展。
三是为社区开展慈善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幸福家园”工程支持村社和社会组织围绕五类活动方向发起项目:关爱困难群体、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村社文化活动和产业帮扶活动。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项目。
四是运用数字化工具提升了透明度。“幸福家园”工程通过“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微信公众号,为中华慈善总会及各级慈善会、村社分别建立专页,全面展示村社概况及慈善公益活动,包括各地募集资金总数、捐赠人数等关键数据,实现在线、实时、透明管理。
联系我们:
与中国公益研究院合作交流请扫描二维码或留言
微信号:lijing1467
微博号:中国公益研究院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编辑:李小楠
文章来源:慈善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