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9期 | 总第725期 | 12.2-12.8
本周提要
本周亮点
云南省昆明市:“法律援助+心理干预+法治教育”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青海省:“检察+校园+家庭”未成年人保护模式
江苏省出台首部地方性托育服务条例
本周数据
全国检察机关2024年前三季度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3万人
本周动态
政府动态
儿童福利|2400万名巾帼志愿者开展关爱活动温暖“一老一小”
儿童福利|云南省:17.7万名“爱心妈妈”结对关爱21.9万名留守困境儿童
儿童福利|青海省西宁市:配齐1097名村(社区)儿童主任
儿童教育|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儿童教育|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探索建设学前教育共建型教联体
儿童教育|四川省泸州市:“阅读+”综合服务体系启动 助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儿童友好|福建省福州市:文化传承融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社会动态
儿童健康|湖南省长沙市:“心桥计划 暖冬行动”困境儿童心理支持项目正式启动
人口与家庭|《儿童蓝皮书:中国0~3岁儿童发展报告(2024)》在京发布
本周亮点
儿童保护|云南省昆明市:“法律援助+心理干预+法治教育”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司法局以法律援助中心未成年人法援辩护工作为切口,探索实施“法律援助+心理干预+法治教育”深度融合的链式改革举措,把未成年人法援辩护工作的内涵延伸、把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政策落实,最终致力于搭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青海省:“检察+校园+家庭”未成年人保护模式
日前,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检察院与西宁市第二十五中学、西宁市体育实验中学成立全省首个检校问诊室,旨在帮助解决校园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构建起“检察+校园+家庭”未成年人保护新模式。检校共同成立的“北检护蕾,检校问诊室”是城北区在落实省委、西宁市委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有效举措。针对在校未成年人受到侵害或者实施不良行为等易发、多发的校园纠纷,人民检察官将化身“法治医生”,依托检校问诊室在协助学校查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剖析纠纷背后存在的监护管教、教育方法失当等问题,找准“病因”对症下药。通过问诊、听诊、治疗等方式,深入精准开展青少年行为矫正和心理矫治、家庭指导教育,改善亲子关系。
江苏省出台首部地方性托育服务条例
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近日审查批准了《泰州市托育服务条例》,《条例》将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据悉,这是江苏省首部专门规范托育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明确了托育机构规划和建设、设立和管理、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等内容。
本周数据
全国检察机关2024年前三季度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3万人
最高人民检察院12月5日举行“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检察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关于全面深化检察改革、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意见》的制发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检察机关全面深化改革的亮点举措。据介绍,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检察机关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3万人,办理未成年人保护检察公益诉讼9900余件,制发“督促监护令”2.5万人。同时,发布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5+2”类困难妇女司法救助、英雄烈士保护等典型案例,深化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一站式”办案救助工作机制建设,积极引导各地检察机关与人社、妇联等部门,签署关于保护劳动者、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
本周动态
01
政府动态
儿童福利|2400万名巾帼志愿者开展关爱活动温暖“一老一小”
在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2024年巾帼志愿敬老爱幼关爱服务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各级妇联立足社区,落脚家庭,服务“一老一小”,组织2400万名巾帼志愿者开展主题摄影、义诊、护理照料、心理关怀、亲情陪伴等一系列暖心服务。活动结合正在开展的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服务,组织巾帼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提供生活照料、学业辅导、关爱陪护、家教指导、困难帮扶等志愿服务。
儿童福利|云南省:17.7万名“爱心妈妈”结对关爱21.9万名留守困境儿童
12月5日,云南省妇联举行“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工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介绍一年来省妇联通过创新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招募17.7万名“爱心妈妈”,结对关爱21.9万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围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所需和“爱心妈妈”所能,因人而异提供思想引领、生活照料、学业辅导、亲情陪伴、家教指导、困难帮扶、安全保护、心理疏导8个方面关爱服务。
儿童福利|青海省西宁市:配齐1097名村(社区)儿童主任
据青海省西宁市民政局消息,西宁市以儿童福利院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基础,打造集中供养和临时救助共建模式,市、县(区)以76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保护工作站为纽带,以基层网格化管理为依托,配齐76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和1097名村(社区)儿童主任,形成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健全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服务体系。
儿童教育|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知明确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满足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二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坚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强调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四是坚持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积极稳妥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
儿童教育|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探索建设学前教育共建型教联体
近年来,江西省南城县探索建设实施学前教育共建型教联体,将教联体作为县域学前教育治理基本单元,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构建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共建共管的管理体系。制定《南城县推进学前教育共建型教联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原则,以城区公办幼儿园为核心园,其他2-3所乡镇幼儿园为成员园组建共建型教联体。构建优质共享的资源体系。坚持师资力量县城向农村、小学向幼儿园、城郊向偏远山区倾斜,制定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建立教师专业评价与服务基层挂钩制度,推动优秀教师力量下沉倾斜。构建有力有效的保障体系。完善教师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改造力度,将教师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范围,设立交流轮岗专项经费,解决交流教师实际难题。
儿童教育|四川省泸州市:“阅读+”综合服务体系启动 助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2月3日,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共青团四川省委指导,共青团泸州市委、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泸州市青少年服务中心、共青团泸州市江阳区委、《知心姐姐》杂志承办的“书香共伴 心育未来”新时代少年儿童阅读成长综合服务体系12355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共育项目(泸州市)启动仪式在四川泸州师范附属小学城西学校报告厅顺利举行。会议指出,该项目有效融合了“教联体”精神及12355青少年服务台职能职责,开创地方特色服务模式。
儿童友好|福建省福州市:文化传承融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近日,福建省妇儿工委办、民政厅、住建厅等8部门公布了全省166个儿童友好社区名单,其中福州市有20个社区上榜。福州是入选全国第一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的城市。福州市坚持“一米高度看城市”理念,持续出台实施儿童友好相关政策,启动儿童友好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以文化传承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有机结合,用文化传承厚植儿童友好城市的文化底色。一是公共服务文化中体现儿童友好。为适配儿童需求,福州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编写了以福州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儿童动画片、广播剧、绘本等,呈现福州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传统工艺、民俗风情等,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二是两岸交流交往中体现儿童友好。福州现有常住台胞近2.6万人,福州市各部门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中注重保障在榕台胞儿童的福利,构建了保障台胞福祉的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增强在榕台胞儿童“两岸同根,榕台一家”的归属感。
02
社会动态
儿童健康|湖南省长沙市:“心桥计划 暖冬行动”困境儿童心理支持项目正式启动
12月5日,“心桥计划 暖冬行动”困境儿童心理支持项目启动仪式在长沙市望城区郭亮纪念园举办。“心桥计划”——困境儿童心理支持项目是2024年长沙市民政局福彩公益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慈善项目,由长沙市尚上心理科普公益服务中心执行,旨在为67名困境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关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人口与家庭|《儿童蓝皮书:中国0~3岁儿童发展报告(2024)》在京发布
12月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主编,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提供支持的《儿童蓝皮书:中国0~3岁儿童发展报告》在京发布。这是我国首部针对0~3岁儿童发展的蓝皮书研究报告。蓝皮书提出坚持普惠方向、总结推广地方实施的育儿支持政策、建立健全0~3岁儿童发展的协同工作体制、进一步加大0~3岁儿童发展的资金投入、构建以“社区为基础,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0~3岁儿童发展服务体系、总结推广0~3岁儿童发展成功经验、建立中国特色0~3岁儿童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和相关知识产品研发力度、加大社会宣传倡导力度、深化交流合作等十项建议。
END
联系我们:
与中国公益研究院合作交流请扫描二维码或留言
微信号:lijing1467
微博号:中国公益研究院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编辑:李小楠
文章来源:儿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