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聚焦数字时代儿童保护的新挑战
在主旨发言环节,多位重量级嘉宾围绕数字时代儿童保护的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军,围绕《共识与行动——当下本土未成年人保护实践的策略建议》进行阐述,分析了中国当前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进展与挑战。
童小军主任提出了民政系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全面专业化建设作为行动策略,她认为,专业化建设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建立能够发挥专业人员作用的工作体系,二是提升民政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她强调,专业化建设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政系统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通过线上演讲探讨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网络保护制度与实践》,强调了数字化工具对儿童保护的影响及其潜在风险。她具体阐释了如何将未成年人保护的理念拓展到人工智能应用上,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聊天应用等——这涉及到算法训练、模型构建等新的挑战,同时需要平台采取更强的身份验证和识别措施。
此外,刘晓春主任展望了人工智能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转型和拓展,包括在人工智能工具中加强儿童保护的技术标准和伦理控制,以及家长需要更多地了解孩子如何融入人工智能时代并使用相关工具。同时,她也提到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识别未成年人可能变得更加容易,但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建立预警机制等问题需要更多探索和讨论。
3
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中国项目首席代表周洁,分享了《多方协作,共建儿童保护新生态》的主题发言,指出了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在儿童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合作潜力。
在分享中,周洁女士梳理了当前影响儿童的四大关键因素:迁徙、城镇化、技术变革和气候变化,并指出了儿童面临的网络过度使用、网络暴力、心理健康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她介绍了救助儿童会的两个新项目:心理盾牌项目和网络安全保护项目。心理盾牌项目旨在梳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儿童提供及时和高质量的心理健康回应;网络安全保护项目则旨在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合作,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她强调,儿童的工作是面向未来的工作,救助儿童会将继续携手各方,为中国的儿童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专家们围绕“数字时代下的儿童保护模式探索”展开深入讨论,重点聚焦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通过多方协作与资源整合,打造更加有效的儿童保护体系。
← 左滑查看更多
专家们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儿童保护工作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空间,而需在虚拟与现实交融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网。
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厅周海波检察官介绍了最高检在推动儿童友好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措施,如立足办案发现问题、落实责任,推动强制报告制度等,并强调了跨部门合作的重要性。
童小军主任强调了社会组织在儿童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社会组织在参与儿童保护时面临的挑战,如资源有限、专业化建设困难等。
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项目发展和质量总监刘铭分享了具体项目经验,如支持社会组织培训工作人员,配合儿童主任完成入户排查等工作,以及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为遭受性侵的儿童提供多部门合作和磋商的服务。
论坛的最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和救助儿童会亚洲区域总监哈桑·努尔·萨迪,分别做了总结发言,回顾了论坛讨论的重点,并展望了未来儿童保护工作的合作方向。
哈桑先生表示,中国能够在儿童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得益于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历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健康讨论与对话,以及对新技术变革的积极探讨。他强调,儿童保护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家校社区整体社会环境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他赞赏中国拥有强大的合作伙伴网络,包括学术研究机构、智库、政府机构和公益组织等,并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国儿童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数字时代儿童保护新挑战的交流平台,也为全球及区域内的儿童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论坛上提出的政策建议和合作模式,为政府、学术界、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有望推动跨部门协作和多方资源的整合。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儿童保护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应对机遇。救助儿童会将在未来继续携手各界伙伴共同应对挑战,推动构建更加安全、包容和支持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联系我们:
与中国公益研究院合作交流请扫描二维码或留言
微信号:lijing1467
微博号:中国公益研究院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编辑:戴正
文章来源:救助儿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