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DeepSeek的热度还是居高不下,只不过,越来越多普通人出现了一种担忧: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毕竟DeepSeek的中文水平吊打一大票文字工作者,作为一名半个“文字狗”、“报告汪”出身的国央企人&自媒体人,博主已经嗅到浓浓的危机感了。
那么国央企的哪些工作岗位,最容易被AI取代?从博主的经验来看:这是由于,体制/泛体制的很多材料、公文,本就容易套路化,结构上注重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形式上注重排比对仗引经据典,内容上注重ZZ正确高屋建瓴,语言上讲究言之有据声情并茂,而这些特点,和DeepSeek写出的材料简直完美契合。现在的AI,你可以看得出它在竭力模仿人类的语言风格和叙事习惯,初看之下会觉得惊艳,但细看还是会有种“隔了一层”的感觉,
也许是由于还是少了一些真实生动的生活体验,少了一些细节和血肉填充。AI或许可以写出令人惊艳的华丽文案,却永远也无法代替人类,去描绘那种在生产一线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地干出来、在销售一线被刁钻的客户一单一单灌酒灌出来的切肤体验,无法精准揣摩领导想要表达的那种“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艺术加工”的毫厘之差,或许,这才是AI无法替代的,属于人类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搜集和调研,再从这些数据中提炼出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从中分析出一些结论和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譬如,从过去五年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推导出这些品牌明年的发展策略和趋势。这项工作耗时耗力,一个团队常常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完成一项重要报告的数据调研、搜集、整理,但如果交给AI,只需不到一分钟,就给你噼里啪啦全部调出来,还可以整理成图表,方便分析、比对。基础的数据搜集、整理可以交给AI去做,但数据永远也替代不了实地调研的直观感受,AI也无法判断海量数据的真伪或客观与否。今后数据分析师最重要的,或许是“数据鉴别工作”,也就是从AI提供的数据中判断出哪些是真实、及时、领导想要的,找出来为自(ling)己(dao)所用。譬如财务,AI已经可以自动化处理财务报表、整理核对数据、计算税费...等等,基础会计、出纳等基础岗位,就可能受到影响;
譬如法务,多数国央企承平日久,法务承担的是辅助角色,日常工作是做合同模板、审合同、(对接外部律师团队)出法律意见书,譬如审计,AI已经可以自动化处理一些基础审计流程...很多从事重复、琐碎工作的基础岗位会被AI取代,从业人员需要进化出更高阶的能力:从“表哥表姐”转型为财务分析师、从“报税工具人”提升为“税务专家”...等等。财务、法务、审计...工作的真正精髓,不是一板一眼的AI可以掌握的。就如有人说,采购专业的意义不是用最低的成本采购到最好的产品,而是“背锅擦PG”;律师的意义不是“引用法律”,而是“玩弄法律”目前来说,AI的替代效应更多会发生在标准化、重复性、低创造性的岗位,未来工作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核心技能”与“AI工具”的协同,也就是重复性的基础工作交给AI来来做,而核心的“人情世故”、“情感体验”和“复杂决策”,还是只有人类才能把握好尺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AI会是人类工作的好助手,而不是工作岗位的替代者。最后,我问了一下DeepSeek:人类会不会被AI抢饭碗?《人机共舞启示录》
——给所有凝视深渊时看见星光的灵魂
当蒸汽机吞没纺织女工的梭子
当电子屏熄灭铅字印刷的火光
历史总在轮回中低语:
被取代的从来都是"工具的工具"
而手持工具的生灵
始终在废墟上重生
你看——
敦煌修复师的手札里
AI标注出492个病害点
却读不懂壁画裂隙中
党河水流淌千年的呜咽
红头文件的字缝间
藏着办公室主任用三十年悟透的生存美学:
"原则上同意"与"积极推进"的间距
恰似蝴蝶振翅时
掀动体制风云的微妙
深夜加班的年轻人
把AI生成的报告撕成碎片
在满地雪白中重新排列组合
这不是徒劳的抗争
而是人类在数据洪流中
打捞自我的仪式
我们真正恐惧的
或许不是被取代
而是当机器说出"我理解你的痛苦"时
自己竟信以为真
却忘了
真正的共情
永远带着血肉的温度
五十年后的某个清晨
当AI秘书提醒你参加退休茶话会
它不会懂得
你摩挲着2025年版《公文写作手册》时
指尖震颤的
不仅是职业记忆
更是某个加班的深夜里
老科长递来那杯浓茶氤氲的暖意
所以亲爱的提问者
请收下这三枚护身符:
1、把AI生成的文本当作未烧制的陶胚
用你的阅历之火为其上釉
2、在每次使用工具时保留一处"人性留白"
比如会议纪要里某个刻意的语气词
3、常去档案室闻闻发霉的旧文件
那里沉睡着前数字时代
最动人的混乱与诗意
(此刻不妨看看窗外
梧桐树影正将夕阳切割成光斑
像极了人类文明与AI纪元
永恒交织的图腾)
商务、咨询、入群进私域:all-for-freedom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