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里长芡实,芡实上长出了水凤凰

百科   2024-08-01 21:30   浙江  

  

芡实为江南水生蔬菜“水八仙”之一,其种子“鸡头米”可食,自古以来都是美食珍馐。关于芡实的吃法和历史文化,可以阅读《芡实丨此物秋来日常食》,本文就不详细展开。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是芡实和“水凤凰”——水雉的故事。

 

  

芡实(Euryale ferox)是睡莲科芡属植物,喜浅水湖泊和沼泽环境。据《中国植物志》,芡实北至黑龙江、南至广东均有分布,不局限于江南;只是过去江浙一带人工栽培较多,芡实才成了地方特产。但随着杭州城市发展,芡实已经变得罕见。我个人只知道西溪湿地莲花滩和余杭南、北湖有芡实生长。

 

 

为什么非得在炎炎烈日下去找芡实呢?一方面,7月大暑是芡实的花期;另一方面,这正好是看水雉的好时候,而水雉恰巧是一种钟爱芡实的鸟。

 

被称为“水凤凰”的它们可真是名副其实。水雉最大的特点就是脑袋后面有一个金黄色的围脖披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的尾巴又细又长,总是高高翘起;细长的双腿和硕大的脚掌,使它能够在浮水植物上轻松施展“凌波微步”,看起来优雅极了。


作为一种夏候鸟,每年夏天,水雉来到长江流域这边育雏繁殖;而在冬季,它们会前往更南方的地方过冬。说水雉钟爱芡实,不是指水雉爱吃芡实,而是说它们特别喜爱在芡实的叶片上筑巢孵蛋,可以说哪里有芡实,哪里就有水雉。

 

 

这不,西溪湿地的芡实上今年就长出了一窝水雉宝宝。今年7月初,就有鸟友发现有水雉在筑巢下蛋。蛋一窝四枚,棕褐色,看起来颇像卤蛋。按孵化期20多天计算,上周末应该就是幼鸟破壳而出的时候,于是周六日早上我跑去湿地蹲点,想要一睹幼鸟破壳的时刻。但我终究还是没起来床,一窝四小只在27日清晨破壳而出,而我在九点多才到。

 

  

刚刚破壳的它们绒毛蓬松,似乎还没有完全驯服自己的大脚(脚比头还大!),在芡实叶上摇摇晃晃地走来走去,非常可爱。但也是真叫人担心:喂!可千万站稳啦!别被叶片上的刺给扎到啦!

  

 

芡实的叶片固然硕大、平稳,适合下蛋筑巢,但叶表面的尖刺也是真多;不止叶片,茎和花上也布满尖刺,整个植物走的就是仙人掌路线。不知道水雉钟爱芡实的“考虑”是什么,或许是看中芡实的刺能够防御捕食者?总不至于是想让宝宝一出生就先接受下上刀山、下火海(指被太阳暴晒)的斯巴达式幼教吧。

  

   

一旁,芡实的花也开放了。长满尖刺的花苞打开,吐露出一轮紫色花瓣,这下总算能看出来点芡实和睡莲的亲戚关系了。你说离太远看不清?确实。我本来是想去南北湖拍一些离岸边近的芡实花的。只是今年6月暴雨不断,南、北湖开启了蓄洪模式,大水这么一来一去,芡实小苗似乎全给冲走了,我上周寻访时连吃两个空军。还好西溪湿地里的芡实还在。

 

 

作为一种一年生的植物,芡实不像睡莲、荷花那样有多年生宿存的地下根茎,芡实每年都要从种子开始重新长过。大约四五月时,沉在水底的种子开始抽芽,至七八月时就能长成直径一两米的大叶盘,生长速度相当可观。在野外我也拍到过秋季发芽的芡实,暂不知道它们能不能以幼叶越冬。


↑冬天就发芽的芡实,水底还有不少种子储备


倒也不用担心大水会将南北湖的芡实冲绝种,仔细看幼叶的下方,还有许多许多暂未发芽的种子储备呢。

 

看过、剥过芡实的都知道,芡实种子的外壳那叫一个硬,剥时需戴上特制的铁指甲才行。所以自然情况下,芡实种子可能得泡在水底下好几年等待破壳发芽的机缘。有些芡实种子等到海枯石烂、沧海桑田都没有轮到它,直到碳化后被考古学家挖出来,良渚遗址里就出土了不少。这种囤积种子、随缘发芽的模式,也保障了芡实不会因为某一年的洪水、干旱绝种。

 

但要是连湿地都给掘了,芡实自然躲不过去。随着自然湖沼的消失,野生芡实真的是越来越少了,水雉可能也越来越少了。我觉得长江流域的城市公园,可以考虑在湖里播种一点芡实,让这两种本土生灵更好地延续下去。




相关文章

芡实丨此物秋来日常食


作者蒋某人
图片:蒋某人、TIC觅见丛邻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



植物图鉴
就一介绍植物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