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舆丨马克龙会像尼克松那样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吗?
文摘
2024-05-10 09:03
四川
由这些天马克龙愉快的表演,不免想起了当年的尼克松。1969年1月20日,作为前二战空军上校、共和党人、加州众议员、参议员、艾森豪威尔的两届副总统、“厨房辩论”的胜出者、律师、作家的尼克松,宣誓就职成为美国总统。刚当上总统,尼克松就遇到了这样一件大事,曾经同一阵营后来搞得很僵的中与苏竟然打了起来,甚至苏方要核平中方。幸而,苏方觉得兹事体大,提前知会了美国。刚出道时,退役上校尼克松是一个著名的反共分子。比如在1950年竞选参议员时,他不屑地把对手道格拉斯夫人斥为“共产党分子”,因此赢得选民喝彩而获胜。在参议院,尼克松也一直以“反共急先锋”的面目出现,甚至攻击当时的杜鲁门政府对共产党国家斗争不力,主张对中国和苏联持强硬态度。但此一时彼一时也,1969年做了总统的尼克松,开始变得“心慈手软”。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尼克松毫不犹豫地阻止了苏联人的做法。为此,美中关系不由分说地好了起来。想必,这不需要解释吧?显然,尼克松取得了中方的无比信任,这就像淮海战场上的那些起义,这种事是无可辩驳的,为此张克侠、吴化文、王金锡都安然渡过了“文歌”风浪。后面的事情,很多人也知道: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7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宣布尼克松将于1972年5月之前访问中国的公告。此举,美国人都表示欢迎,但全体中国人都不太理解,大致以为党中央是要“诱敌深入,擒贼擒王”。1972年2月21日,刚刚获得连任的尼克松作为第一个访问大陆的美国总统抵达北京;2月27日晚,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即将结束,中美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们也不用妄议,而是直接上官方说法:“《上海公报》的发表成为中美关系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结束了长期以来处于相互隔绝甚至非常敌对的状态,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开了大门。尼克松对这一重大的外交成就十分重视,宣称这是‘世界为之变化的一周’”。中方后来给尼克松的定评,称他对外有两大“功绩”:一是结束美国在越南的战争,二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接触,实现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 因此,大家应该清楚尼克松做的这事对中国有多重要吧?1974年8月,尼克松因1972年6月的“水门事件”而辞职,在美国混得可谓是灰头土脸,跟后来闹出“拉锁门”的克林顿有一拼。但他在中国的地位却是不可撼动的,他已经位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之列,中方继续给予他无上的礼遇和尊崇。伟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非常想念这个老朋友,想要跟他谈文学和哲学。于是,中方邀请尼克松夫妇于1976年2月21日再次访问中国。尼克松以平民身份到来,“但依然受到了总统般的礼遇”,他还同伟人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在1975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之后的两天里,尼克松主要是与华继续会谈。“华和其他的中国领导人一样,不满意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展缓慢”——中方希望加快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来果然加快了,1978年12月16日晚,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伟人的会晤画上圆满的句号 。”没错,由于美中关系彻底转好并稳定下来,中方开始了“改开”。又隔了十五年,即在中美关系有所波动的1993年,4月8日已经80岁高龄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尼克松第三次访问中国,这一次,他是“为恢复和改善美中关系而来 。”当然,他达到了目的,一年后的4月22日,尼克松在纽约逝世。可见,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尼克松的一生做出的最重大的事情无疑是改善了中美关系。时间回到1969和1972,我们不禁要问:尼克松为何要同中方搞好关系?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在就任总统之前,尼克松就已经认识到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正日益下降,苏联正加强与美国的争夺。美国执行的‘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已告失败。”看来美国也是有求于中?其实也未必,也许这仅仅是党争所致。在西方的认知和理路下,同一个敌对的大国搞好关系,这无论如何也是拿分的。放下尼克松,我们回到法国小马哥马克龙。我们注意到他今日的“殷勤”,但不要忘记他去年4月5日至7日对中国的访问,更不要忘记他从中国带走了一大堆订单,特别是空客200亿美元的大单。我是天津人,去年5月,天津的朋友告诉我,最近咱们滨海新区又热闹起来了。我说,那肯定,因为空客复工了。无论尼克松,还是马克龙,显然都是务实的,他们都着眼于当下,至于以后的问题,可以交给下一任。显然,正是在这种思路下,马克龙已经像当年的尼克松那样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上个月当马克龙说要出兵乌克兰时,我的看法是:怕不是第八纵队?忽然又想到这样一句话:小国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这话怎么解呢?也许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