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这样一个经验分享。一位在垂直系统工作的同志,在最近3年内拒绝了2次借调机会,1次是去市局,1次到省厅。很多人在评论区评价这件事情,有的人认为可惜,有的人则认为这样是对的。
关于借调,其实这些年一直在规范化。尤其是今年,从制度上规范的力度更大。无论是年初的文件,还是后来减负的会议,都已经明确,要严格控制从县级以下单位借调工作人员。但同时也可以看到,这里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县级以下,也就是像乡镇这样的基层单位。如果本身处于区县级层次,那么借调到省、市方面的渠道,或者说本身处于省、市层级单位,借调到更上一级部门和单位,这种渠道还是存在的。
由此,我们不再去讨论,从基层借调到上级单位如何,因为这已经是过去式了,也是如今规定所控制的。我们更多讨论的是,本身就处于地市、区县层级单位,再向更高层级单位被借调,是否有意义?
首先必须要确认的是,如果你获得了借调资格,那么你工作能力上一定不弱。因为被借调干部,往往是优中选优的骨干力量,在原单位也往往承担着一些重要业务,也就是业务骨干。如果你收到了借调通知或征集借调意愿,首先需要肯定自己的就是,自己还是有工作能力的。
那剩下的就是值不值得去了。上级单位为什么需要借调?说实话,不是为了锻炼下级单位人员素质,而是为了解决自己人手不足的问题。出于编制数量控制、招录等等原因,上级单位在面临一些事务尤其是专项事务和重大事项时,往往现有的队伍和人员尚有空缺,因此需要抽调一些骨干力量进入,来高质量完成工作。比如各地的巡察、巡视的抽调,就属于专项事务的抽调。当然也有日常工作的抽调等等。
对于下级单位来说,上级单位的抽调,既是任务,也是机会。毕竟为上级单位输送人员力量,也方便于本单位的工作。比如教育部抽调各高校人员到部属机关工作,对于各高校来说,人员被抽调走了,既输送了人,也获得了一定的便利。
而对于个人本身来说,则意味着有得有失。得是,可以感受到上级单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能学到很多东西。失是,离开单位可能意味着自己在年终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丧失了机会,同时也面临与家人的短暂分离等等。出于这些原因,现在很多人衡量,则面对借调机会不愿意借调。下级单位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输送任务,会增加一些奖励措施。比如借调期间给予有吸引力的补贴、承诺借调结束后在提拔任用上会重点考虑等等,但由于这些举措不属于硬性要求,只属于单位自己的倾向。再加上新老领导交替过程中,一些许诺可能失效等等,都给这些带来了不确定性。
我个人倾向是,如果年轻的话,借调到上级机关,能学到东西,还是得去看看。但其实更难的一点在于,借调回来之后,怎么回归到原有单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维上来。由于层次不同,相关工作还是有区别的,能够适应只是第一步,最难得是,适应之后,再回到原来的工作轨迹上,这一点我觉得很难。如果觉得这一点不是压力,那完全可以去试试。
电影《第二十条》里借调到上级部门的主人公
更多知识、面试真题讲解,欢迎关注:
欢迎关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