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采用纳米压痕研究喷丸强化材料的微观力学行为

文摘   2024-10-22 21:00   四川  
为了提高服务性能,表面强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关键部件中。其中喷丸处理由于其优越的灵活性和强化效果,广泛应用于航空和车辆等工业领域研究了喷丸处理(SP)对超高强度钢的影响。为表征强化层,来自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einong Gao等人提出了一种用于X射线衍射和纳米压痕测试的倾斜试样。通过实验和晶体塑性有限元(CPFE)分析,研究了强化层的微观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喷丸处理引入了晶粒细化和压应力,并且由于材料的高强度和硬度,这些效应集中在表面层,影响的最大深度仅为0.1毫米。基于模拟结果,发现纳米压痕加载曲线的差异源于残余应力产生的作用力。为了估算强化层的残余应力,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纳米压痕的修正模型。与Wang的模型相比,该模型的估算精度有所提高,并且与X射线衍射方法相比,该模型能够在强化层中提供更精确的结果。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该研究采用了45CrNiMoVA合金,并采用EBSD技术检查了强化表面层的微观结构,得到了如图1所示的微观结构图。

图1 SP处理后表面层的微观结构

为了更准确地表征强化层,文章提出了一种倾斜试样进行残余应力测量纳米压痕。如图2所示,首先用线切割(WEDM)从SP试样中加工出试样,如蓝色所示,在WEDM过程中保持强化表面的加工状态,试样的最终尺寸约为10mm×10mm×10mm热固化前,将试件倾斜,并在SP面边缘预埋薄板,使SP面具有倾斜角,最后将试件水平打磨,去除部分倾斜的SP面,即为残余应力与硬度的测试面,如图2(d)中绿色表面所示:

图2 倾斜标本的制备程序

在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上,本文选择了如图所示的模型,并通过在两个方向上施加预应力的方式施加了等双轴残余应力。

图3 有限元模型及残余应力的引入

另外,文章基于Wang通过压痕计算残余应力的模型,基于能量法,重新提出了新的残余应力模型。

利用所提出的模型以及Wang等人提出的模型,计算了双轴残余应力,并与x-ray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

图4 新提出的模型的验证

由于喷丸处理会因加工硬化而引起强化层力学性能的变化,本文利用晶体塑性模拟,通过比较基材和强化层中的P-h曲线,研究了位错密度和晶界的影响,并探究了加工硬化对载荷曲线的影响。

图5 加工硬化对载荷曲线的影响

另外,研究团队研究了微观结构的影响,对压头正下方的晶粒分配两组晶粒取向,第一组取向为X = [100]和Y = [010],第二组晶粒取向为X = [110]、Y = [111],两组取向分别记为ori-Ⅰ和ori-Ⅱ。图6给出了压痕深度为0.8 mm时von Mises应力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工件材料的变形与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工件材料更容易沿滑移方向发生变形。

图6不同晶粒取向下的应力分布:(a) ori-Ⅰ;(b) ori-Ⅱ

本文研究了 SP 对超高强度钢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倾斜试样来测量强化层的残余应力和显微硬度。除了实验研究外,还进行了 CPFE 模拟,以研究纳米压痕过程中强化层的变形。基于实验和模拟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SP可在强化层中引入高度集中的残余压应力,在表层中最大残余压应力可达1000MPa,但由于被试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较高,SP引入的残余应力仅影响强化表层0.1 mm深度范围内的材料。

(2)残余应力的差异是造成纳米压痕过程中加载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模拟结果验证了王等人提出的想法,即两条加载曲线之间的区域代表残余应力对压头所做的功。

(3)基于纳米压痕实验,新模型通过修改残余应力贡献的压痕功,与传统Wang模型相比,可以给出更好的残余应力估算结果。

(4)CPFE模拟结果表明,基体层中载荷曲线的偏差主要是由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晶粒取向的变化引起的。

相关的研究以“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characterization of shot peening strengthened layer with nanoindentation“为题发表在Mechanics of Materials(2024年Volume 197)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Feinong Gao。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mechmat.2024.105072

多尺度力学
西南交通大学多尺度力学研究组维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