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西藏民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文艺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的重要方面,承担着增强和凝聚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使命。进入新时代,西藏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创作演出推广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很强时代价值。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征程中,创作生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品力作,大力弘扬以“老西藏精神”为题材的红色文化,是推动西藏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窗口,更是全面推进新时代西藏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西藏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文艺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特征;路径
文艺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①文艺作品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其本身反映着文艺工作者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产物,文艺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和认知价值,都基于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对世界的认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西藏文艺事业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创作演出推广一批聚焦西藏“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的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②在西藏,最具代表性的以突出很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很深西藏属性、很浓红色基因的“老西藏精神”题材文艺作品备受好评。如由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创演的话剧《老西藏》、西藏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老西藏》以及我区首部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红色历史舞台剧《老西藏印记》,通过不同文艺表现形式和手法,聚焦“老西藏精神”的“五个特别”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突出特别能团结这一西藏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积极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加快西藏建成全国民族团结 进步模范区贡献文艺力量。
一、不同表现形式文艺作品共同
价值观念表达的评析
通常意义上,文艺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在表现形式上、审美价值、情感体验、历史传承、创新探索、社会功能、文化交流和个人表达方面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文艺作品无论是立意创作阶段还是演出推广阶段,受创作氛围和解读技巧影响,虽为同样题材,却因表现形式不一都会在观念表达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本文提到的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老西藏精神”题材文艺作品致力于传播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蕴含其中的正能量发挥出了极强的教化功效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效。
(一)情感认知价值的真
文艺作品的认知价值作为最根本、最基础的价值,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文艺如同哲学包含了人们对客观世界一般规律的理解、反映和阐释。譬如话剧《老西藏》舞台剧《老西藏印记》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主要按照剧本大纲聚焦“老西藏”人物设计和故事情节,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而纪录片《老西藏》通过“老西藏”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三部作品虽表现手法不同,但主创团队基于对西藏独有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的认知和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思想情感是“真”,“真”既折射着人类与世界的认识关系,又是文艺作品认知价值的前提和根本。
(二)思想道德价值的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的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③所谓有道德,就是文艺作品要传达符合时代价值的健康的道德观念,激发人民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提升精神共鸣与思想道德理想。譬如话剧《老西藏》、舞台剧《老西藏印记》、纪录片《老西藏》聚焦“老西藏精神”中“特别能团结”完美阐释了做好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无论是台上塑造老西藏人物的专业演员、学生演员还是台下受访的真人“老西藏”们,都无不通过高尚人格的投放而产生“善”的道德价值,“善”既指向人类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又是文艺作品思想道德价值度量衡的重要参数。
(三)审美赏析价值的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④众所周知,美能让人精神愉悦,文艺不同于其他事业,相对来说非常注重美的形式和审美感受的特殊精神活动。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演出推广离不开审美赏析和审美理想。譬如话剧《老西藏》、舞台剧《老西藏印记》、纪录片《老西藏》的创演团队始终把审美理想作为舞台剧和影视剧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尤其是表达“老西藏精神”的美是超越时空求真、向善的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美”既折射着人类与世界的情感关系,又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属性的概括。
(四)政治引领价值的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⑤话剧《老西藏》、舞台剧《老西藏印记》、纪录片《老西藏》正是体现“老西藏精神”、反映西藏各族人民跟着伟大英明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开创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文艺作品。以“老西藏精神”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作为蕴含红色基因、体现红色文化的文艺作品本身就承载和传递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思想和革命斗争精神,对引导各族人民提高政治意识、道德示范和思想凝聚具有特殊价值贡献。通过极具感染力的文艺作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在生活中得到转化和认同,从而增强“五个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在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⑥这为文艺工作者不负时代创造高质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内涵解读上的因时而进
要想使主旋律文艺作品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就要打破舞台表演上喊口号、摄像机前拉横幅等单一的说教式、灌溉式的内容输出,而是要将文艺作品的价值意蕴与观众的朴素情感产生共鸣,把自己放到剧中,从剧中观照现实。譬如话剧《老西藏》、舞台剧《老西藏印记》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在顾及观众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建立与“老西藏”群像或个体之间的对话达到了一定的教化功能;而纪录片《老西藏》摄制组赴祖国各地采访老西藏过程中朴素可爱的“老西藏”们见到摄制组且尚未开机就开始哼唱起西藏题材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二郎山》《洗衣歌》等让人备受感动和教育。这种台前幕后、戏里戏外不经意间的非正式的排练、花絮等多方面内容的叙事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对文艺作品的内涵表达起到补充作用,更加使作品得以饱满丰富,使因戏生情的个人记忆成为集体记忆,使因剧动情的个人情感投入家国情怀,通过文艺作品独有的功能优势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指引,以有形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基础更加坚实。
(二)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方法上的因事而化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⑦随着高质量和新质生产力等概念的相继提出,高质量文艺作品与新质生产力赋能息息相关。可见各行各业向新质生产力要实效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专业剧团演出的话剧、还是高校学生出演的舞台剧还是主流媒体推出的纪录片都要积极主动运用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提升文艺作品的创作质量和叙事能力。要理解“艺术+科技”不单单是一种新的创演推模式,而是1+1大于2的新的文艺类型,数字技术是推动文艺创新创造的重要引擎,是进一步推动文艺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的文艺发展方向。话剧《老西藏》、舞台剧《老西藏印记》、纪录片《老西藏》都在人物设定、场面气氛的营造运用了新技术,无论是在舞台还是在演播厅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鸣,能够身临其境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老西藏“五个特别”就在当下可以转换为具体实践的动力,以有感之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民族团结可触可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审美赏析上的因势而新
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美和善是一个东西,就是有用和有益。”“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⑧这个将美与有用价值相关联的观点也是国内外文艺作品艺术美学的最早理论奠基。艺术美是由文艺作品的情、意、象所蕴涵显示自身的价值,而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如同艺术要遵循一般客观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譬如“老西藏精神”题材的主旋律文艺作品在传递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于民族团结的感受和评价是客观的,文艺作品的这种将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打造得愈加坚固的功能是以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魅力所在。
三、新时代西藏文艺作品聚焦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西藏文艺作品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当前,以民族歌舞、藏戏、诗歌、戏剧、曲艺、器乐、唐卡为主的西藏文艺作为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绚丽绽放的格桑花,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是各族人民交流文化、增进感情、凝聚共识的连心桥和多彩纽带。新时代,西藏文艺只有坚持党领导文化、文艺、意识形态工作指导方针不动摇,在文艺作品选题规划论证、创作生产以及演出推广全过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学习,才能通过高质量的优秀文艺作品进一步增进西藏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通过西藏文化艺术节、格桑花演出季、“三颂”艺术党课等自治区文艺品牌活动和拉萨雪顿节、那曲赛马节等各地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活动,借助西藏博物馆、地方文化馆和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旅游景点、红色革命遗址等文化资源,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空间,从内心深处和情感深处植根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 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从而进一步使新时代西藏高质量文艺作品在促进西藏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增进彼此了解与信任,助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夯实西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思想根基。
(二)新时代西藏文艺作品是展示多彩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⑨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的开启,从学生到群众、从游客到僧尼、从干部职工到各行各业务工人员都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一个开放、包容、各族人民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新西藏新风貌是有目共睹,西藏的文艺作品也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深入一线采风创作、多从求同存异上做文章,多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得到创作源泉。譬如“老西藏精神”是西藏各族人民和进藏解放军在建设发展西藏进程中共同创造的,西藏各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在共同的革命事业中找到了最终的契合点。新时代,西藏文艺要大力挖掘产生于西藏本土的红色历史记忆及其精神内涵,多从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遗址、文物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中认真提炼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真正让西藏红色文化成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重要资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优秀文艺作品阐释好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进一步坚定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本、民族团结之根本和精神力量之灵魂。
(三)新时代西藏文艺作品创新发展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也就在于一代代艺术家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尤其在西藏,红色革命文化的创新发展是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的力量所在,红色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西藏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要充分发挥好西藏文艺作品在传承红色文化,传播革命精神的价值功能。通过搜集整理与西藏相关,并且以西藏题材的红色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书法、绘画、影视、歌曲、藏戏、唐卡等作品,丰富红色作品题材,挖掘其中蕴藏的红色文化和精神。通过开展民歌新唱、革命歌曲大家唱、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大家过、红色旅游和红色研学游等活动,以歌会友、以舞传情、以多样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旅游活动拓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糌粑团、酥油茶一样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网织密织牢,让西藏文艺进一步体现14亿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集中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重要的价值整合功能和精神激发作用。
四、结论
进入新时代,西藏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年均创作突破千部,这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西藏文艺置身高原创造文艺“高峰”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当前,西藏文艺唯有进一步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题主线,聚焦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新时代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新时代西藏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创作演出推广一批与西藏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才能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凝聚人心、温暖民心、增强信心的文艺事业的重要作用。
注释
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2021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博士研究生,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