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卓嘎 | 汉地山水画之美学思想在勉唐派唐卡中的体现

文化   2024-09-18 08:30   西藏  

摘要:唐卡作为优秀文化中华传统之瑰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勉唐派唐卡作为十五世纪之后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风靡卫藏地区。公元十七世纪布达拉宫扩建,勉唐派得到了格鲁教派的大力推崇,成为格鲁教派各大寺院的壁画与唐卡的绘画定式。作为唐卡艺术中规模最大的艺术派别,勉唐派开创了以严格的度量经作为唐卡绘画依据之先河。本文重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文贯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着重探讨了勉唐派唐卡与汉地山水画之间的关系。元朝以后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勉唐派作为当时藏地的主流画派,勉唐派的画师可以大量接触到汉地绘画作品,因而受汉地山水画之美学思想的影响,勉唐派在色彩搭配及构图方式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造就了勉唐派唐卡清丽典雅的审美意蕴,展现出藏族绘画艺术的全新风貌。


关键词:唐卡;勉唐派;汉地山水画;美学思想





勉唐派是唐卡绘画流派之一,诞生于十五世纪,兴盛于帕木竹巴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勉唐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风靡卫藏地区,成为十五世纪之后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勉唐”之名源自创始人勉拉顿珠的故乡,山南勉唐。




一、因缘际会——勉唐派的诞生与发展


相传,勉拉顿珠早年与妻子不和,于是离家远行。途经羊卓达隆时偶然拾得画笔画册,自此对绘画萌生浓厚的兴趣,四处云游拜师学艺,终至昂仁拜师多巴·扎西杰布。勉拉顿珠刻苦钻研绘画技法,成为当时一众画师中的佼佼者,并创立了自己的绘画派系。


公元 1447 年扎什伦布寺开始修建,勉拉顿珠担任了寺内的壁画绘制工作。而后,扎什伦布寺中专门为勉拉顿珠修建了“勉唐殿”别馆。勉拉顿珠在此处居住多年,著书立说写下传世之作《如来佛身量明析宝论》,详细阐明了佛像之造像量度及大量的绘画实践方法。


公元十七世纪布达拉宫扩建,勉唐派得到了格鲁教派的大力推崇,成立了“拉日巴吉度”即拉萨画师行会,专门负责绘制布达拉宫及各主要寺院的唐卡和壁画。后逐渐演变为西藏地方政府官方的最高绘画机构—索琼画院。


勉唐派自被推崇为主流画派后,成为格鲁教派各大寺院的壁画与唐卡的绘画定式,达到了极度的繁复精美。但也因此,勉唐派后期出现了过分程式化与过分追求繁复精致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画派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勉唐派弟子藏巴·曲英嘉措在原有基础上吸收其他艺术画派的部分特点延伸拓展创立了新勉唐派,也称作勉萨派。与之区别原来的勉唐派便称作旧勉或勉宁。本文所讨论的勉唐派包含了新旧两派。




二、法度精严——勉唐派的坚守


勉唐派作为唐卡艺术中规模最大的艺术派别,开创了以严格的度量经作为唐卡绘画依据之先河。表现在其艺术风格方面,尤以造像构图最为明显。勉唐派唐卡的造像构图极其注重法度精严,绘制过程十分严谨,严格参照《如来佛身量明析宝论》进行造像构图,主次分明是勉唐派唐卡造像构图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勉唐派唐卡的构图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中心式与环绕式。


中心式构图即在以人物为主题的唐卡中,将主体人物置于画面中心位置的构图方式,同时在主体人物周围描绘与唐卡主题内容相契合的具有特殊寓意的装饰图案。这也是唐卡最为常见的一种构图方式。 


环绕式构图则是较为特殊的构图方式,同时也是勉唐派唐卡较为偏好的一种构图方式,多用于人物传记与宗教故事。这种构图方式是在以主体人物为中心的基础上,将与传记内容或故事情节相关联的其他人物内容环绕在主体人物周围分布于整个画面之上。同时这种构图是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可以表现出连续的情节内容,包含时间空间的转换,叙述一段完整的故事。 


勉唐派在人物造像方面也有十分严格的度量经,会依据不同的文化内涵选择不同的装饰图案以及不同的比例,在同一幅画面中,要严格按照主次来设定造像的比例大小。这样鲜明的主次结构也使得整幅唐卡的画面呈现出强烈的秩序性,充满威严肃穆之气;勉唐派对装饰图案的不同寓意也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体系,在绘制唐卡时要严格按照其寓意配适相应的主题。同时画面呈现出内容丰富的构图特点,会重复排列组合各类图案填满整幅画卷,呈现出精致繁复之美。 


在观察勉唐派唐卡的造像构图特点之时,不难发现其构图呈现出强烈的层次感,这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热衷呈现画面纵深感、立体感的构图手法,其实是融合了一些汉地山水画的作画特点。 


勉唐派推崇严谨之美的思想同样也表现在对色彩颜料的选择上。勉唐派唐卡的用色必须严格遵循《彩绘工序明鉴》的指导。《彩绘工序明鉴》是藏族学者杜玛格西·丹增彭措所著的关于绘画色彩的理论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藏传佛教绘画中使用的各种颜色,以及各种颜料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上色技艺等绘画色彩知识。勉唐派的绘画色彩受其影响,蕴含藏传佛教艺术美学,因而色彩也有了严格的属性。如白、黄、绿常象征安详宁静;红、蓝常表现忿怒威严。通过不同的色彩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不同于以往以高纯度的红蓝绿等暖色作背景色,借色彩间的强烈对比烘托主体的“以重托轻”的色彩搭配方式,勉唐派创始人勉拉·顿珠嘉措创新性地采用石青与石绿色作为唐卡背景的主色调,出现了以冷色调为主,小面积暖色晕染的配色方式。如勉唐派的唐卡作品《妙音天女像》,这幅唐卡的背景使用了汉地青绿山水的元素,主体人物用暖色晕染,色调活泼鲜丽。结合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勉唐派会有此创新与当时汉藏两地间艺术交流变得频繁,从而勉唐派的画师可以大量接触到汉地艺术品有密切联系。从勉唐派唐卡的色彩转变上不难发现汉地青绿山水的色彩对勉唐派的画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清丽典雅——勉唐派画师对

汉地山水美学思想的吸收


元朝起,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区,藏传佛教得到了中央的认可。至明永乐年间,藏传佛教受到了重视并在汉地得到推广,促进了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出现了大量的汉地佛教美术工艺品。两地之间文化艺术交流频繁,汉文化、蒙古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西藏地区传播开来,同时西藏独特的文化艺术也传入内地,形成了文化艺术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政治关系的稳固亲善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学习,相互影响,因而藏地画师逐渐吸收了汉地绘画的美学思想,绘画风格发生了转变。


至公元十七世纪,康熙皇帝派工匠进藏协助扩建布达拉宫,汉藏两地的绘画艺术交流更进一步加深。此时勉唐派受到格鲁教派的大力推崇成为主流风格,故而拥有更多直接接触汉地绘画作品的机会,因此勉唐派的画风较为明显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如勉唐派唐卡作品《扎什伦布寺》,背景以冷色调为主,作为主体的扎什伦布寺以暖色晕染,冷暖对比衬托出唐卡的主体内容。同时,画面整体构图疏密有致,呈现出恰到好处的空间感,这也是汉地山水画中较为经典的构图方式。可见当时汉地山水画对勉唐派唐卡的绘画风格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色彩革新

勉唐派之前的藏族绘画流派主要受印度—尼泊尔绘画风格影响,这与吐蕃王朝时期“三大法王”大力支持佛教使佛教绘画艺术空前活跃有着密切联系。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开始大力支持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唐卡作为佛教的衍生艺术门类,也于这一时期开始萌芽。赤松德赞为了进一步扩大佛教影响力而邀请印度高僧寂护大师和乌仗那国的莲花生大师入藏弘扬佛法,确立了佛教的主体地位。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佛教艺术品也随之大量传入吐蕃,对当地的手工艺匠人产生巨大影响。赤德祖赞时期达到了早期藏传佛教的鼎盛期,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工艺等手工艺活动盛行,进一步推动了印度—尼泊尔风格的固化。


公元九世纪,古格王朝时期柯日赞普邀请印度超岩寺大师阿底峡入藏传法,同时也推动了文化艺术发展,诞生了古格风格的唐卡。古格唐卡主要受克什米尔绘画风格的影响,在色彩方面主要表现为大量使用红色、褐色、黄色,色彩浓丽,色调温暖。公元十一世纪,卫藏地区形成了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多个教派,佛教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繁荣,形成了卫藏地区基于最早的印度—尼泊尔范式,吸收古格绘画特点的全新绘画风格。就色彩搭配而言,背景采用与主尊有明显区分的单色平涂,画面主要为红、蓝两色,并在其上用白色等中间色画装饰图案,消减红蓝两色之间强烈的对比,使观感和谐。至萨迦时期,主流的唐卡画派为吸收尼泊尔唐卡用色特点的齐岗画派。用色上仍旧以暖色为主,使用朱砂作画使画面色调呈红、黄色,并采用少量的冷色如蓝、绿等颜色加以平衡,达到美观。受尼泊尔风格影响,出现了金线勾描。 


公元十四世纪帕木竹巴政权兴起,取代萨迦政权。勉唐派成为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唐卡画派。勉唐派创新性地运用石青、石绿作为背景色在当时是对唐卡审美标准的一种突破,而这种融入汉地山水元素的配色也成为勉唐派的代表性特征之一。


勉唐派唐卡配色清丽淡雅,十分擅长运用五大主色。五大主色即白、蓝、红、黄、绿。藏传佛教认为世界由水、风、火、地、空五大元素构成,并将这五种元素与五种颜色一一对应(表1),于是这些颜色便具有了象征意义。藏传佛教规定了色彩的意义,使得这些色彩出现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唐卡里都具有相同的含义,勉唐派严格按照色彩寓意严谨用色,使得勉唐派唐卡的色彩在繁复精美之余又保持着严谨的秩序感,令人赏心悦目。



勉唐派的色彩革新一改以往以暖色调为主体的色彩选择,创新性地选择了冷调的石青色、石绿色为主要背景色,使画面冷暖均衡,使唐卡较之早期的浓丽明艳,多了一丝清丽婉约之美。如图1为勉唐派大师丹巴绕旦所作的唐卡作品《兜率上师瑜伽》,借助画面可以直观感受到勉唐派追求的清新俊逸之美。画面背景采用冷色,主尊用暖色晕染,在冷暖对比中烘托出唐卡的主体内容。


勉唐派创新性地运用石青、石绿作为背景色在当时是对唐卡审美标准的一种突破,而这种融入汉地山水元素的配色也成为勉唐派的代表性特征之一。勉唐派以其独特的清雅审美引领起全新的藏族绘画艺术审美流行。


图1 勉唐派大师丹巴绕旦的唐卡作品《兜率上师瑜伽》


(二)构图多变 

线条作为构图的基本要素,其曲线美可以将艺术作品的美感以感性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唐卡以线描构建整体框架,线条作为唐卡绘制全过程中的主要造型手段,化身为唐卡作品中最基础的语言,是唐卡作品的重要组成成分。唐卡艺术运用了大量且种类丰富的线条,线条构型繁密均匀,具有独特的繁复美感。 


与旧勉相比,新勉唐派的人物形象姿态灵动,更为逼真,对勾金线的应用从主尊扩大到背景的花叶描绘中。同时注重细节描绘,人物衣饰更加精致美丽,图案更加繁复,主尊背景也不再沿袭原来的印度—尼泊尔画法,改用牡丹、藤蔓等植物图案装饰使画面更加华丽庄严,尽显雍容大气之美。


早期唐卡受到印度—尼泊尔绘画风格的影响,在画面布局上采用的是“棋格”“网格”式的布局,即主体内容位于画面中心,四周平铺着大小相同的图案。传统的藏族绘画在表现如房屋等背景时不考虑透视变化,勉唐派吸收汉地山水画构图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突破陈规,保留具有本土艺术特色的中心构图法和叙事构图法并加以改进,出现了如山水表现画面层次感的构图方式,采用了汉地山水画式构图绘制背景,从而使背景中的建筑与山林景物有了连绵起伏的层次感。


通过“疏中有景,密处有韵”式处理,赋予画作空间以灵动性,进而将画作的层次感形象地展现出来,布局风格别有一番意蕴美。


自元代起,汉地山水画的构图推崇简约、清幽、闲逸、宁静之美,一直延续至清朝末期。而这种构图审美也影响到了勉唐派的画师,在勉唐派的画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构图上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清新典雅之美。勉唐派对汉地山水构图美学思想的吸收使得勉唐派的唐卡作品有了许多新的突破,也为藏族绘画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灵感。




四、小结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唐卡绘画艺术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特征,动感流畅的线条美、绚丽鲜活的色彩美,在感性直观的层面上给予灵动的美感。勉唐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突破陈规,保留本土艺术特色,吸收汉地山水画之美学思想,通过对配色的突破革新,以及打破传统构图范式等方式,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印度—尼泊尔风格的清丽美。庄严明丽的画面,体现出勉唐派唐卡的艺术美感,向我们展示其独特魅力。唐卡作为藏族独特的文化载体,展现了藏族文化艺术作品别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唐卡与汉地山水画之间的交流交往,造就了勉唐派唐卡独特的审美意蕴,展现出藏族绘画艺术的全新风貌。




注释

①公元14世纪中期—公元17世纪初期。帕木竹巴政权兴起于 14 世纪的山南地区,取代了萨迦政权,成为控制西藏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政权。

②公元17世纪中期—公元18世纪初期。1642年格鲁派与固始汗掌握了西藏的统治权,甘丹颇章政权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政体。

③[德] 大卫·杰克逊.西藏绘画史 [M].向红笳,谢继胜,熊文彬 译.济南:明天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85-86.

④社会科学版),2010(03):1-2.

⑤刘冬梅.勉唐派唐卡在拉萨的传承历史[J].西藏艺术研究, 2017(04):45-57.

⑥朱伟凯.勉唐派绘画唐卡色彩研究——以吾屯上、下庄村绘画唐卡为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15-30.

⑦蒋涛.勉唐派唐卡造像的构图探析[J].明日风尚,2017(15):59.

⑧公元7世纪—公元9世纪。

⑨吐蕃王朝时期三位扶持佛教的赞普: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

⑩公元 13 世纪中期—公元 14 世纪中期。

⑪齐岗画派主要流行于 13 世纪的卫藏地区,由雅堆·齐乌岗巴创立。

⑫图片来源:笔者摄于西藏美术馆。 

⑬李冰如.中国山水画构图形式之美[J].美与时代(中), 2017 (01): 49-50.





尼玛卓嘎


西藏大学文学院2022级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



END

西藏艺术研究
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西藏艺术研究学术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