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迄今,我国的社会工作学科专业重建已有30多年。从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启制度化的社会工作事业,至今也有10多年时间。在这期间,社会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重建以来社会工作的功能逻辑作简要梳理。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是“教育先行”的。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作为新的学科专业得以重建,也开启了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过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并提出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自此,我国的社会工作进入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且互相促进的制度化发展阶段。社会工作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专业知识理论努力与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专业化与本土化并行发展的过程。
我国的社会工作具有自觉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服务的品格。社会工作以认真细致地服务困弱群体为基点,参与了国家重大公共事件的治理,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秩序与社会进步的目标。大略地说,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以我国的重大政治社会进程为参照,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生,主要经历了为社会困弱群体服务的专业化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参与国家反贫困战略行动,促进民生发展与社会建设等前后相接、又有所交融的整体性发展过程。
专业社会工作的天职是为困弱群体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始终把为困弱群体服务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开始主要是服务于民政对象,后来扩展到更多方面,包括为老服务、留守儿童服务、农民工服务、边缘青少年帮扶和社区矫正服务,以及为欠发达地区贫困农民服务等。这也反映了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服务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工作较广泛地参与了基层社会治理。这一方面源于党和政府的号召,社会工作要参与和创新社会治理;另一方面源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项目是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是广泛的,从协助基层政府部门和基层自治组织解决社区中的社会矛盾,到催化居民实现社区提升中的居民共识,再到协助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的党建引领的各种居民活动。社会工作群体以协同者的角色参与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兼有“治理性”和“发展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以协同者和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参与某些比较特殊的社会治理活动,取得了有效和有意义的成果。
社会工作参与和谐社会(社区)建设的活动也是多元的。社会工作群体参与为弱势群体、困难群体、边缘群体的服务和帮扶,深层次地解决了一些潜在的风险性问题。在社区和社会层面,帮助有困难的人士,弘扬了现代社会的互助志愿精神。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不仅能实施社会救助,而且能协助服务对象实现内在发展,并通过政策倡导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见,社会工作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发挥了专业效能。
我国的社会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和进行能动实践的,密切呼应了党和政府及社会的需要,具有促进发展的品格。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是帮助困弱者走出困境和促进人的发展,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下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以其专业方法从源头治理的角度,促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社会工作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宣传社会互助、培育和发扬现代公民意识、促进形成有活力的社会秩序,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我国的社会工作以解决基本民生问题为职业责任,为困难群体服务,进而为更大范围内有需要的人群服务,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关系和谐,这是其基本追求;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解决基层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的手段,其中也包含了促进提升城乡居民素质的内容。
为困弱群体和更多有需要的人群服务是社会工作在具体层面上的责任,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是通过帮助解决民生困难、解决基层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秩序形成等手段实现的,这里包括“服务型治理”和“协商式治理”以及二者的结合。以解决人们的基本生活困难、促进居民的和谐共处、增强城乡居民的现代公共性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工作追求的结构性、制度性目标。民生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和谐社会(社区)建设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构成社会工作的功能性整体,社会工作所从事的也是几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照应、相互支持的综合性服务。
中央社会工作部及其系统的建立,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发展和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条件和环境。地方党政部门应进一步准确理解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专业优势,支持其发展,发挥其优势,以在总体上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社会工作专业群体,要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进一步认识我国国情、社情和民情,坚持“两个结合”,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努力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及其与本土性服务的结合,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在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在取得当下效果与发挥深层次及长期效能的有机结合上实现创新。这样,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就会逐步加快形成,社会工作也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作出自己应有的独特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