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性欲:哲学、灵性与心理学的三重奏

文摘   健康   2024-09-07 00:06   中国台湾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

 

  
一、三重奏——拉康、克里希那穆提与齐泽克的性欲哲学

在性欲的探讨中,我们进入了三位哲学巨匠的世界:拉康(Jacques Lacan)、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与齐泽克(Slavoj Žižek)。

他们的思想各自引领着我们走向不同的深度,像一场激烈的三重奏,每一个音符都展示着他们对性欲的不同理解和解读。性欲在他们的视野中不再只是动物性的本能,而是牵引着我们进入人类存在的核心,带来无尽的哲学思辨与矛盾。

 
§拉康:性欲的符号化与自我裂变

拉康的视角,是这场三重奏中最具戏剧张力的一段旋律。

性欲是人类无意识中的一种强大力量,但它从未以直截了当的形式展现。相反,性欲通过符号界表达和运作,我们的语言、文化、甚至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性欲无意识的折射。

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通过他者的反射形成了对自我的认知,这个自我是基于外部符号和镜像的构建。

性欲也是如此,无法被直接感知或满足,只能通过他者的符号投射来体验。就像那盛开的铁炮百合,白色花瓣上沾染的黄色花粉,是性欲隐秘而张扬的痕迹。这些象征提醒我们,性欲始终是在符号的边界之外运作,它的本质无法被符号完全捕捉。

性欲的这种符号化,使得主体总是处于一种裂变状态——我们通过他者看到自己,但这永远无法达到完全的统一。这就是性欲的张力所在:它将我们推向他者,渴望与之结合,渴望通过他者来实现自我的完整,但这总是一场幻象,一场无法实现的愿望。

 
§克里希那穆提:超越思想的纯粹觉察

与拉康对符号界的执迷不同,克里希那穆提的旋律更加清澈、直接。他认为,性欲并非一种象征性力量,而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力的表达。

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强调了对现实的直接觉察——不通过思想的复杂加工,不通过符号的隐喻化,而是以一种纯粹、无判断的方式体验性欲的存在。

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性欲不应该被过度复杂化或神秘化。它不需要通过外在的符号来理解,而应该被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如同呼吸、饮食一样自然。性欲不仅是身体的需求,它是一种生命力的流动,与生命中的其他自然现象并无不同。

我们需要超越思想的干扰,去直接感知这种力量的存在,而不是通过思想、文化或道德框架来限制或定义它。

这就是克里希那穆提的觉察哲学:性欲不应成为思想的奴隶,而是应该被作为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来接受。你感受到的每一缕渴望,都是你与生命本质的互动,性欲不是神秘的存在,而是我们生命中最基本的自然力量之一。

 
§齐泽克:意识形态与性欲的权力游戏

齐泽克的哲学,带有强烈的批判性与意识形态的解构力。在他看来,性欲早已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本能,它被社会和意识形态所塑造,并赋予了特定的社会意义。

在这场性欲的三重奏中,齐泽克带来了权力结构的解读,他认为性欲不仅是生物的冲动,而是社会的游戏,它通过意识形态被操控、重塑,成为权力维持的工具。

齐泽克的性欲分析,总是在质疑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和本能。对于他来说,性欲是社会构建出来的概念,通过符号、文化、影视、广告等各类社会力量的传播,性欲变成了一场意识形态的迷宫。我们以为我们在追求个人的快乐,实际上是陷入了社会和资本对我们欲望的操纵。

他通过伊底帕斯的神话来解释性欲的社会结构:性欲的背后是复杂的伦理、道德和权力关系,它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悲剧,更是社会结构对个体欲望的规训。

性欲,在齐泽克的观点中,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它被文化、伦理和社会规范所束缚,远离了其原本的纯粹性。

 
§超越三重奏:整合性欲的多重维度

在性欲的这场哲学三重奏中,拉康、克里希那穆提与齐泽克的观点各具特色,彼此交织,形成了一幅性欲的多维图景。

拉康的符号界分析固然揭示了性欲的深层结构,但它过于抽象,忽略了性欲在真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克里希那穆提的觉察虽然强调了性欲的自然性,但低估了社会文化对性欲的影响;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虽然揭示了性欲的社会化过程,却忽视了个体情感与内在体验的复杂性。

要超越他们的狭隘性,需要一种更整合的视角。这种视角必须将符号、生命力和社会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同时尊重性欲在个体体验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性欲不仅仅是身体的冲动,它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是我们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核心力量。

 

二、存在心理学视角下的性欲与自我融合

在这个整合视角中,存在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索性欲与自我关系的独特切入点。性欲不仅是一种生理冲动,它更像是柏拉图在《饗宴篇》中所讨论的,我们天生不完整,性欲是我们寻找“失落的另一半”的动力,是我们对完整自我的追求。

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见证了性欲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很多来访者通过性行为、事业成就、甚至极端的运动来追求短暂的满足感,试图填补内在的空虚。

这种通过外部手段获得的满足往往是短暂的,无法长久维持。性欲似乎让我们短暂地感受到一种“与世界结合”的假象,但当这种感觉消失后,个体往往陷入更深的空虚与失落感中。

存在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这种失落感源于个体对自我完整性的误解。

性欲的本质并不是要通过外界的融合来实现真正的满足,而是提醒我们自己内在的欠缺。性欲驱动我们去寻找与他人的关系,但最终,它是一种内在自我与外界的融合的反映。个体往往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陷入矛盾,既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又在建立联系后发现这种联系无法彻底满足内在的需求。

这种矛盾状态是存在心理学对性欲的核心看法:

性欲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它更是我们与自身不完整性关系的一种体现。性欲不仅带来身体的满足,它也带来情感上的痛苦和焦虑,因为它始终无法实现我们对自我完整的终极渴望。

幸福的婚姻、健康的关系,能够让我们在大多数时间内体验到一种暂时的完整感,而不健康的关系则加剧了内在的分裂感。性欲不仅是生理的表现,它是一种情感上的投射,它展示了我们如何通过与他人建立关系来探寻自我的本质。

 
三、结语:既单纯,又不单纯
最终,性欲不仅是生理的冲动或社会的产物,它是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是我们探索自我完整与他人关系的关键力量。

通过拉康、克里希那穆提和齐泽克的理论,我们看到了性欲的多重维度,而存在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个人化的视角,揭示了性欲与自我融合之间的复杂关系。

性欲既是我们的动力,也是我们矛盾的根源。通过理解性欲的复杂性,接受自身的不完整性,并在有限的时刻中体验到与他人的短暂融合,我们才能够在面对性欲的冲动时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性欲不是我们生命中的敌人,而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它引领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自我,同时也提醒我们接受自身的有限性与不完美。
这正是性欲在存在心理学中的深刻意义:它既带来短暂的快乐,也带来对生命本质的沉思。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容我说
准备好了吗?和真实的自我相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