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一周竟然将血脂从18点几降到2点几。我顺便问了一句,降的应该是甘油三酯吧?找来化验单一看,果然只是甘油三酯变化明显,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上升了一些。
“你是怎么猜到的?”
“自有道理,容山人以后道来。”
“卖啥关子!”
看来故作神秘是不对的了,简单说说吧!
甘油三酯是血脂吗?
拿到血脂化验单时,上面经常罗列着七、八项检查指标,不少朋友看到一大堆数字就晕晕乎乎,不知所以然。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意义较大的仅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这4项,其余的多是为了医学研究(当然随着医学发展,也许以后也会渐渐变重要了)。
很多人都知道,高密度脂蛋白是“好”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是“坏”胆固醇。而甘油三酯?有些人甚至就把它简称为“三酯”了,更进而认为是血脂。
图自:视觉中国
其实,甘油三酯只是是血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虽然,目前尚不能确定甘油三酯增高能否作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但无论是从流行病学的资料还是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进展来看,甘油三酯不仅与冠心病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其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就现有对甘油三酯的认识深度而言,可将其视为冠心病的条件性危险因素(同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相伴随出现)。所以,提高甘油三酯的认识,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可更大程度地降低冠心病发病的风险。
甘油三酯多少才正常?
现有的甘油三酯水平的检测受饮食、饮酒、身体状况及基因影响较大,所以不同一天的甘油三酯水平可能差异都很大,尤其是在高脂饮食或饮酒后的次日早晨检查会显著增高。我自己就有前一天晚上暴饮暴食后第二天去验血,发现“重度脂浊”的经验。
图自:Bigstock
正常的甘油三酯参考值:0.45~1.69mmol/L,在(清淡饮食后)禁食12小时的情况下,甘油三酯在1.70 mmol/L以下是适当的水平。对于甘油三酯升高的人群,需按照升高的水平,进行相应的改善:
当甘油三酯水平在1.7mmol/L~2.3mmol/L,为轻度升高,建议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为主。
当甘油三酯水平在2.3~5.6mmol/L,为中度升高,建议积极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应评估病情,对于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开始使用降脂药物。
而对于甘油三酯超过5.6mmol/L,为重度升高,此时极易发生胰腺炎,应及时开始使用降脂药物。
甘油三酯升高了怎么办?
引起甘油三酯升高的原因众多,常见的如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酗酒、肥胖、家族遗传、糖尿病、药物等,其中饮食因素是导致甘油三酯升高的主要原因。为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不妨做好以下这些事情:
减重
如果你有肥胖或超重,达到健康体重有助于将甘油三酯降低至正常范围。仅仅降低5%至10%体重即有效。
运动
定期运动可降低甘油三酯。
选用优质碳水
明智选择碳水化合物。当你吃太多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白米饭、薯条、富含糖的早餐谷物、含糖饮料,可增加甘油三酯。尽可能选择全谷物以及由它们制成的食物。
注意脂肪
减少从肉类、奶类以及其他乳制品获得饱和脂肪,这些可增加甘油三酯。多吃含不饱和脂肪的果蔬、油、鱼,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避免过量饮酒
男性每日酒精量不超过25g,相当于白酒50ml、黄酒150ml、啤酒300ml,女性减半,不饮酒最好。
当然,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应排除可致使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潜在因素, 如口服雌激素、避孕药、抗精神病药物, 或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顺便说一句,检查血脂时,增高的甘油三酯(超过4.7mmol/L)往往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查数值比实际偏低。这也是刚刚提到的那位朋友的复查时甘油三酯下来了,而低密度脂蛋白却有上升的原因。
如需更多帮助或预约看诊
👇扫码添加内科助手详细咨询👇
梅卫义
广州和睦家医院
心内科专家、心内科专科主任
梅卫义医生1994年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并同时开展医学教学和科研,2005年获中山大学内科学博士学位。
梅医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逾20年,2016 年 6 月开始全面主持东院心内科工作以来,使心血管内科成为广州东部规模最大、最齐全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2013 年 2 月负责创立导管室开启以来,有多项冠状动脉介入新技术如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FFR 等技术在广州东部地区首先开展。
梅医生擅长心血管疑难急危重症救治;熟练进行冠脉介入治疗4级手术;积极开展临床诊疗新技术,将最新进展充分运用于学科发展和病患救治中,包括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和血流动力学支持运用等。梅医生还积极服务社会,先后两次参加援藏医疗,在西藏昌都边坝工作 1 年多。2022 年 11 月至 12 月,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琶洲方舱医疗队队员、医生组长及区长,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梅医生近年来在International Heart, Heart,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副主编学术专著多部,包括近年的《急诊症状诊断学》和《心力衰竭:基础与临床》。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梅医生曾荣获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三等功,第五届“羊城好医生”。
梅医生目前在国内多个学术组织任职,现任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东部医学论坛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血管与康复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心源性卒中管理分会常委等等多种学术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