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
2024年10月30日,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官方期刊Diabetologia发表了一项旨在评估非诺贝特(一种PPARα激动剂)用于新诊断1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报告,研究显示:经过52周干预,非诺贝特未显示出预期的β细胞功能保护作用。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被逐步破坏,最终出现胰岛素绝对缺乏。全球1型糖尿病患者超过800万人,且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策略,但伴随而来的低血糖风险和较繁琐的保存/操作流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依从性低的现状。临床迫切需求新的治疗方法,特别是能够保护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用量的1型糖尿病治疗策略。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在1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中,非诺贝特展现出对β细胞的保护作用,为1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鞘脂代谢的变化,尤其是糖鞘脂类物质磺酸酯的抑制,近年来被认为是参与1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学的因素之一。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活检样本中磺酸酯水平明显更低。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磺酸酯在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处理过程中发挥着多重作用,并被认为是潜在的1型糖尿病治疗靶点,可用于对抗β细胞的应激和保护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残余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激动剂已知能够调节脂质代谢,包括磺酸酯。近期研究发现,非诺贝特——一种PPARα激动剂,能够完全阻止NOD小鼠发展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并且,在疾病发生后给予治疗,能够使50%的NOD小鼠糖尿病状况得到逆转。这些积极的效果与磺酸酯表达的增加和T细胞迁移至胰岛(即胰岛炎)的减少密切相关。
2020年的一个病例报告揭示了非诺贝特的潜在效果,该报告展示了一位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7天开始每日口服非诺贝特治疗,无需胰岛素治疗就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尽管这些发现看似充满希望,但非诺贝特对于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的具体影响仍然不明确。为了进一步明确非诺贝特的疗效,Pernille E. Hostrup等开展了本项随机对照研究(RCT)。
本研究是一项在丹麦Steno糖尿病中心进行的2期、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研究包括为期6周的筛选期和52周的治疗期,共招募了58名16至40岁的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每天口服非诺贝特160毫克或安慰剂组。主要结果是通过2小时混合餐耐量测试(MMTT)后C肽水平的AUC来评估的β细胞功能变化。次要结果包括血糖控制、每日胰岛素使用量和PI/C比率。
图1 研究概述
52周治疗后,非诺贝特组与安慰剂组在2小时C肽水平、胰岛素使用或血糖控制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非诺贝特组在第52周时PI/C比率较安慰剂组高,表明β细胞应激增加。非诺贝特在52周的干预中引起少数不良事件,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并且,体外研究显示,在人类胰岛细胞中,非诺贝特显示出应激诱导效应。
总之,尽管非诺贝特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显示出对β细胞的保护作用,但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非诺贝特并未显示出预期的对β细胞功能的保护效果。此外,非诺贝特还与更高的β细胞应激和体外人类胰岛细胞死亡相关。
本研究不支持使用非诺贝特来保护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这些发现强调了将预临床研究结果转化为人类治疗策略的复杂性。
信源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