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志教授:单纯主动脉瓣反流TF-TAVR之复旦中山创新技术

文摘   2025-01-12 08:14   美国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主动脉瓣反流(AR)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其中,经股动脉(TF)-TAVR技术以其微创、安全性高和恢复快等特性,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在处理单纯主动脉瓣反流(PAR)时,TF-TAVR显示出了较大的潜力与优势。尽管TF-TAVR在治疗PAR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手术技术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在中国结构周2024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以“单纯主动脉瓣反流TF-TAVR之复旦中山创新技术”为题,分享了针对PAR患者行TAVR的术中技巧和全新经验。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阅。




一、PAR的TAVR难点及现状



AR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面临着被低估、诊断不足和治疗不足的三大挑战。在我国,AR的检出率在就医人群中甚至高于主动脉瓣狭窄。对于PAR,由于瓣环和左心室流出道的扩张,以及瓣膜无钙化点和舒张期血流的强烈冲击力,手术过程中瓣膜锚定困难,移位的风险较高。


目前,国内外学者正在探索使用已上市的TF-TAVR瓣膜,以“标签外”方式治疗AR患者。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作为外科手术高危患者的一个可行选择。此外,为了规范临床实践中超适应证使用TAVR治疗PAR的情况,我国于2023年发布了《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经股动脉主动脉瓣置换中国专家共识》,为此类治疗提供了合规性支持。


二、无冠窦支点(NCPI技术)
及PHASE原则



1. NCPI技术

在对PAR患者进行TAVR时,首要的考虑因素是主动脉瓣环,其由纤维环和纤维三角结构组成,是TAVR-AR术中至关重要的锚定点。在传统的TF-TAVR手术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解剖要素,包括1个中心:瓣环周长≤85 mm;5个基本点:主动脉瓣环角度、流出道情况、瓣叶情况、升主动脉及窦管交界宽度、二尖瓣幕帘长度。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瓣膜的稳定性和手术成功率。


随着NCPI技术的出现,瓣环成为主要的考虑因素。NCPI技术通过在无冠窦底部提供向上的支点力,防止瓣膜下移,同时左右冠窦处的瓣膜支架伸入流出道,被流出道卡住,防止瓣膜支架上滑,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力学三角。NCPI技术的研究数据显示,与传统方法相比,采用NCPI方法的TAVR具有更高的手术成功率和显著降低的并发症。特别是在2023年之后,将NCPI作为手术第一策略,TAVR手术成功率有了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NCPI的技术原理1——稳定力学三角


NCPI技术原理2——瓣架下端插入心肌,产生人造台阶


2.PHASE原则

为确保TAVR手术的精准执行,在PAR-TAVR植入过程中需遵循PHASE原则,该原则包含以下要素:



P(Pivot):以室间隔或无冠窦作为支点进行瓣膜释放;


H(High speed):快速稳定释放;


A(Anatomy):术前CT解剖评估;


S(Slow):缓慢脱钩及撤出系统;


E(Echo):术中TEE超声仔细评估。


术前CT解剖评估(Anatomy):NCPI技术降低了患者解剖的要求,考虑以下三个因素即可:(1)瓣环周长:<83mm被认为是理想的尺寸,而83~88mm则可能带来一定的挑战。(2) 瓣环成角:理想的角度范围是30~60度,有助于瓣膜的稳定植入。(3) 瓣叶增厚:瓣叶的增厚可能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快速稳定释放(High speed):在AR患者的TAVR手术中,起搏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术中应采用高速心室起搏辅助,以快速将瓣膜释放至可回收位置。推荐的起搏频率为160~200次/分钟,同时将血压控制在60 mmHg或更低。核心技巧为“一气呵成、快速锚定,敏捷微调”,即在高速起搏下,瓣膜即将锚定及锚定后,快速释放到可回收位,防止释放过程中瓣膜移位。同时,在瓣膜释放后,根据需要进行微调,以确保瓣膜的稳定性。


缓慢脱钩及撤出系统(Slow):

  • 脱钩技巧包括4步:(1)“无”:保证系统在无张力下再进行脱钩操作;(2)“稳”:起搏控制血压,稳定心脏跳动频率与幅度稳定;(3)“慢”:缓慢释放,逐步脱钩;(4)“轻”:边释放,边根据自同轴情况,轻顶系统,贴靠大弯侧,以降低瓣膜自适应同轴后旋转所带来的力。


  • 回撤Tip头技巧包括3步:(1)AR最后撤Tip头时一定要轻柔,缓慢;(2)可将超硬导丝回撤至远端最软部分至Tip头内,Tip可自动回管腔中部位置,避免Tip头由于张力一直贴靠瓣架;(3)在撤除Tip头的同时,将超硬导丝送至左室,以防导丝滑出。


术中TEE超声评估(Echo):术中TEE的仔细评估不可或缺。除了评估瓣周漏和瓣膜功能外,还应重点评估植入深度和瓣架位置,确保瓣膜植入深度适宜,并确认瓣架是否完全位于窦内侧,以确保瓣膜的稳定性和功能。




三、经导管“三明治”瓣中瓣植入法



经导管“三明治瓣中瓣植入法是指将第一个瓣膜支架释放在主动脉根部,辅路放置6F猪尾导管(内用加硬导丝或超硬导丝加强支撑),将该猪尾导管或导丝末端放在第一个瓣膜支架的人工瓣叶的窦底,将瓣膜支架顶到主动脉窦底固定住。然后从主路放置第二瓣膜支架套在第1个瓣膜支架内并深入流出道。这样第1个瓣膜支架、自体瓣膜及第2个瓣膜支架就形成了“三明治”结构。主路的血管鞘可容纳另1个5F猪尾导管完成瓣膜释放过程的造影。由于第1个瓣膜已经到达窦底,这个复合结构不会向下继续移位;第2个瓣膜支架已经深入流道且第1个和第2个瓣膜支架夹住自体瓣膜,该复合结构也不会向上移位。该瓣中瓣结构要比第一个瓣膜放置过深再植入瓣中瓣更稳定,且植入深度更浅,传导阻滞及影响二尖瓣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该技术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在被动情况下,瓣膜可能被鼻锥带出,此时使用第一个瓣膜作为支撑,进而实施“三明治”法。在主动情况下,将第一个瓣膜推送至适当的位置作为支撑点,然后叠加第二个瓣膜,以实现更精确的调整和控制,从而显著提升手术效果。


关于经导管“三明治”瓣中瓣植入法,潘文志教授分享了几个技巧:

(1)既往通过桡动脉入路放入造影导丝,现在分两路,如右侧入路送大鞘,左侧入路送入8F鞘,8F鞘放的时候先进猪尾导管,导丝一定用加硬导丝塑成大圈以达到顶瓣膜的目的。用猪尾导管把大圈送入主动脉根部,然后顶其至窦底。导丝到位后撤出猪尾导管,再从8F鞘中送入猪尾导管造影。


(2)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主动脉夹层的发生。


(3)进第二个瓣膜的时候很容易碰到第一个瓣膜,因此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缓慢。


(4)瓣膜只要有一端到达窦底,就可以释放。




四、瓣膜移位之第二瓣膜拖拽法



当第1个瓣膜放置位置过深,特别是已经影响到二尖瓣的开闭,此时进行瓣中瓣植入的效果可能不佳,可使用第二瓣膜拖拽法:将第2个瓣膜释放到第1个瓣膜平齐位置,但不完全释放,然后拖拽输送系统,将第1个瓣膜一起向上拖拽移高。位置理想后再释放第2个瓣膜,最理想状态甚至可以回收第2个瓣膜,只保留第1个瓣膜。该法对第1个瓣膜放置特别深而出现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影响到二尖瓣,是个不错的解救方法。由于输送系统较粗,进行拖拽对主动脉弓损伤较小,较使用其他器械(如圈套器和球囊拖拽相对更加安全。



在对第二个瓣膜进行拖拽时,约拖拽5~10分钟。期间反复造影-拖拽,确认花冠不顶到主动脉且瓣膜支架位置逐渐上移。在拖拽同时需顶住导丝保持瓣膜同轴效果更好。拖拽第二个瓣膜略高,外凸形成NCPI。瓣膜逐渐上移到无法移动,且位置可以接受后释放,解开snare,观察瓣膜稳定情况。


 专家简介 

潘文志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心研所二党支部书记、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主任,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结构周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结构学组秘书,中国心血管医师创新俱乐部(CCI)研发部部长,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2017年),上海卫计委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017年),东方新星奖获得者(2019年),CIT青年研究奖获得者(2020年),上海市青年卫生人才最高奖银蛇奖获得者(2021年),2021年晋升为上海心研所最年轻的主任医师,2023年入选上海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尤其是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TVT)方面临床工作及器械研发,个人完成TAVR手术1500余台,TEER手术200余台,起草TVT中国专家共识8部。授权中国专利26项、国际PCT专利2项,转化23项,在葛均波院士指导下作为第一发明人研发了世界首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已上市,在多国应用)、世界首个可穿刺封堵器ReAces(已完成上市前临床试验)。主编了国内首部TVT的专著《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术》,发表SCI论文70余篇,中文论文180余篇,成果被引用1928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自然面上项目等5项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


撰稿/lianger;审校/Tina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我爱瓣膜
聚焦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最新进展,技术动态、行业资讯及相关法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