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VS《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预防中国专家指南2021》
诊疗团队强调
2024共识更加强调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的重要性,明确团队成员构成及职责,以提高PFO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影像学诊断细化
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描述更加详细,如cTCD检查流程及操作方法、超声心动图各类型在诊断PFO中的特点及优势、其他影像学检查的适用情况等,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相关疾病阐述拓展
PFO相关卒中方面,2024共识进一步细化了临床筛查流程中的临床线索、影像学特征和解剖学危险因素,使卒中风险评估更加精准;危险分层方面除RoPE评分外,引入PASCAL分类系统,提供临床筛查流程,有助于个体化决策。
PFO相关偏头痛部分,2024共识详细阐述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明确了PFO相关偏头痛的定义及筛查流程,并对药物治疗进行了更全面的介绍,包括预防性和急性发作期治疗的具体药物分类。
对于PFO与其他临床综合征,2024共识增加了对相关疾病的具体描述,如PFO相关AS、偏头痛、减压病、其他综合征(心肌梗死、其他脏器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的介入封堵治疗适应症都做了介绍。
封堵术相关更新
术前准备中,2024共识明确了具体的设备器材准备内容,使术前准备工作更加规范化。
操作流程方面,2024共识详细描述了X线引导下PFO封堵术的各个步骤及注意事项,对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给予更明确的指导,同时强调对于导管或导丝不能通过PFO的病例不建议常规进行房间隔穿刺封堵术。
并发症防治部分,2024共识对每种并发症的发生机制、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2024共识在2021指南的基础上,对PFO的诊疗进行了更全面、深入和细致的规范。通过强调多学科协作、细化影像学诊断、拓展相关疾病阐述及更新封堵术相关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的诊疗建议,有助于提高我国PFO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2024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一览
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预防中国专家指南 2021
明确中国PFO流行病学特点
30岁前PFO发生率为30%,在30岁-79岁时降到25%,80岁-100岁时降至20%,伴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老年PFO与年轻者相比孔径较大,分流量较大
一般认为成人四分之一人群有PFO
明确PFO筛查标准步骤
PFO筛查 | 推荐 等级 | 证据 级别 |
拟行经导管封堵PFO的患者,应采用cTCD或/和cTTE检查作为对RLS的筛选评估,评估静息及Valsalva动作后的RLS多少 | I | A |
拟行经导管封堵PFO的患者,应常规行TTE,必要时行TEE检查,以除外其他心源性卒中,评估PFO的解剖特点 | I | C |
拟行经导管封堵PFO的患者,如果不能除外肺动静脉畸形通道来源的RLS,应进行cTEE检查以评估微气泡来源 | IIa | C |
PFO相关卒中的临床筛查
· 经头颅CT和(或)MRI检测排除腔隙性缺血性卒中a
· 经MRA和(或)CTA排除供应缺血脑组织的动脉存在≥50%管腔狭窄程度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 无心源性栓塞的高危风险b
· 对18~45岁青年卒中患者及伴其他系统特征的卒中患者需排除其他少见病因,如血管炎、动脉夹层、偏头痛/血管痉挛、药物滥用等
△ ESUS的诊断标准
房颤筛查排除 | 推荐 等级 | 证据 级别 |
拟行经导管封堵PFO的患者,应常规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房颤。有房颤风险的患者,需长程心电监测除外房颤 | I | B |
PFO相关卒中病因筛查推荐
PFO相关卒中病因筛查 | 推荐 等级 | 证据 级别 |
在接受PFO封堵术前,应对PFO解剖结构、分流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PFO在解剖学上是否适合封堵,评估术后管理 | I | A |
在接受经导管封堵PFO术前,至少应由一位神经内科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以确保PFO是最合理的卒中发病机制。如果确定了卒中的其他高风险机制,不应按常规建议行PFO封堵术 | IIb | B |
拟行经导管封堵PFO的患者,应进行高凝状态评估。高凝状态是高卒中的风险因素,需要终身抗凝 | IIb | B |
拟行经导管封堵PFO的患者,应对其进行适当而全面的评估,以排除其他机制导致卒中 | I | C |
药物治疗预防PFO相关卒中方案
用药建议 | 推荐 等级 | 证据 级别 |
对于选择单纯药物治疗而不接受PFO封堵术的患者,抗凝药并不优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推荐抗凝或抗血小板二级预防 | IIa | B |
适应症及推荐等级
PFO封堵适应证 | 推荐 等级 | 证据 级别 |
年龄介于16~60岁,血栓栓塞性脑梗死伴PFO患者,未发现其他卒中发病机制,PFO伴ASA或中~大量RLS或直径≥2mm,建议经导管封堵PFO术 | I | A |
经导管封堵封堵PFO并发症(心脏压塞、房颤、肺栓塞)等很少见,不影响对封堵器植入的建议水平 | I | A |
PFO相关卒中,合并有明确的DVT或PE患者,不具备长期抗凝条件,建议行经导管封堵PFO术 | IIa | B |
年轻、单一深部小梗死(<1.5cm),PFO伴ASA或中~大量RLS或直径≥2mm,无小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建议行经导管PFO封堵术,且年龄可以适当放宽 | IIa | C |
传统血管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吸烟等)少,全面评估(包括长程心电监测除外房颤)后没有发现其他卒中机制,PFO伴ASA或中~大量RLS或直径>2 mm,年龄>60岁、≤65岁者(特殊情况年龄可以适当放宽), 建议行经导管PFO封堵术 | IIa | C |
PFO封堵术标准流程
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封堵器的选择与植入操作
(局麻,股静脉穿刺,选择封堵器:大多数PFO,可先常规尝试选择18/25mm中等大小封堵器。对于PFO合并ASA、长管形PFO等,则选择25/35mm或30/30mm的PFO封堵器。)
术后用药与随访
(术后局部压迫4~6h。常规肝素抗凝48h,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50~75mg/d,6个月。6个月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至术后1年。)
术后常规行TTE和心电图检查
(术后6个月应作cTTE或cTCD检查,判断有无RLS。当有临床症状时,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
预防PFO相关卒中事件复发的诊疗流程
《卵圆孔未闭预防性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 2017
适应证
①
CS/TIA合并PFO,有1个或多个PFO的解剖学高危因素;
②
CS/TIA合并PFO有中~大量RLS,合并1个或多个临床高危因素;
③
PFO相关脑梗死/TIA,有明确DVT或肺栓塞不适宜抗凝治疗者;
④
PFO相关脑梗死/TIA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仍有复发;
⑤
CS或外周栓塞合并PFO,有右心或植入器械表面血栓;
⑥
年龄>16岁(有明确反常栓塞证据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
相对适应证
①
CS/TIA合并PFO,有下肢静脉曲张/瓣膜功能不全;
②
PFO伴外动脉栓塞;
③
正在使用华法林治疗的育龄期妇女伴PFO,中~大量RLS,有怀孕计划,既往发生过CS者。
推荐/证据等级
无
《卵圆孔未闭处理策略中国专家建议》2015
适应证
①
CS或TIA合并PFO,有中~大量RLS;或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仍有复发;或有明确DVT;
②
顽固性或慢性偏头痛合并PFO,有中~大量RLS;
③
PFO合并静脉血栓或下肢静脉曲张/瓣膜功能不全,有中~大量RLS;
④
斜卧呼吸-直立型低氧血症伴PFO,有中~大量 RLS;
⑤
高危PFO:PFO合并ASA或间隔活动度过大、大的PFO、PFO合并静息RLS;
⑥
年龄18~60岁(合并明确CS,年龄可适当放宽)。
相对适应证
①
偏头痛合并PFO有中量RLS;
②
PFO伴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长期坐位或卧床等),有中量RLS;
③
PFO伴颅外动脉栓塞;
④
合并PFO的特殊职业(如潜水员、飞行员等);
⑤
临床难以解释的缺氧合并PFO。
推荐/证据等级
无
雅培封堵之选
雅培Amplatzer PFO Occluder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作为最早获批应用于中国卵圆孔未闭临床使用的封堵器,在《卵圆孔未闭处理策略中国专家建议》2015版中作为封堵器首选方案,到《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封堵器选择原则推荐。雅培Amplatzer PFO Occluder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以其经典,卓越的的临床效果和广泛的应用经验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个值得信赖的治疗选择。
*如需获取原文,请联系雅培代表。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4): 369-383.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31030-00393;
张玉顺, 于生元, 董钊, 何璐, 朱航, 白元. 卵圆孔未闭相关非卒中性疾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 心脏杂志, 2024, 36(2): 125-134. DOI: 10.12125/j.chj.202307041;
张玉顺. 卵圆孔未闭预防性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年 3 月 第 32 卷 第 3 期(总第 225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March,2017,Vol. 32 No.3(Serial No.225);
张玉顺,朱鲜阳. 卵圆孔未必处理策略中国专家建议. 心脏杂志(China Heart J)2015,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