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书#
感觉你也在说我,读高中时的我,“胆小”“躲在人群中”“模仿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不想引起人的注意”。那个时候,我年轻而贫穷,从村子的初中毕业后来到县城读书,每天都对衣食住行的事情焦虑着,像是一只皮毛肮脏的小动物,跑到了趾高气扬的马戏团里,见识各种眼花缭乱。
如今的我,是个中年而贫穷的人。回头再去打量那段时光,真想隔着无法破壁的次元,对内心泛着畏葸自卑的浪花与蔓延着幻想矜持野草的十四五岁的自己说,自信点,你要比你想象的聪慧,勇敢,有希望。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时间赐予的一点儿经验也不能提前支付给惨绿的少年时代。
我高中的某位老师,如你所说,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幽暗昏惑贫瘠荒寒的世界。他给我们听古典乐,讲柏拉图的洞穴,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他自己写诗、讲诗给我们。让我明白,在石堡村黄土里刨食的劳碌之外,在北海公园桂林山水东方之珠的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之外,在我目力所及之处,有另一种生活。
正是这束光,让我面对各种不公和伤害时虽然迷茫但能不至垮塌下去。用一个德国人的概念,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进行“个体教育”,在默默无闻和潦倒挫败中,雕刻深处的自我。
作为一枚毕业近二十年的中学一级教师,我的确有义务,在四面墙的教室里打开一扇窗,窗外是雨果的、司马迁的、博尔赫斯的、狄金森的身影和吟唱。
谢谢你。祝前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