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一个问题

体娱   2024-09-22 22:01   浙江  

写在前面

昨天那篇发出去后(还没看的点这里),我给我妈买了一张《出走的决心》的电影票,好说歹说才用“配合我工作”的名义让她进了影院,这篇推文发出来的时候她应该正在影院看着。

给她买电影票的时候,我突然就想到一个问题,这几年国内上了这么些女性电影,我也干这行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到今天《出走的决心》上了,我才让我妈去看了这第一部。

顺势捋了一下这几年的女性电影,尤其是我喜欢的几部,我发现我越喜欢(诸如《爱情神话》),越不适合我妈这样的女性去看,因为这些电影都很“精英”(没有贬义)。

它们多有隐喻,需要解读,避免直观,避免浅显,女性观念也往往先进,避免“老生常谈”。这样的电影从我们的视角看当然喜欢,也确实是好电影,但放到对于中国当下阶段里大部分的女性来说,这些电影离她们相当遥远,根本不要谈能有所启蒙。

而《出走的决心》,相比起来属于另一面,她拥抱直观的故事,拥抱直接的情绪,拥抱浅显的女性表达,说白了,谁都能懂主创想要说什么,也涵盖了群体最大化的女性共情范围。

想到这里,我又想起来了另一个事儿。

前几天我们有条留言,我给转到了微博,被点赞了上万次,那留言写了这么一段话:

底下很多读者评论用了一个词“先上桌,后吃饭”,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也包括了一个意思——在这个初期阶段,先允许没有那么深度的女性电影出现,活下来,再去谈未来我们想要有什么样的女性电影。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编辑部讨论了当下这个阶段的中国女性电影的某些特殊需要,分享给大家看看,不一定对,评论区可以讨论。

1.允许有瑕疵的女性角色

过往影视作品里,女性角色总是以完美,或以侧重真善美的面貌示人,如今有瑕疵的女性角色塑造能够与这种陈旧和单薄形成对冲,更能贴近真实女性的多个面向。

就比如《出走的决心》里的女儿,她对母亲有着发自真心的爱,会心疼母亲在家操劳一切,会希望她离开糟糕的婚姻关系,也同时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清醒的理解,为了不成为“下一个母亲”,会在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后,不顾母亲想要出走的愿望,张口逼迫母亲为自己留下来。

之前《热辣滚烫》里的女性角色们也是正例,她们都为了自己的欲望或利益,对他人有所伤害且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女主亲戚为了得到转正机会不惜利用女主,女主的闺蜜跟女主男友结婚,还邀请了女主参加。

这些刻画不是为了丑化或者刻板化女性,而是把人性的复杂度,把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训压迫,都还给人物,让其呈现出足够强的当下性。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同时需要更多有瑕疵的、更复杂的女性关系描写。

比如像《出走》,因为故事有关结构性的压迫,女性之间的关系势必是难以纯粹的,编剧把这一点落实得很到位,尤其是母女,她们之间有对彼此的爱,也必然有母职绑架,有爱与责任、与个体自由所发生的矛盾和冲撞,有不得已而发生的互害,母亲选择出走后对女儿说的是:“妞,以后你要自己想办法了。”女儿也最终接受,给母亲打电话只是说,想你了。

思维和行为都混杂着爱,混杂着与爱相斥的自我需求,也混杂着对女性共同处境的理解和接纳,而不是在彼此妥协的合家欢传统模式打转。

包括母亲和女邻居的关系也带着人性的暧昧和多变,她们一向相处友好,但当母亲想要出走,当时家庭比较幸福的女邻居并不理解,甚至不太相信,而后面她也遭遇母职绑架,又会忍不住提醒母亲她曾有的梦想,鼓舞她走出去。

这些有层次的描写便是为了复原一段关系的多元和多面,让女性角色都有独立、有展露棱角而不必受罚的空间,无论是人物的选择,还是关系的走向,都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更多地受限。

2.允许浅显的女性议题,没那么懂得“主义”“理论”的女性角色。

为了让尚未接触女性议题或者接触不多的观众,对女性主义叙事也能理解和共鸣,一些浅显的表达是必要的,一些未必懂得理论,只是对自己处境有所觉知的女性角色也是必要的。

就像《出走的决心》导演自己说的,她想要更多地追求一种普遍性,能看出很多文本台词就比较直白,也实际未必与现代女性思潮关联,女儿因为看到母亲生活在父亲淫威之下,会很直接地对母亲说,为什么不离婚?你就是懦弱。

母亲忍耐半生,后面对丈夫说:“你在外面当孙子,回家就把我当孙子。”“凭啥你说什么我都得受着?”

这样带控诉的直白书写,能够让观众更直观地联想到自身处境,也让女性看见自己并非只能忍受,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承认自己的痛苦也没那么难。

3.剧情可以戏剧,也可以平淡。

《祝你幸福》的情节比较戏剧化,从车祸丧子到胚胎处置权抢夺,再到女性生育创伤,一应俱全,女性议题里也包含丧女这样的情节。

《出走的决心》则比较淡,也比较细节,丈夫对妻子的工具化几乎都是通过让她捡乒乓球、拿开她递来的烟灰缸而弹到桌子上这样的小事来表现,妻子出走的动机和受到的创伤也没那么显而易见。

无论哪种,都有机会融入比较完整真实的女性表达,而且这两种目前都有其现实意义,比如《祝你幸福》里宋佳角色的一整条线都写得很好,呈现了女性在生育上所受的肉体和精神之痛,《出走》里的淡写也能够让更多人得到共鸣,哪怕加上原型里的家暴,也实际都不算极端,都有指涉的必要性。

这两种选择没有什么对错优劣,也谈不上说哪种更有价值,更需要在意和考量的应该是文本的完整度和合理性。

4.允许议题的重复性,在中国女性电影里,还没有老生常谈这四个字。

虽然近两年都说女性主义叙事兴起,好像女性题材电影已经足够丰富,但实际相关国产电影都非常少,就比如重男轻女主题,至今也没几部,在《出走的决心》之前,上一部能想到的也就只有《我的姐姐》,母女关系题材近年也就只有《妈妈!》《春潮》,女性生育创伤在《祝你幸福》之前更是找不到。

如此贫乏的现状里,对女性或大或小的困境披露显然还远远不够,因此哪怕是同一个视角和维度的书写也是应该被鼓励的。

5.可以存在没有成长的男性角色,可以把重点始终放在女性这里。

在当前的女性电影里,以女性视角为主应当是一种必然,这也是为了夺回之前一概失落的,女性看待世界、生活以及看待自己的权利。

在《出走的决心》里,主角是受困婚育的女性,女主丈夫这个角色则没有太多成长弧度,也并未过多剖析他的想法,结尾也没有变好。

婚前他就是一个在意汽水多少钱的人,婚后他也对家庭支出严格掌控,多一分钱都要询问去处,包括他对女主劳力、精神和时间的剥削也从未停止,即使女主出走后,也并不关心她,只是问她要回那七八十块钱的高速费。

这并不是为了刻意丑化和制造性别对立,只是如实去呈现某一类未发生根本变化,或者说本就不可能轻易改变的男性。因此这种对男性角色的留白,也应当可以被接受。

6.允许没有解法,或只有理想化的解法。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是,现实里大部分的女性议题就是很难找到解法的,电影也只能抛出和呈现,或者给一个看似了结的结局。

就像《出走的决心》的女主最后选择出走,在旅行的路上找回自己的位置和自由,《祝你幸福》的女主也顺利离婚。

这些既可以说是理想化的解法,也可以说是没有解法,因为她们所面对的系统性困境是没法对抗和改变的,所受的伤害也无法讨还,她们终究只能改变自身,或坚定自己的想法。

但无论解法空缺,还是给出“这样也行”的解法,至少能让观众重新思考出路和可能性。这么做可能是不足够的,可也确实无法做得更多了。

7.允许暂时性的部分的保守呈现。

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女性并没有选择空间去按照他们知晓或者不知晓的女性主义理论去生活,因此去描绘她们的生活,也无可避免要触碰某些选择上的保守。

《祝你幸福》,还有最近台剧《今夜一起为爱鼓掌》《没那么善良的我们》,里面都有保守处理的部分,比如《幸福》里,王冉夫妇会去做试管婴儿,除了公婆逼迫,还有一个原因是王冉自己坚持,说自己喜欢孩子。吴越那个角色也跟植物人女儿说,“我相信你会醒过来,幸运的话,你还会找到一个喜欢你的人。”

《鼓掌》里描绘了一个性开放的母亲,不愿结婚只愿意跟男性发生性关系,对自己的欲望有坦荡的承认,同时也描绘了她比较传统的女儿,女儿非常看重自己的婚姻,在意丈夫的感受,在意丈夫衬衫上的口红印,且更愿意自己消化痛苦而不愿意寻找解法。

文本表达里,对男性的“过度痴心”、对婚姻“美化向往”以及对后代的“牺牲式期盼”仍然存在,这种保守也自然还是贴合大众的,也是可以跟创新共存的,因为它至少同时还是有新的部分。

我们期望且只能如此期望,在这种共存里实现一个总体前进的过渡,有更多真实和渺小的女性声音夹杂在通俗的叙事里被听到。

当然,在这几点之外,肯定还有许多创作方向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也希望之后有越来越多女性电影可以作为分析样本。总之,我们对未来的女性电影仍有所期待。


3号厅检票员工
帮你捅破电影和生活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