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聊一部新片——
《816 BIG》
可能还没太多人知道,但这片子已经在大陆上映4天了,豆瓣评分8分,票房仅仅68万,低到我在票房软件里几乎是划到最后才看到它的名字。
因为它本身声量也不大,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基本感受就像文章封面说的,哭疯了,看完不知道哭湿了几张纸巾。
这个哭并不是被机械式的煽情,故事可能有很多不完美,但它切切实实地用这个不完美的故事打动了我。
816其实是一间儿癌病房的编号,这个病房里住了六个孩子,这部电影就是在讲这六个家庭对抗癌症的故事。
听着不新鲜,但它和以前的片子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非常庞杂,这个点在以往的片子里可能会是缺点,而在这个片里,它反倒非常凸显了编剧和导演的功力。
将近二十个人物,每一个人物既有自己的记忆点,也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并且稳步推进丝毫不乱,而且人多,同时意味着电影里的表达更多,我们可能没法像以前那样去写。
所以我们这篇文就用分小点的方式为大家列了观影中最触动我的几个点,如果有哪个点已经打动你了,那就可以不用再往下看了,直接去电影院看这个电影吧。
1、二十个“主角”怎么拍?
这片是一部典型的群像戏,主要角色包括六个身患绝症的儿童、十一个家长和两名医护,将近二十个角色,这本身就非常难。
只需要一场戏我们就能看到导演的功力。
六个家庭因各种原因共同搬到816病房,这场戏的开端极混乱,信奉地藏王的家长带着审视和敌视的目光看向信奉耶稣的家长;家里开美容院的大杉爸爸嫌弃开大巴车的是延家长,愤怒于病房的吵闹;孩子们乱糟糟地分床。这段戏包含了几乎是整个片子里最大也最复杂的矛盾,但导演只用了一个点切入解决——
他让刚化疗完的源源想要呕吐,于是源源妈赶紧抱她去厕所里呕吐。
而此时源源的呕吐带起了连锁反应,马上是延也想要呕吐,是延父母随手拿起一个杯子想要接呕吐物,马上被大杉爸爸夺过去,那是他喝水的杯子。在父母还没来得及抱是延去厕所的时候,他没忍住吐到了珈农爸爸的吉他里。
现场的混乱又引发了努拉的呕吐,她爸妈赶紧把她抱到了病房里仅剩的另一个厕所。而此时小恒突然忍不住要拉屎,但由于厕所全部被占,所以爸妈只能找盆子让他拉。大杉终于也忍不住,随手拿起爸爸一直护着的自己喝水的杯子吐了出来。
一场各家长之间暗藏的矛盾,被几个孩子突如其来的混乱打乱,借助一场呕吐让每个人都置身混乱。在这场戏剧甚至是喜剧性的混乱爆发之后,病房里的矛盾被无声解决,而呕吐本身所带来的病情上的痛苦也被喜剧消解。
2、谈论死亡≠教育人的机会来了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在我们看到的很多讲述绝症病人的剧情片里,最大的落点总是会涉及剧中人对死亡的理解和对死亡的态度转变上。
仿佛死亡的议题天生就是宏大的,它一定要呈现出一种教育意义才不算浪费这个题材,这个出发点不算错,但它在开始就把死亡这件事沉重化了,这形成一个悖论,越是谈论死亡,我们就越难以面对死亡。
这部片做到了一个点,它把所有的视点都放在了孩子的视角上,然后让我们去感受孩子眼中的死亡。
它会表现出孩子面对死亡的恐惧,比如珈农和源源看到小杰呼吸困难浑身高热被拉进抢救室时,她们浑身战栗,呼唤自己的妈妈。
但它也会表现出孩子对死亡天真的接纳,比如小杰死后,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着该怎么把承诺好的冰淇淋给他,“我们可以把冰淇淋烧给他。”“那不就变成奶昔了吗?”“没关系,我爸爸认识地藏王菩萨。”
对死亡的恐惧和悲痛就是在这些童言童语里被抚慰的。
孩子的世界里,他们看向死亡的目光远没有那么复杂,这是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真实”,电影就是带我们重新进入这种真实。
所以我看完后始终没有找到剧情最大的矛盾,这是很多人觉得片子散的地方,却是我看起来最舒适的地方。
3、每一次告别都要用力
这句话是小杰说的,他是最先死去的那个孩子,在一次简单地被护士拉去打针的时候,他很认真地跟源源说了再见。
源源说只是打屁股针而已,为什么要再见。小杰说马马告诉他每一次再见都要珍惜。
这是一段在开头一闪而过的剧情,但这句话及背后的意义贯彻了整部电影。
他们都很自觉地践行了这句话,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每一次告别和再见都是隆重的。
比如是延手术失败死去后,他父母趁着深夜想来偷偷拿走是延的遗物悄悄离开,但转身的时候遗物不慎散落一地,在安静的病房里发出了震耳的声音。
此时所有病床上的帘子拉开,大家默默为是延捡拾遗物,共同给予是延最隆重的告别。
还有源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在她临死的时刻所有人围绕在她病床前的画面。
是延的父亲在那晚的病房里跪在地上哭着说麻醉前的那一刻好想跟他说再见,但一直到最后都没说出口。
死亡本身已经足够令人遗憾了,千万不要因害怕而错过告别。
4、病房是英雄的战场
电影里有一处挺好的地方,是用动画的方式去呈现孩子与病魔的抗争。
它让身患重病的孩子们在意识中成为守护家园的勇士,面对的是几十倍数量的病魔构成的恶魔军团,每一次手术的过程都是他们与恶魔对战的过程。
超现实动画的呈现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我们能看到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医生的努力、父母努力,他们在病房门口为孩子祈祷,互相为彼此加油。
但其实孩子自己才是这场战役的主角,我们能通过动画里孩子与大魔王的战争感受到他们对彼此的意义,他们共同的存在连接成了他们共同抗敌的勇气。
当然电影最终也表达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役,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魔王,源源最终只能独自杀向她的魔王,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源源是让整个病房和妈妈快乐的中心,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个孩子最孤独的时刻。
5、地藏神与耶稣也能和平共处
电影有一处很感动的画面,手术室门口两侧的祈祷。
小恒被带去做一个很危险的开颅手术,爸爸为了保护他给他画上了官将首的大花脸,官将首是台湾地区的庙会阵头,有辟邪祈福的意思。
进入手术室之后,小恒妈妈在手术室对面默念平安,父亲坐在手术室门口一侧转动佛珠祈福,而病房里努拉的父母来到门口,坐在另一侧向他们信奉的上帝祈祷小恒的平安。
这部片在我们看来可能会有个很不真实的地方,那就是整部电影里都没有去写职业或者阶级的隔阂,开公司的董事长和开大巴车的司机坐在一块喝酒,拍广告的明星和开出租车的司机一块坐在大巴车上去看猩猩分娩。
这一方面和台湾地区的健保相关,但在地藏王菩萨和耶稣共同为一个孩子赐福的那个片段里,我们似乎同样可以理解这种“不真实”。
6、死亡是随机的,但是没有人想死
《816》里最重要的表达就是它对于生命的表达,这是电影看似散碎的外壳凝聚出的一个主体。
导演在采访的时候说这个故事其实源自于几十年前他曾访问过的一个癌症病患,患者在儿童癌症病房里待了一年多,但是从没看过任何一个不想活的孩子,而且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自己可以活下来。
珈农看似是最不想活的那个人,她嘴上一直说到死都不会再碰她最爱的吉他,听到了王医生因心肌梗塞猝死,羡慕他可以这样痛快地就死掉了。
但当护士马马给她带来王医生留下的最后一条巧克力时,她打开怀着虔诚的心情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掉它,这是她对于一条生命的缅怀和敬畏。
在她得知自己可以出院了之后,她同样兴奋地说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电影中有一幕是深夜的俯拍镜头,镜头从上空慢慢掠过六个患者,像是一个死神在随机挑选被选中的死者。
偏偏死亡就是那么不讲道理,今天做手术的是延没能挺过去,但第二天的小恒顺利出院;嘴上说着不想活的伽农是最早出院的那个,而直到最后一刻都要活着的源源却倒在了有百分之六十成功率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之下。
越是如此反倒越显得他们从医院偷跑去动物园看红毛猩猩分娩的那段不真实的戏如此动人,因为那段戏真正要讲的不是他们如何瞒着医生和护士偷偷跑去动物园的过程,而是他们这些绝症患者和家属,去观望一个生命的诞生的过程。
整场戏都是对生命的礼赞,而这是电影唯一的主题。
即便它浓墨重彩的部分是死亡,但它的落点依旧从死亡转向了这六个孩子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死亡只是一个结果,但出生是你带来的永恒的礼物,不要因为死亡和痛苦而畏惧活着,存在就是最大的意义。
音乐/
配图/《816 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