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张景岳怒骂庸医

文摘   健康   2024-10-05 07:03   辽宁  

昨天学习时读到明代名医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我觉得有一篇写的非常好,就根据我自己的理解翻译成白话文分享给大家。

想给人看病治病,最关键的就是要精专纯一。病症状的变化虽然很多,但根源是相同的;方子,灵活运用的方法虽然不少,但针对病症是一样的。所以凡是治病的方法,一定要确定是寒证,就直接把寒驱散;确定是热证,就直接把热邪清除,只要把病根拔掉,各种症状就都会消失。

所以《内经》说:治病必须探寻根源。因此凡是诊断,必须探寻病的根源,然后再用药。要是没有确定,宁可稍作等待,再仔细考察。已经掌握关键,用一味药、二味药就能够把病根拔掉。就算病情严重,用到五六七八味药也已经很多了。不过虽然用到七八味药,也只是起辅助、引导的作用,而主旨是一样的,这才是高手。


现在的中医,只要遇到一种病症,就把自己擅长几味药都用在方子里,茫然没有确定的想法,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乱枪打鸟,像广泛撒网似的用药方子。大概他们的想法是,认为是虚证而用补法,又担心补法会造成危害,于是又用消法来制约;认为是实证而用消法,又担心消法会造成危害,于是又用补法来制约。可叹的是,常常使用不寒不热、兼补兼泻的方剂,还说它稳妥恰当,这怎么能纠正身体偏性?又有人把治疗风、火、痰、食的方一起使用,还极力说它周全完备,其实是抓不住病根,是着眼于表面。像这样,所谓用药物制约药物都做不到,又怎么能期望它能治病呢?即使偶然治愈了,也不知道是补法起了作用,还是攻法起了作用;要是没有治愈,也不知道是补法不行,还是消法不行。所以头发白了,却依然平庸到的人,大有人在,错就在于没有准确的看法,而且用药治病不精准。如果病情比较轻浅,还没有大的危害,如果安危取决于用药的举措,即使药物本身很好,但要是没有胆量,用药不能针对病症,也是杯水车薪,心里还担心不能有效,更何况可以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胡乱用药,危害可想而知,耽误老百姓的健康,都是这类人,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觉得中医大夫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开方治病的关键,必须精专纯一不杂乱,这才是最好的。与其用补法又用消法来制约,哪比得上少量使用纯补的方法逐渐递进更好呢;与其用攻法又用补法来制约,哪比得上稍微使用纯攻的方法,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所以使用补法的原则,贵在先轻后重,务必有效才是关键;使用攻法的原则,必须先缓后峻,病好了就停止。如果用药不精准,那么补法不能治疗虚证,攻法不能去除实证,这不是害人吗?看到这里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觉得这是自以为是、迂腐不切实际而议论说:古人用药常常多达一二十味,怎么能说要精专纯一呢?难道古人不如你吗?这是不知道药物相制相使,是固执不通不了解这个方法的人。我说:所谓相制,是制约药物的毒性。就好比想要任用有奇才的人,但又担心他能力过强造成危害,所以必须预先有所防范,总之是想要达到适中的效果罢了。然而这只是遇到不得已的情况,偶尔才会有,本来就没有在明显可见的常规方法中任用贤能之人,却又自己牵制自己的情况。至于相佐相使,是担心一种药物单独使用难以成功,所以用来辅助它,也不是为了想要进进退退互相牵制而自相矛盾的。看仲景祖师的方子,精简不杂乱,最多不过几味药,医圣的用心,自然可以大概了解。如果实在不得已而使用行散药中的补药,补药中的行散药,这也是形势所必然的。比如《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用人参、柴胡并用,这正是精专的妙处,不像现在的医生胡乱混用。能领悟这个道理,才是真正明白其中灵活运用的功夫。

要是掌握了要领,那么凡是临证治病的时候,不必讨论有没有虚证,只要没有实证依据却患病的情况,就应当兼顾补法,用来调理营卫、精血之气;也不必讨论有没有火证,只要没有热证依据却患病的情况,就应当兼顾温法,用来培植命门、脾胃之气。这是补泻的要领,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终究会病情严重恶化、甚至产生危险。


治法有逆治和从治,这是因为寒热有真假之分,这是《内经》里说的。《内经》说:“逆治就是正治,从治就是反治。”用寒药治疗热证,用热药治疗寒证,这就是正治,正治也就是逆治;用热药治疗热证,用寒药治疗寒证,这就是反治,反治也就是从治。比如用热药治疗寒病但寒邪不去,这是体内没有真火(阳气),应当治疗命门,使用人参、熟地、肉桂、附子之类的药物,这就是补益火源来消除阴寒之邪,这也是正治的方法;又比如用热药治疗寒病但寒邪不退,反而使用寒凉药物却治愈了,这正是假寒证,是用寒药从治的方法;又比如用寒药治疗热病但热邪不除,这是体内没有真水(阴液),治疗应当从肾入手,使用六味地黄丸之类的药物,这就是滋壮肾水之主来抑制阳热过盛,这也是正治的方法;还有用寒药治疗热病但热邪不愈,反而使用人参、干姜、肉桂、附子、八味丸之类的药物而治愈的,这就是假热证,是用热药从治的方法,也就是所说的用甘温之药以消除大热证。只是现在的人虚证多,实证少,所以真寒假热的病症非常多,而真热假寒的病症则很少见。


有时虚实难以明确,寒热难以辨别,病症处于疑似之间,补泻的想法还不能确定时,就应当首先使用这种方法。如果怀疑是虚证,想要用补法但还没决定,就用轻浅的消导药物,单纯使用几味药,先用来试探,如果消导药物没有效果,就知道是真虚证了;怀疑是实证,想要用攻法但还没决定,就用甘温的纯补药物,少量使用几味药,先用来试探,如果补药后感觉阻滞,就知道有实邪存在了。假寒证的患者,稍微用温药就必定会出现烦躁;假热证的患者,稍微用寒药就必定会增加呕恶症状。探查到实际病情,治疗的思路自然就确定了。《内经》说:有(症状)要探求,没有(症状)也要探求。又说:假(象)要从反面去认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使用试探的方法,极其适合精简,不可杂乱。精简的话真假就能马上辨别,杂乱的话是非就难以判断。这是疑似病症中的灵活方法,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医诊治法》中有这样的说法:见到痰证不要急着治痰,见到血证不要急着治血;无汗时不要强行发汗,有热时不要急着攻热;喘证发生时不要耗散正气,遗精时不要急着涩精止泻,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医。行医却不懂得气的理论,治病依据什么呢?我们说不治而治的方法,正是《内经》探求根本的道理,是至理名言。至于“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这一联,也是很有道理的。天地的规律是,阳主气,属于先天;阴成形,属于后天。所以凡是上下的升降,寒热的往来,昼夜的交替,风水的流动,没有不是因为气而产生动静变化的,而人对于气也是如此。凡是有余的病症,是由于气实;不足的病症,是因为气虚。比如风寒积滞、痰饮瘀血之类的病症,气不运行则邪气不能祛除,这是气实的情况;虚劳遗精、亡阳失血之类的病症,气不固摄则元气不能恢复,这是气虚的情况。

虽然说是泻火,实际上是为了降气;虽然说是补阴,实际上是为了生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疾病的产生,离不开气,而医生治病,也离不开对气的认识,但重要的是,要知道气的虚实,以及气产生的根源。有一些人,凡是一临证,不是说内伤外感,就是说痰逆气滞,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使现在的中医越来越差,真是害人不浅。

(完)


今年是我自学中医的第八年,我主要是学习倪师的人纪课程,我已经可以解决家人的大部分问题。也想自学倪师中医课程的同学,我推荐的自学顺序是:针灸、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视频去哔哩哔哩网站免费看,搜索的时候就搜索:倪海厦(空格)针灸,然后按照时间排序,那种几十小时的课程就是全套的课程

想买我自学笔记的同学,目前我已经整理出了针灸(蓝色)点击查看介绍本草(红色)点击查看介绍,黄帝内经的笔记由于太枯燥我目前不准备打印了,放在公众号免费看点击查看黄帝内经,另外对于针灸大成的课程,我当时是做了收费的课后辅导的,需求量不大,我也就没再继续录需要的同学可以点击查看(第15集是免费的,为了大家试看内容)。

购买方法是某宝搜索:荷咏踏歌。现在有很多店铺盗版我的内容,还请认准店铺名字。


荷咏踏歌
自学中医,自学倪海厦老师第八年,感恩倪师,感恩有你,感恩遇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