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回复【瓦家择校】:
领取《新传主流院校考查题风总结》
后台回复:“25公益群”“25考研”
或添加小助手:泡芙 waluojia54 / 糖藕 waluojia59
加入25考研群
配的。
只不过很多人不乐意看,
甚至不晓得有这些考题!
民族志
1、民族志方法源自于文化人类学,也称田野调查法或者是人种学方法。
2、研究者通常采取参与观察的方式,深入到某一特定团体的生活中,持续一段时间,从而询问或观察所发生的事件,以内部的观点对其意义进行说明。
3、如果从研究的历时性来考察,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分析对象;第二,提出民族志问题;第三,通过参与性观察,个案访谈等形式搜集民族志资料;第四,进行民族志分析;第五,得出民族志结论。在此之后,经过反思,进入新一轮的第二项到第五项的研究。
4、民族志研究方法有三个原则:
(1)从广义来说,民族志研究关注所有的文化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宗教和艺术;
(2)由于研究者本身就是最基本的研究工具,因此必须进行长期的参与观察;
(3)必须采用多重资料收集法,必须核实观察中发现的资料。
5、民族志有如下特点:
(1)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
(2)研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即研究本身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3)强调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而不是寻找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采用归纳法而非演绎法。
(5)研究环境是事件和人类活动的自然情境,而非研究者为中心或者被制作出来的人工环境。
(6)重视研究者对自己的反思,以及研究者与参与者(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
(7)主要以文字而不是数字的形式发表研究结果。
(8)民族志方法重视意义的理解而非预测,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参与者(被研究者)的“控制”也就相应减少,甚至不存在。
(9)研究者很少依赖某个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将各种方法的结合。
6、民族志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1)信任,能否获得参与者(被研究者)的信任,对田野研究是否成功至关重要。只有获得信任,研究者才能够接近那些平时不对陌生人开放的领域,获得更为核心的一手资料。
(2)崩溃,参与者(被研究者)的经验跟研究者所能够理解的经验出现较大差距,从而使研究者迷惑不解,但这也会让人获得更多契机。
(3)局内人与局外人,如果研究者能够深入地理解参与者(被研究者)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意义,那么就能够获得更为深入的“局内人”的解释。
但是,跟参与者(被研究者)距离过近又可能导致研究者对某些现象太过熟悉而失去敏感性,因此研究者需要跳出参与者(被研究者)的角色,即保持“局外人”的身份。同时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网络民族志(internetethnography)
1、随着大量“网络社区”(或是“线上社区”)的涌现,为民族志研究带来的新的对象,因此,“网络民族志”应运而生。库兹奈特定义它为“一种专门的民族志方法,应用于当前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社会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情。”
2、对网络民族志可能产生的误解:
(1)通过网络进行研究不等于网络民族志。凭借发达的现代通讯手段,我们时常会向我们在“现实民族志”研究中的一些报告人打听情况。凡此种种,都不能称为是“网络民族志”。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工具,在民族志发展史上,最早自然是用笔记录的,后来有了录音、录像设备,又有了电话、手机、互联网等通讯方式,工具的差别自然会导致民族志呈现方式的差别,但是在目前的民族志分类中,尚无从工具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2)网络民族志就是对“线上世界”的研究。即便有学者认为“除了在网络虚拟田野中进行参与观察和利用网络媒介进行访谈之外,理论上还应开展网下的观察和访谈”(卜玉梅,2012),但郭建斌认为这或许是对网络民族志的误解。因为网络民族志本来面对的就是“线上世界”(或网络社区),就网络民族志而言,它的对象只应限于“线上世界”。如果把对“实现世界”的“参与观察”也纳入,那可以说是同时使用了“网络民族志”和“现实民族志”两种方法,而不是说网络民族志的研究一定要从“线上”延伸到“线下”。
3、网络民族志面对更加复杂的伦理问题。
由于网络的私人与公共空间混合的属性,透露研究对象信息会给本人带来一定风险。因此研究者应该在研究过程当中展开对伦理问题的反思,并且采取不同的策略以保证研究伦理。
4、虚拟民族志和网络民族志
“网络民族志”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在具体名称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虚拟民族志”(virtualethnography)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赛博民族志”(cyberethnography)、“在线民族志”(onlineethnography)、“数字民族志”(digitalethnography)等。
扎根理论
1、由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与“从理论到假设,经过经验而验证理论”的演绎研究思路相反,扎根理论强调“从经验到理论”这种归纳逻辑。
2、作为一种指导定性研究的理论,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往往没有任何理论假设,而是强调通过观察、记录、分类和归纳分析原始资料,从下往上建立系统的理论模型,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求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理论。
3、所谓“扎根”,就是指理论应该“扎根”于田野研究所收集的资料中“扎根理论”不是理论,而是一种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视角向下,从现实世界里产生自己的研究问题。
4、这一理论对于研究网络新闻独具吸引力的是,它不要求学者在设计研究时已经有预设的理论假定。另外,它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
话语分析
1、话语概念由话语提出,最基本的话语就是说话、对话和讨论。
2、但话语与对话有不同,话语是处于特定情境之中的一个文本,能够从经验上被描述出来;话语是一种实践和一种活动,话语生产和消费过程里存在着某些固定规则,这些固定规则体现了社会关系和结构,即话语具有物质性;话语能够传播信息,使得不同主体之间能够交流。
3、简而言之,被使用的(说出来的和写出来的)语言就是话语,对语言及其存在情境的考察就是话语分析的目标。话语分析既是理论,也是方法,它往往与“权力”发生联系,其研究立场是批判性的。
观察法
1、观察的目的在于获得“自然情境”下关于研究对象的行为的资料,不需要依靠研究对象的回答,也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
2、科学的观察方法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研究方向;(2)预先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和较系统的观察计划;(3)有较系统的观察或测量记录;(4)观察结果可以被重复验证;(5)观察者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
3、研究者需要不断反思自己作为观察者的角色。研究者的偏见和错误判断可能引起观察结果的误差。因此,研究者事先需要制定详细的观察提纲。观察提纲越细致,研究者对田野里出现的各种情况准备得越充分,则研究者的偏见越不可能影响观察结果。
觉得这几个概念很陌生?
很多同学可能会记住它一辈子。
因为这几个概念是每年真题都会出现的关于“定性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而且考察的几乎都是名校。;以往年真题为例,网络民族志是人大、南开、清华、西安交大,民族志受众和研究者的关系是上大,扎根理论是北师大(以往北大也爱考)。
为了考上这些学校,哪一个同学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奋斗半年呢?当你度过了地狱的半年,眼看马上就要回到人间,结果最后发现坏在这样一个“冷门”概念上,肯定是不甘心的。
那为什么这几个概念容易被忽略呢?
第一是因为考试长期以来对研究方法不重视,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不重视,只关注定量方法,对定性则大意马虎,认为最多考考“定性和定量的关系”(专硕同学尤其会这么想)。
第二是因为定性的内容比较难背,也比较难以理解。
第三是就算想背也找不到——这几个内容在传统的传播学教科书上,基本上也是匆匆一笔带过,很多人一直最后才发现。
要有这种观念的话,就真的要警惕了,因为这种观念已经严重过时。这几年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定性越来比起定量而言极为罕见,但现在定性题目已经和定量的题目几乎数量相等。
对研究方法的考察也越来越细,尤其是对于一些方法中间的注意事项,可以做到不一字一句背诵,但是至少要了解。老师重点提到的研究方法的新发展也要尤其注意(例如网络民族志)总之,多准备一下,也许就能避免之后的遗憾。
更多的研究方法
更多和民族志一样的难题、偏题、怪题
正在进行的冲刺班都可以帮到你:
直接列考点,圈重点,
时间来不及了没关系,许多难点直给答案,背就完事儿!
Reference
参考文献
-
[1]郭建斌,张薇.“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变与不变[J].南京社会科学,2017,(05):95-102.
编辑:瓦叔 团子
撰文:瓦洛佳团队
排版: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