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生活|修行,要藉境练心

文摘   2024-12-11 21:37   广西  





如果在团体里面,两人彼此计较,甚至不说话、闹情绪了,就表示这两人一定都忘失了谦虚,不知谦让;也可以说讲话就不够和气,态度不够和蔼。

为什麽要大家把「二和•二谦」当作座右铭呢?


因为道理是闻思而来的,虽然我们脑子里都知道,能够写,也能够讲;但未必已成为我们的东西,未必我们的性格就是那个样子了。


有一句话说:「若文如其人,古来诗人皆神仙。」意思是说,虽然能写出那样的文章,但未必就是那样的人,因为文章只是第六意识的范畴而已。所谓第六意识是指我们这一辈子所学、所记忆的,它的功能就是记忆、分辨、判断等等。


可是我们的个性是生生世世累积而来的,有人说「八岁定终生」,或说「三岁定终生」,其实人是落地的时候就定终生了;但不是别人定的,是我们自己定的。


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来,我们累积了很多不好的习气,譬如贪──贪财、贪吃、贪名、贪利、贪色、贪睡,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六根攀缘贪恋六尘,也是贪;贪不到,所求不遂意,不能满自己的意就瞋,就会不平、不满、忌妒、愤恨:所谓「逢顺生贪喜,遇逆起瞋怨」就是这意思。


我们生生世世所形成的顽强个性中,最根本的就是贪瞋痴。


若再细加分析,每个人又有各自偏重的习气——有的人偏於贪,有的人偏於瞋,有的人偏於痴,如此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


现在我们读书了,学佛了,了解到,要和气、和蔼,要谦虚、谦让,但是我们现在就做得到吗?做不到,因为修养不是看了、懂了,也能写、能讲,就算修养了;必须要藉由人事磨练,如果没经人事磨练,我们永远都难以进步。


所以,要学和气、和蔼,就要在不能和气、不能和蔼的环境当中去学、去忍,直到在任何环境当中也能够和气,也能够和蔼,这样就过关了。如果只是观念,没有在人事上历练,遇到事情的时候,脾气就来了,骄慢就来了,还谈什麽和气、和蔼呢?


如果以一般的通途法门来讲,学佛最基本的就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又有「五停心观」——五种降伏、停止贪瞋痴慢疑业障的方法,就是:「多贪众生,不净观」,用不净观来对治自己的贪欲;「多瞋众生,慈悲观」,多修慈悲,多观想慈悲、爱心,来减少、降低自己的瞋恨心;


另还有「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多我执的众生,分别观」,「多散众生,数息观」:这些都是对治的方法。


所以,修行一样要藉境练心。




///





  - end -  




【扫码关注弥弥的家】



图片:弥弥的家

文字:善知识

弥弥的家
大理弥陀之家,苍山洱海间,念佛人的家。南无阿弥陀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