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牛放:我惦记那个山洞

文摘   文化   2024-11-17 06:01   四川  

( 我惦记那个山洞 )

看了红军渡,参观过几个村庄,我开始有些疲劳,这种疲劳主要源自于情绪。我决定下午参观贾家洞时不再带照相机了,料定贾家洞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四月下旬的天气,苍溪已经有些炎热了,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开放着冷气。望着车窗外的阳光和阳光里劳作的农民,心里想着贾家洞,脸上的表情有些麻木。大巴车在一片树林旁边的空地上停下来,车门打开,下车的人嘴里都发出“哦!哦!”的声音来,轮到我下车时,才感觉到“哦!哦!”的声音是因为扑面而来的热浪,我们仿佛一下子跳进了热水里。

灿烂的阳光没有丝毫的声息,我们却都开始烦躁起来。停车的空地前面是万丈绝壁,视线范围里已经没有路可走了。带路的向导用手提喇叭提醒着大家小心,然后从侧边草丛中的一条极隐蔽的小路向山岩下方的峭壁走去。约莫斜行了五十来米,便见小路旁边立有一块二尺见方的石碑,上面刻写着“寻乐书岩”四个楷书字。字用红漆填写,与周围的环境反差极大。石碑的旁边是一道小门,进了小门抬头就可望见整块岩石组成的绝壁,贾家洞就凿在这绝壁上。绝壁之上并不像许多的旅游胜地那样题写大字,仍然光秃秃地保留着自然的原貌。只是在邻近洞口处有一个深半丈,长十余米的石渠,渠上刻“洗岸池”三个大字,旁边还有多行小字。我不明“洗岸”何解?洗岸池附近另外的小字已不太清晰,只依稀识得有“祖宗虽远,祭祀不能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能不学”的字样。看来洞的主人虽隐居于此,却并不是一味地躲避,独善其身,而是上孝祖宗,下教子孙的有责任心的人。

这里的确是极隐蔽的处所,外人即使在岩壁上面停留野炊,也很难发现岩壁下方藏有这样一个巨大的岩洞。岩壁和四周的山峰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山间盆地,盆底有十余亩梯田,田里的庄稼绿油油的,盆地显得宁静而祥和。

寻乐书岩原是明清时期苍溪寇姓氏13户富裕人家为躲避匪患而开凿,后来贾儒珍(山亭)先生出资买下此洞,并兴办“养正义学”竹桥斋,招募能工巧匠,遍邀名师高士,于洞中岩壁勒石刻文凿书二十余年,才有了这“书岩”。贾先生,字山亭,是位博学的世外高人。平日里饮酒赋诗,与智慧贤德的朋友谈禅论道,闲来教几个蒙童。置身世外,超然若仙,便是山亭先生及其朋辈们寻找的“乐”了。“寻乐书岩”这个名称是山亭先生及其朋辈们追求的境界,而“贾家洞”这个世俗一些的名讳则是苍溪民众纪念贾山亭先生的德举。

山洞门口一副对联:“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一下子便看出了洞主的做人主张。第一个洞厅高丈余,约五六十平米,呈方形。这里正是山亭老先生兴办“养正义学”的竹桥斋。既是学堂,洞内正中石像按中国惯例应是儒学圣人孔子,然而端坐的却是道德学始祖老子,这在当时社会是绝对不允许的。两侧石壁尽是奇书妙文。如:“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半点墨”,“若熟香凝无非书味,风清月皎总助文思”。从第一洞厅进入第二洞厅,须登上石梯后再穿过一个漆黑的孔道。向导让我们摸着右边石壁放心向前行走,刚走几步突见亮光,循光拾级而上便进入了第二洞厅。周围石壁书体各异,妙文联珠,仿佛墨香浸入肺腑,让人惊异不已。此洞叫回岸洞。李西来的阴刻书法“回岸洞天”气势恢宏,刚劲挺拔。“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不受名缰利销居然地上神仙”;“不求富贵利达,只爱山水烟霞”;“天风萧飒下蓬莱,黄鹤青山夜月开,海上有人吹玉笛,凌虚飞过凤凰台”…… 我正醉心于石壁书法妙文,苍溪籍作家马平先生在我耳边连说“看这里,看这里!”原来那面石壁上刻写着五篇同题散文“回岸洞记”。马平先生与我们不同,他是苍溪人,已经多次来过贾家洞。他说每次来拜洞都有心得,每次都很兴奋,跟你们第一次来一样。我相信这话的真实性,因为我也还想来,还想多停留些时候,多长些见识。巴金文学院创作员李永松又来拉我,让我看另一面石壁上刻写的郑板桥的:“心清水浊,山矮人高”。洞内的人或抄写,或拍照,或吟诵,或交流探讨。如此情景,活像金庸长篇小说《侠客岛》里的各路英雄上了侠客岛进入武功典籍密藏洞穴一样,个个呈疯癫状。不过,说这是一次书法、文学、禅道的大餐倒是一点也不过分。从回岸洞右转进入八仙洞。八仙洞有八仙的浮雕,工艺精湛。八仙洞还塑有山洞的主人像,洞主塑像不大,面容慈善,跟众多的普通老人没有什么两样。山亭老人塑像上方悬一匾额,上刻“善气迎人”。这个匾额实在是好,写出了洞主待人的气度。

寻乐书岩共有五个洞室,书法最多书艺最高的当属回岸洞,洞室最大最宽敞的要数竹桥斋。所有洞室造型奇特多变。如果说寇氏13户凿洞是为了躲避匪患,那么贾儒珍先生购买此洞就纯粹看中了它桃源式的隐居环境,并打定主意要给苍溪的后辈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山亭先生是知识分子,他买下此洞后没有做任何军事防御方面的改造,他有那个能力和智慧,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倾其所有,留下了今天这份文化遗产。这不仅是苍溪的宝贵财富,更是苍溪文化人的骄傲,都该为贾老爷子竖竖大拇指。

出得洞来,再留心细看洞口“洗岸池”的小字注解,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还是可以联系上下文猜出个八、九分来。注解大意是说:人们在岸上行走,难免不沾染世俗尘埃,而脚下的一池清水就能够洗去你的灰尘,是为洗岸。我一下子联想到回岸洞中的一行注释小字:回头是岸,指的是心岸,当你回头,岸必不远矣。贾老先生劝人不要迷醉“富贵利达”,因为无论是追求富贵利达,还是已经富贵利达而正在享受着富贵利达,都有损人的本性,从而远离了自然大道,还是回头做个神仙的好。郑板桥先生在回岸洞石壁上刻写的“心清水浊,山矮人高”所表达的禅意是心清于水,水自然就浊了,何况这个水是洗心之水、洗岸之水,水舍己而求人心清,这是水的境界;山无论有多高,人登上去了山必然就矮了下来,人只有敢于登高登顶,人才能最终具有高度。板桥先生追求的是精神的高度,他挂印弃官,归隐田园,正是应了回头是岸这句名言。板桥先生是山亭老人请在回岸洞现身谈道的教授。其用心可谓良苦。由此,我似乎也明白了贾老先生何以在“养正义学”竹桥斋的正中安放的石像不是孔子而是老子了。

出了石洞,又被暑热弄出一身汗水。但人们讨论的比暑热还热的话题是怎样把洞中的石刻书法拓成拓片,乘便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卖个好价钱。我却在后悔没有带上照相机来。

下午的会场里,诗人张新泉和作家冉云飞不听县委书记在主席台上讲话,坐在我旁边嘀嘀咕咕说悄悄话,我转过头去冲他们笑笑,意欲探问究竟。新泉先生递给我一翻开的笔记本,上面有用签字笔书写的他俩的电话号码,。我以为是这次苍溪采风团成员登记通讯录,便把我的电话也写了上去。当我递还笔记本时,觉得上了当,便进一步探问刚才你们在谈论什么?新泉看云飞,云飞先生又递给我一笔记本,上面有一首古诗,是陶弘景的“诏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他们说他们在背古诗。原来这二位是带着诗去感悟寻乐书岩石壁上的诗文,与寻乐书岩融为一体。我和更多的人则是以宣纸的身份进入寻乐书岩,出了山洞,最多就是一本拓片而已。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牛放,本名贾志刚,1963年生于四川平武,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西安外事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作协散文专委会副主任。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散文、诗歌入选《中国散文年选》《中国诗歌年选》等数十种权威选本。历任《草地》《四川文学》《星星诗词》主编,出版散文集、诗集多部,散文获巴金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四川文学奖等。现为四川作家书画院院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四川诗歌学会副会长。


推荐





版权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至群、朋友圈

投稿请发752911920@qq.com

在此鸣谢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