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教】潘宗光教授《生命教育篇》十二因缘:控制心念,把握幸福

文摘   2024-12-08 00:02   浙江  
十二因缘

控制心念,把握幸福

佛陀当时开示四圣谛及十二因缘的对象是渴望解脱生死苦恼的小乘修行人。 

十二因缘是以十二个互相紧扣的环节,有系统地阐释导致人生烦恼(或快乐)的心路历程,从而透彻理解人生中喜怒哀乐的流转。 

现代人的苦恼,主要不是担心生死的问题,而是生活中所面对的一切困扰:健康、感情、工作、事业家庭、愿景等等所以我对“十二因缘”怎样应用在生命教育中有以下体会。在“.....有、生、老死”这个环节上略用现代生活的语言来解释,强调因为想占有或排斥(有)而导致烦恼的生起(生),淡化以至消失(老死)。下面,我先以一个年轻人经常会碰到的情况,让大家较容易体会“十二因缘”的流转。 

有一位青年早前在一个工作专案中结识了一位心仪的女士。这一天,他们又要参与同一个会议,青年看到女士走进会议室,心念在瞬间产生了以下一连串反应: 

(一)因为青年一直对这女士有爱慕之意,看到她走进会议室便莫名地紧张起来,思考着是否应该先过去打招呼才会留下好的印象(无明) 

(二)由于非常希望得到女士的注意,青年调整一下自己的领带和西装,并刻意摆出帅气的姿态()。 

(三)此时他很想确认女士是否也在第一时间认出自己(识)。 

(四)肢体表现出有点紧张,内心有很多期待(名色)。 

(五)他偷偷望向女士的方向,发现女士正走向自己并对自己点头示好(六入--眼根及意根)。 

(六)女士走到他跟前,他们双目对视,会心一笑,还简单问候了几句()。 

(七)他感到莫名的开心和兴奋,因为自己的女神主动示好(受)。 

(八)他对刚才女士的笑容和问候念念不忘,发现自己对她爱慕之心愈加浓烈()。 

(九)他决定要尽力追求这女士()。

(十)心中更生起亲近她的念头()。

(十一)他继而产生很多想象,计划各种行动来进一步得到女士的欢心,烦恼亦随之而生起()。 

(十二)但如果女士表示对他没有特别的爱慕, 屡次拒绝他的邀约,这种依恋便不会持续很久(老死).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一个简单念头已包含了“十二因缘”的流转,下面让我对其中发生的思想变化作进一步的理论阐释: 

(一)无明:指人在一般情况下,欠缺醒悟和觉察能力。亦可理解为累世累劫的业因在某一时刻所引发出的心理状态。 

(二):产生了行为习气(惯性)。 

(三):开始刻意地认真观察,了别,认识(六识)。 

(四)名色:有意识地运用身心作用。 

(五)六入:使用六个感觉器官(六根)接收外界的资讯。 

(六):六人与六境接触。 

(七)受:产生了感(可简单分为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三种)。 

(八):由感受而生起爱欲,亦可作反面的瞋恨来理解。 

(九):依照喜恶而对外境物件产生偏见执取。

(十)有:将对象定性下来,以为是固定和实在的,主观执着“我”及“我要拥有”或“我要排斥” 的反应。 

(十一):随之生起很多念头,计较名利得失, 善恶好坏,烦恼因而生起。 

(十二)老死:烦恼的心念逐渐淡化消失。 

人总是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很多妄念(无明),在适当的环境下,每一无明便会产生新一轮的“十二因缘”流转。 

又例如一对情侣,若一方认为性格不合,提出分手。如果另一方未能接受,执着要维持关系,有可能会产生极端的想法,认定关系被第三者破坏,于是妒火中烧,选择自杀或同归于尽。这痛苦的心念源于他/她在“触”“受”之后走向“爱”的反面(“恨”), 导致剧收场! 

若人能在感受生起的时候静下来,不要被情绪操纵,便可以理性地分析分手的原因,再想想是否真的无可补救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即使对方提出分手也不是天塌下来的坏事,或许分手后,自己也会找到更合适的对象,因祸得福。若局中人能在“触”“受” 之后打断“爱”的环节,接受对方分手的决定,相信可以避免不少不幸事件! 

归根究底,“十二因缘”的每一环节都是由愚昧无知(“无明”)引发出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从较明确和易于把握的一环入手先打断“受”“爱” 这一环节,便可以切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生活在世间,无可避免要与外境接“触”而衍生感“受”, 再产生“爱”(或“恨”),因而“生”起我们因贪恋而希望占有、因僧恨而想排斥等烦恼。如果我们可以在接“触”外境时,保持清醒,不执着“受”, 便不会生起“爱”(或恨),从而切断其后衍生的“取”“有”.......将锁链打断!烦恼亦无从生起。 

十二因缘对日常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启示。若要减少烦恼生起,我们便要经常留意自己的心念活动,特别是在感受生起的时候,无论是爱是恨,都不要让那份感觉过分地发展至不受控制,让理智被情绪控制。如能透彻理解“十二因缘”的流程,我们在遇到逆境时, 便能以“平常心”面对和接受事实,继而拿出勇气和决心来解决问题,以智慧坚定自己的信心,克服心中的妄想、猜忌和执着。 

未完待续】 下节《第三章,生命教育篇:轮回 因果自受》感恩潘教授授权宣发。

我认识的佛教】合集
【前言】
第一章:佛教概述
1、幸福人生的三个层次
2、追求圆满人生

第二章:佛教入门
1、释迦牟尼佛
2、佛陀的弘法时序
3、初转法轮
4、因缘所生法
5、三法印
6、我
7、四圣谛
8、十二因缘
9、轮回
10、空
11.小结
潘宗光教授

*潘宗光教授*
潘宗光教授是科学家、教育家,又是一名佛教徒。毕业于香港大学,获伦敦大学博士(Ph.D)及高级科学博士(D.Sc.),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及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投身教育40载,在2009年1月荣休以前,担任香港理工学院及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长达18年。带领学院在1994年取得大学地位,正名为香港理工大学。亦曾为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兼理学院院长。从事化学研究,于1985及1991年两度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屡获殊荣包括大紫荆勋贤(G.B.M.)、金紫荆星章(G.B.S.)、太平绅士(J.P.)、2009年杰出领袖(教育)等。
曾获委任为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2013)及两届香港立法局议员(1985-1991)。
荣休后,他没有放下在生命教育领域上的实践与探索,更加勇猛精进地研究与传播佛教与科学相关论题,并不辞劳苦地弘扬佛教净土思想。在他的身上,既闪耀着科学理性的熠熠光辉,又载满了生命教育者的慈悲与担当。
*潘宗光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
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及高级科学博士
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
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
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大紫荆勋贤(G.B.M.)
金紫荆星章(G.B.S.)
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两届香港立法局议员

备注:香港政府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那天开始,每年7月1日,对香港有特别贡献的人仕颁授奖章。可分五类:最高是大紫荆勋章,跟着是金、银、铜紫荆星章,然後是較多的一些特别的嘉奖。
大紫荆勋章(英语:Grand Bauhinia Medal,简称GBM)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授勋及嘉奖制度下的最高荣誉。自1997年开始颁授,表扬毕生为香港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受勋人士必须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获颁人士可于中文名字及称谓后加上“大紫荆勋贤”或“GBM”。
金紫荆星章(Gold Bauhinia Star)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给对社会有重大贡献或积极参与公共事业或志愿服务而得到极高评价的人士的至高荣誉。自1998年起开始颁授。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文案、图片、动图、视频等,来源或转载公共网络,【西湖晚烟】综合汇编。

原创】仅为文字整理原创,相关素材经过人工收集汇编整理、剪辑、或软件降噪、清晰度处理等,仅做公益分享,严禁商用!

部分转载推送的文章、视频、音频、图片等可能未能事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不便等,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感恩原作者、相关编辑、整理人辛苦付出,祈愿一切功德回向给原作者!同时回向赞助,转发、流通,见闻,随喜者及普皆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原内容谨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由于学识,能力有限,如有不足,错误和不妥之处,还望广大善友多多指教和指正,同时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善友共同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有广告请忽略文中广告为腾讯广告智能推荐,非本公众号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西湖晚烟】公众号、视频号。

西湖晚烟
【西湖晚烟】旨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个人修身,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不涉及宗派,严守中道! 赞无增,谤无减,空中鸟迹着云天,太虚饮光消契阔,幽谷回声话晚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