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教】潘宗光教授《生命教育篇》轮回:因果自受

文摘   2024-12-11 00:02   浙江  
六道轮回

很多佛教的教科书都引用“十二因缘”的流转来理解“三世二重因果”,其中将过去世的二因定义为“无明”和“行;由过去世的二因形成现在世的五果: “识”“名色”“六入”“触”和“受”;继而产生现在世的三因:“爱”“取”“有”;再产生未来世的二果:“生”和“老死”

由此看出,“三世”指的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二重因果”的其中一重因果指的是过去世的二因与现在世的五果,另一重因果则是现在世的三因与未来世的二果。 

以上三世二重因果的解释比较复杂,无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及心理变化过程,因此难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层面。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我用以下较为简单的解释,以突显烦恼生住异灭的过程。 

图①(无明、行、识)是指从一期生命过渡到下一期生命的状态,亦有称为神识或中阴身。

人死以后(“老死”),仍留有很多因生前未遇到适当助缘而结果的业,在“无明”的驱使下神识脱离坏死的肉身,形成了“”继续寻找相应的归宿, 即根据业的善恶比重投生到相应的“六道”之一。

例如善业较重的神识会投生为人,通过“”分辨出有缘的胚胎投入其中,成为新生命的精神部分(“”); 父精母血(受精卵)则成为肉体部分(“”),所以“名色”代表一个有肉体与精神的生命体。

随着婴儿的出生及身体发育成长,六个感觉器官逐渐成熟, “六入”便可接收外在环境的信息以获得感觉经验(“”);通过与外境的接触产生不同的感“受”, 从而衍生“”(或恨、或无所谓)。

一件事物便希望得到,起了执“”的贪念,想占“”它。 或在相反情况下,感到憎恨而产生排斥心,设法抗拒逃避。

贪婪和憎恨令人一生不断在占有和排斥两端疲于奔命,“”起许多烦恼和痛苦,例如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无穷无尽的烦恼,从生起到淡化, 最终消灭(即触、受、爱、取、有、生、老死①)的循环缠绕着人一生一世,直到肉体“老死"。

人死之后, 余下还未受报的业又再次被“无明”所驱动成为新的“行”进入下一期的生命流转,这过程永无止息地重复, 佛教称之为轮回。生命由前世流转到现在世,再由现在世流转至未来世,世与世之间是由一重因果所推动, 故称之为二世一重因果②。

①在这书“老死”有两个意思,一是无穷无尽烦恼的生死(生住异灭)周期;二是生命周期,即肉体的老死。 

② 二世一重因果代表一世的六因:“爱”“取”“有”“生”“老死”“无明”,形成投生下一世的四果:“名色”“六入”“触”“受”。 

轮回的人生缩影

佛教提及的六道其实可以是现实人生的缩影,更可视为很多人的生活写照。 

(一)天道:就如投胎于一个健康、富裕及快乐家庭的人,一生无忧无虑。 

(二)人道:生于一般家庭的普通人。 

(三)阿修罗道:家财丰厚但仍不知足的人,好斗争,心绪不宁。 

(四)畜生道:愚蠢或常常遭劳役的人。 

(五)饿鬼道:经常有强烈欲望和渴求,而又永不知足的人。 

(六)地狱道:饱受生活折磨或战乱蹂躏的人。 

有人虽然出身于极度贫困家庭,年少时生活艰苦, 但勤奋好学又懂得把握机会,生活慢慢得到改善,更得到贵人帮助事事顺利,生活快乐无忧。他的经历有如从地狱道轮回到人道,再投生到天道一样。 

相反,有人出身贫困,但经努力读书,学有所成, 生活也过得不错。可是他内心仍然不感满足,终日自怨自艾,妒忌他人的成就。这个人即使脱离了地狱道之苦,也不能到达天道。

人的一生总是徘徊在喜怒哀乐之间(人道),当生活充满愤怒怨恨(阿修罗道)、 或是活得胡涂愚昧(畜生道)、贪得无厌(饿鬼道) 的时候,内心也同样饱受煎熬,痛苦万分。 

事实上,我们每一刻的心念亦有六道的缩影。

(一)天道:开心快乐。 

(二)人道:喜怒哀乐交替。

(三)阿修罗道:愤怒怨恨。

(四)畜生道:愚昧。 

(五)饿鬼道:贪得无厌。

(六)地狱道:饱受折磨,极度痛苦。 

以生活例子作解说。一位疑心重的女子怀疑丈夫不忠。某天在街上瞥见一个貌似其夫的男子与一位女子同行。她妒火中烧,霎时产生要向他问罪的念头,于是立即跑上前抓着这男子。跟着可能发生以下三种情况: 

一,她的丈夫根本没有与这女子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当她明白以前的种种猜想都是妄念,便放下憎恨, 恢复对丈夫的爱慕,夫妇感情更进一步。这个感受的转变就好像是从地狱道轮回到天道一样。 

二,她真的发现了丈夫不忠,于是大吵大闹,直至心力交瘁,生起瞋恨。这就好像是坠到更深一层的地狱道一样。 

三,这男子根本不是她丈夫。虽然责问丈夫的念头马上消失,可是她却再度坠人迷茫,对丈夫失去信心,继续愚痴地狐疑猜度。这就好像是轮回到畜生道一样。 

六道轮回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更是我们心理状态的一个缩影,存在于每一个心念的变化当中,正如佛家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我们要小心观察情绪的变化生灭,及时调整负面的思想, 免得陷人痛苦的循环,无法自拔。 

未完待续】 下节《第三章,生命教育篇:空,放下分别心 学习接纳包容》感恩潘教授授权宣发。

我认识的佛教】合集
【前言】
第一章:佛教概述
1、幸福人生的三个层次
2、追求圆满人生

第二章:佛教入门
1、释迦牟尼佛
2、佛陀的弘法时序
3、初转法轮
4、因缘所生法
5、三法印
6、我
7、四圣谛
8、十二因缘
9、轮回
10、空
11.小结
潘宗光教授

*潘宗光教授*
潘宗光教授是科学家、教育家,又是一名佛教徒。毕业于香港大学,获伦敦大学博士(Ph.D)及高级科学博士(D.Sc.),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及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投身教育40载,在2009年1月荣休以前,担任香港理工学院及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长达18年。带领学院在1994年取得大学地位,正名为香港理工大学。亦曾为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兼理学院院长。从事化学研究,于1985及1991年两度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屡获殊荣包括大紫荆勋贤(G.B.M.)、金紫荆星章(G.B.S.)、太平绅士(J.P.)、2009年杰出领袖(教育)等。
曾获委任为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2013)及两届香港立法局议员(1985-1991)。
荣休后,他没有放下在生命教育领域上的实践与探索,更加勇猛精进地研究与传播佛教与科学相关论题,并不辞劳苦地弘扬佛教净土思想。在他的身上,既闪耀着科学理性的熠熠光辉,又载满了生命教育者的慈悲与担当。
*潘宗光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
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及高级科学博士
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
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
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大紫荆勋贤(G.B.M.)
金紫荆星章(G.B.S.)
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两届香港立法局议员

备注:香港政府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那天开始,每年7月1日,对香港有特别贡献的人仕颁授奖章。可分五类:最高是大紫荆勋章,跟着是金、银、铜紫荆星章,然後是較多的一些特别的嘉奖。
大紫荆勋章(英语:Grand Bauhinia Medal,简称GBM)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授勋及嘉奖制度下的最高荣誉。自1997年开始颁授,表扬毕生为香港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受勋人士必须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获颁人士可于中文名字及称谓后加上“大紫荆勋贤”或“GBM”。
金紫荆星章(Gold Bauhinia Star)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给对社会有重大贡献或积极参与公共事业或志愿服务而得到极高评价的人士的至高荣誉。自1998年起开始颁授。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文案、图片、动图、视频等,来源或转载公共网络,【西湖晚烟】综合汇编。

原创】仅为文字整理原创,相关素材经过人工收集汇编整理、剪辑、或软件降噪、清晰度处理等,仅做公益分享,严禁商用!

部分转载推送的文章、视频、音频、图片等可能未能事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不便等,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感恩原作者、相关编辑、整理人辛苦付出,祈愿一切功德回向给原作者!同时回向赞助,转发、流通,见闻,随喜者及普皆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原内容谨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由于学识,能力有限,如有不足,错误和不妥之处,还望广大善友多多指教和指正,同时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善友共同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有广告请忽略文中广告为腾讯广告智能推荐,非本公众号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西湖晚烟】公众号、视频号。

西湖晚烟
【西湖晚烟】旨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个人修身,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不涉及宗派,严守中道! 赞无增,谤无减,空中鸟迹着云天,太虚饮光消契阔,幽谷回声话晚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