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角色

文摘   2024-12-09 19:50   河北  

                       ()

  

       和同事聊起她刚上大学的女儿。闺女好忙,当了班长、进了社团、泡图书馆,没什么时间去玩,也似乎总是要零用钱了才会想起她老妈。主动跟她视频吧,不是在忙就是在忙的路上。同事半开玩笑的说,感觉和闺女有点远了,没想到她离开我,去了大学之后这么忙,这么多事情要做。


      我安慰,孩子现在是非常好的状态,她在大学的忙碌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成就感和更多的自信心。更宽广的路在她脚下铺开,她正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绽放。还是那句话,不是孩子离不开咱们,是咱们离不开孩子。

       


      想起龙应台《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二)


       同事还聊到了闺女四年级的时候,抖音刚刚流行,她就有1000多粉丝,发布的内容是什么呢,自己的笔记和作业,分门别类的标好。当时,以浪费时间为由被大人扼杀在了摇篮里。


       闺女大学的专业是媒体信息技术,是骨子里坚持非去不可的专业。现在看来,也许小时候兴趣的种子始终在寻找破土的机会,从未真正熄灭,才有了现在大学里如鱼得水的状态。


       我想起两个高中同学,A同学高中段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包括张爱玲的系列、余秋雨的、三毛的、林清玄的,还有当时流行的读者,每期必看,在我们奋战在题海里的时候,她每天都拿出固定的自习时间读书,成绩始终名列前三,数学几乎满分;B同学高中开始学理科,中途转到我们文科班,她读中英文对照的书虫系列,还写日记、交笔友,高三最紧张的时候也没有停止更新微博(她在高中家属院住,走读)。以上两位同学均高考600分以上,去了非常好的大学,目前在一线城市就业、安家。


      周国平先生说:“教育的目标基本上是两个尺度,用人性的尺度看是优秀,要成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让受教育者精神禀赋得到很好的生长,从而具备终身自我学习和管理的能力,而成功应该是优秀的副产品;用人生的尺度看是幸福,让受教育者具备幸福的能力,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三)


       我们小时候,就受着这个没用,那个没用,没用的东西别去浪费时间的教育。现在有时候不由自主的还会这样担忧和管理孩子,把她正在生长的精神自由狠狠扼杀掉,美其名曰,为你好。


      体验和感受也许本身就是价值所在,时刻提醒自己,在挣扎中往后退,给孩子哪怕一点点的自由。

     


     


燕子时光
燕子时光,和你一起记录生活,感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