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25日晚间,由于夏季特有的长日照特征,靠近白俄罗斯边境的波兰小镇切雷姆哈(Czeremcha)内可见度依然良好。这不仅仅是没有西落的日光照耀之故,更是因为在这个呈东西向分布的居民点内的主干道上,7辆T-34/85和6辆SU-76的残骸正熊熊燃烧着。它们隶属近卫坦克第1军17旅和1001团,在刚刚的突进式冲锋中,苏军战车中了党卫军“维京海盗”(SS第5“维京”装甲师)部队的伏击,并在SS第5装甲团3连的IV号和8连的豹式联合交叉火力下,被迅速整建制歼灭。这也被认为是SS第5装甲团非常成功的一场战斗。
实际上,在切雷姆哈全歼近坦17旅突击部队,并非近几日间SS第5“维京”装甲师惟一的胜利。或许也是命里注定,切雷姆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会在1944年7月成为被卷入整个波兰战场的风暴眼之中;而早在两天前的7月23日,作为救世主一般驰援该方向的SS第5“维京”装甲师,就已经开始扮演“又当爹又当妈”的角色。这支精锐的党卫军装甲部队,一边分兵协助东面友军步兵师布防,一边派出装甲部队反击并试图封闭北面突破口,还有再往西北方向出动营级力量解围被困的友军……在这一系列堪称经典案例的战斗中,“北欧海盗”们不愧为帝国精锐,装甲兵们打得非常出色,展现出高超的战技和优质的素养,先后打败了敌人的步兵、炮兵和坦克手;他们不但圆满完成领受的任务,还歼灭了大批敌军;根据上级单位23军的报告显示,仅7月20-23日间,“维京”师就摧毁或缴获了39门45mm火炮、99门76.2mm火炮和2门野战炮;另外毁伤T-34和SU-76共8辆,152mm自行火炮5辆。最关键的是,该部在一系列战斗里没有完全损失任何1辆坦克或突击炮。笔者个人观点,“维京”师在这一阶段的战斗,是继7月8-9日在科韦利以西对坦克11军大比分猎火鸡战斗以外,最成功的一次行动。考虑到战况的复杂性,其含金量甚至不遑多让。
1944年7月22-23日,参加解围友军第560特种掷弹兵营(Gr.Btl.zbV.560)的黑豹,来自SS第5装甲团5连。
突进中的“维京”师半履带装甲车,来自SS第9“日耳曼尼亚”团III营。
“又当爹又当妈”的“维京”师,一部要帮助友军步兵建立对东的战线,装甲团主力北上与第4装甲师对进攻击封闭突破口,另一部分(一个装甲连和半履带车部队)要去解围被困的第560特种掷弹兵营。
而今天,我们将利用双方档案、信息源和大量我社独家绘制的精美态势图和地图,为大家揭秘1944年7月“维京”师在切雷姆哈地带的经典战斗。本文约11000字,配图40余张,其中本社绘制态势图和作战地图15张。请耐心阅读。
切雷姆哈:风暴之眼
切雷姆哈是一个位于白俄和波兰边境的小镇,它长度约1.5公里,宽仅有400米左右,呈东西分布。它这种体量放在我们东北估计只能叫屯儿,但在欧洲还真不算小。这是个典型的带状分布的东欧居民点,它的主要建筑群沿横贯中央的主干路分布;镇南北各有一条辅路,两侧也有零散房屋。这个居民点体量不大但位置很有讲究,在切雷姆哈东南2.5公里就是同名的大型铁路枢纽——切雷姆哈车站。而正北方向4公里则是铁路和公路交会枢纽城克莱斯切雷(Kleszczele)。有意思的是,或许因承担铁路枢纽角色的原因,切雷姆哈车站反而发展出了大量建筑群落和居民区,这样的发展超过了切雷姆哈镇本身。
和平年代,毗邻交通枢纽带来的是发展和繁荣;但战争年代,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7月下旬的切雷姆哈和克莱斯切雷一带,成为SS第5装甲师和苏联第65集团军狂暴厮杀的地狱。在先前的文章《小心藏好,猛兽来了!——双剑豹营全歼炮兵团!》中,我们曾介绍过德军第2集团军的“哈腾内克”骑兵军和第23军之间被第65集团军打开了缺口,而德军第4装甲师从北向南、SS第5装甲师从南向北发起对进攻击,试图切断突入的苏军步兵105军。这个克莱斯切雷正是两支装甲精锐会合封闭突破口之地,距离其咫尺的切雷姆哈自然也沦为风暴眼核心。
德国第2集团军作战地图,1944年7月23-24日态势。
1944年7月23-24日态势分析:德军两个装甲师南北对进试图封闭“哈腾内克”骑兵军与第23军之间的豁口,而苏军第65集团军大量部队已经冲进德军侧后方。其中步兵105军在德军纵深战斗,而18军负责“撑住”豁口。
不同于大多数装甲师将黑豹营设为装甲团的I营,著名的德军精锐、SS第5“维京”装甲师的黑豹从进入建制的一刻起,就一直隶属于SS第5装甲团II营。而I营则混编“军马”IV号(2连、3连)和突击炮(1连、4连)。“维京海盗”们这一“倒反天罡”的组织结构在德军装甲师里是极为罕见的,1944年夏季东线的战友里也只有第23装甲师做了类似布置。
作为新锐的增援单位,SS第5“维京”装甲师在封闭突破口行动开始的前夜,状态非常不错。根据第23军在7月22日晚的报告,SS第5装甲团共编有70辆黑豹和23辆IV号坦克,及21辆突击炮。其中分别有35辆豹式、7辆IV号和8辆突击炮处于战备状态。
近卫坦克17旅隶属近卫坦克第1“顿河”军,是一支战功卓著勇冠三军的顶级精锐,其作战风格是敢打敢拼、勇猛顽强。在不久前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坦克旅为围歼德军博布鲁伊斯克集团立下头功,并于1944年7月5日被授予二级苏沃洛夫荣誉称号。然而连番苦战让整个坦克军付出惨重损失,坦克军不得不于7月11日后撤休整。近坦17旅因建制相对最完整,在接收了其他两个坦克旅全部剩余车辆后,与自行火炮1001团组建了一支快速集群,并奉命留在第65集团军建制内。由于吸收了友军战车,这个集群实力尚可,甚至部分单位实现了超编。7月25日战斗前,根据第65集团军报告,近坦17旅有31辆战备状态的T-34/85和30辆在修坦克,共计61辆。自行火炮1001团则在编31辆,包括25辆SU-76和6辆SU-85。全团组建了6个连队,包括5个SU-76连和1个SU-85连。
近坦1军的T-34/85,该军留存了部分珍贵影像记录。
7月23日:“海盗”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