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生历尽坎坷,却封藏不住一个有趣的灵魂。
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一共收录了苏轼的12首诗词,串讲了他的一生。
1037年,苏轼生于四川境内的眉山。他的父亲是《三字经》中“二十七,始发奋”的苏洵。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一同进京应试。苏轼的文章获得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当时,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给了第二名。弟弟苏辙也名登五甲,一时名动京城。宋仁宗看过文章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不幸的是,苏轼的母亲突然病故,苏轼苏辙回乡守孝。几年后,苏轼好不容易走出了伤痛,可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又因病去世。他还没有完全从丧妻之痛中走出来,他最尊敬的父亲也离开了人世。苏轼从二十岁到三十二岁,接连失去了三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这让苏轼悲痛万分。甚至十年后,他梦见自己的亡妻,从梦中惊醒,都会泪流满面。他含泪写下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高中必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年之后,苏轼再回到朝廷。他与正在大刀阔斧推行新法的王安石狭路相逢。苏轼当年的师友包括欧阳修都因为反对新法而被迫离京。他也因为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遭到排挤,便自求外调,去了杭州任职。在杭州,他写了很多与西湖美景有关的诗。六月二十七日,他登上望湖楼饮酒,写了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小学必背)。苏轼在湖上饮酒,当天朝晴幕雨,他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小学必背)。1074年,苏轼调往密州。一次偶然的围猎活动,又激发了他年少时立志报国的豪情。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极其豪放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高中必背)。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作除了豪放,也有感伤的一面。苏轼四十岁自出京后辗转各地做官已有多年,又逢中秋,皓月当空,苏轼月下饮酒,想到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心生惆怅,借着酒兴,写下一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高中必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后,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苏轼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以谢皇恩。谁曾想到,文中的只言片语又被新党利用,但不足以定罪。于是,他们派专人从苏轼大量的作品中逐个圈画,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上任不到三个月的苏轼,被押解到京师受审,另有数十人受到牵连。苏轼被关押一百零三日,史称“乌台诗案”。幸亏宋太祖赵匡胤立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逃过一劫,后被贬到黄州,即现在的湖北黄冈。这次打击,苏轼严重受挫。黄州,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仕途上的苏轼被贬了,却成就了文坛巨匠苏东坡。在黄州,苏轼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高中必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黄州公务之余,他带着家人在城东的一个山坡上开荒种地,补贴家用,自称“东坡居士”。生活安顿下来之后,山川、溪流、鸟鸣、鲜花让他在大自然中敞开了心扉。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小学必背)。在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苏轼与好友出游,忽遇风雨。朋友深感狼狈,他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便有了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初中必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去黄州城外赤壁山,看长江滚滚东流,回想当年三国时期周瑜立下的赫赫战功,而时光易逝,自己却壮志未酬,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中必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084年,苏轼调任汝州。他在路途中与友人同游庐山,写下很多首诗。游览完写了一首总结的诗,看似写景,实际上包含着哲理的《题西林壁》(小学必背)。1085年,朝局变换。年幼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被重新任命为丞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也被召回朝廷。在此期间,他为惠崇的画作题诗《惠崇春江晚景》(小学必背)。苏轼的官职不断升迁。他发现朝中的旧势力在废除新法后,不断打压原来新党派人。于是,他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言,抨击当时权力之争的腐败现象,因此,他又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打压。至此,苏轼既得罪了新党,又得罪了旧党,在朝廷里难以容身。于是,第二次自请外调杭州。杭州发生大旱,苏轼筹粮赈灾,救治了许多百姓。他又主持修筑了便于西湖储水和泄洪的长堤,后人称为“苏公堤”。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好友,写诗鼓励他《赠刘景文》(小学必背)。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廷。但因政见不合,再次调任地方。1093年,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再度被打压。六十二岁那年,他被一叶孤舟送往海南岛儋州。当时宋朝,放逐海南岛是只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却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三年时间,他把这个荒蛮之地变成了弦歌不辍的文化交流中心。时隔千年,我们遥望苏轼,犹如仰望一座高山。高山无语,巍峨矗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图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阅读桃花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