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三叹,声长情深,怆然一曲见证楚辞力量

文摘   2024-09-04 21:17   北京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吾以行。”
这是屈原《楚辞·哀郢》中的章句,也是刀郎《虞美人·故乡》歌词开篇的引子。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这是屈原《楚辞·远游》中的章句,也是刀郎《虞美人·故乡》歌词的结尾。
8月30日,刀郎举行线上直播音乐会,在生于兹长于兹的家乡四川内江市资中县,把自己的歌唱给几千万人听。全场39首歌,耳得之者可谓千人千面,经历不同,但每个人都在歌声里找到了曾经的自己,还原了只有自己才能还原的生活现场。

《虞美人·故乡》这首歌,以古楚辞章高远悲怆的韵律开场,配以词、曲、演唱者的独特艺术印记,沉郁的古琴音营造出独特意境。歌词中深刻而浓郁的悲剧韵味,诗意演绎中蕴含的形而上之思,整首歌表达的悲痛悲悔悲怆悲情,让我沉浸音符中潸然泪目。

一首现代歌曲之中,古老晦涩的楚辞于首尾两次出现,且经过歌手的深情演绎,历久弥新,深入人心,让人动容。楚辞的这种力量,着实出人意料。

楚辞属骚体诗,想象奇特,感情奔放,极富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其区别于其他诗体的最大特征,是句尾往往携带助词“兮”,增强语气。据郭沫若等史学家、文字学家考释,“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阿(啊)”或“侯”。

荆楚之地历史上就是一个擅长诗赋的地域。早在春秋时代,楚国提倡诗教,贵族士大夫多擅长四言诗,常以《诗经》中章句作为外交和人际交际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如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屈原、宋玉等楚人创造“骚体”之后,诗教式微,骚体崛起。鲁迅有一段文学史批评说:“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声遂亦被宫掖。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

楚声最大的贡献是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创造了参差不一的五言七言自由体。千万不要轻看了二、三字的增加,意义不可小觑,前人有解读说,由于“每句多两字,故转折而不迫促”,更适宜于“言情出韵”。

在楚辞诞生的年代,诗、歌、舞是一体的,就像如今歌手在舞台上翻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样,不光唱诗,还伴有舞蹈动作。骚体诗由于句式灵活,每句字数不定,可长可短,歌唱时,乐句中间或乐句之末有着较长的拖腔,拖腔用“兮”字表出。楚声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声长情深,具有一唱三叹的情调,最适合情感表达。楚声对诗歌的这种影响,到了汉代尤其深远。汉高祖刘邦《大风歌》三句,用了三个“兮”字,故称“三侯之章”。汉武帝刘彻《秋风辞》四联半,共9句,句句用“兮”,共用了9个“兮”字。真个是一咏三叹,余音袅袅,悲凉慷慨

享国800年的楚国早已湮灭于历史深处,屈原怀沙沉江也成为遥遥往事,而楚人留下的楚辞楚赋不仅没有就此消亡,反而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千淘万漉,沉淀涅槃,成为中华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天搬上璀璨舞台的楚辞,不仅为天王级歌手吟唱,而且赢得数亿次由鼠标和指尖发出的欢呼,这种神奇的自新力量,真是让人惊叹。

— END —



山谷梅影
文艺鉴赏 文化解析 探故察今 顾误辨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