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诗:同在月光之下,心境不同,况味殊异

文摘   2024-09-16 12:01   北京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一年一中秋,9月17日又届甲辰年的中秋节。

中秋节源于上古,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风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自古沿袭下来,赋予了很多好听的名字,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

中秋节以月之圆满兆人之团圆,寄托人们怀念家乡、怀念亲人之情,以及祈盼丰产、幸福的美好愿望,是丰富多彩、深入人心的文化遗产。

明月寄相思。万古以来,这一天明月高悬,像是浩宇倾泻人间的绵绵鸿书,撩拨着诗人心底那根轻柔浪漫的歌弦,明朗的心境,明快的笔调,让古老的中秋节成为一年中最具温情、最有诗意的节日。

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

——宋·黄庭坚《减字木兰花·中秋无雨》

这开心开怀的笑靥,就为那一年的中秋夜光风霁月,赏月者观赏到朗朗明月了。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明·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有这样一个中秋节就好,不在乎阴晴圆缺,何况今年幸运碰上了一个月亮皎洁的中秋节呢。

愿得月圆花不谢,和花和月度流年。——晚清·费墨娟《花月》

这满月、这好花,要长久才好啊,我好想和这花这月在以后的日子里永远相伴。

中秋夜花好月圆,自然是叫人心花怒放的事情。然而,正如花有开落、月有圆缺,中秋虽是一年一度,好景却短暂易逝,不能常在。“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总有一些人面对同样的皓月,同样的节庆,却平生出好景倏忽易逝、生命遽促短暂的伤怀之情,心境、情景、际遇不同,况味殊异。那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磕绊与碰撞,是自然物象与人文哲思的涵洽与濡养,人月浑然交融,营造出别样心境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云彩、星光、月亮,这些好风景都无声无息悄然逝去了,明年到哪里去观赏如此美景呢。


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

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

——明·沈周《十四月夜图卷》题诗

老年人还能奢望看到几回中秋的明月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古人与今人换了一代又一代,流光一去不复返,惟有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仿佛人世间的生死荣枯,与之风马牛不相及。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赵嘏《江楼感旧》

一个人独自在江楼上追远怀人,但见水光月色,风景依旧,而那个曾经跟自己一道赏月的人,现在何处?让人无限感伤惆怅。


有庙堂,就有江湖。天下离人万万千,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这世界总有人独在异乡为异客,徘徊月下,空自伤怀。游子之思,牵动乡思乡情乡愁,一声吟哦,一声低徊叹息,让人生发无限感伤。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之后,中秋节都过七回了。一别就七年,人经几回别!这段别离也太长了。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山一盏灯。
——清·李绿园《歧路灯》
客居久矣!身心漂泊在异乡,孤苦、凄清、寂寥,无处诉说的乡愁涌上心尖,无论头顶的月亮有多圆多亮,也不及家乡的那盏孤灯让人感到温暖,令人心往神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中国人的语境里,谁都能领悟这联诗句提示了什么。当一个人独自对月流泪的时候,谁都能猜想他心里在想什么。一种萦绕于游子心头的乡愁情结,每逢佳节愈加浓烈,愈加难解,千古“游子吟”不绝如缕,正是这种愁绪欲说还休的无奈叹息。

心学宗师、主张“破心中贼”的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面对同样圆缺无常的一轮明月,却有着开阔大度的心态和激越昂扬的风调。

王阳明一生写过很多关于月亮的诗,他在诗作《中秋》中有诗句: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不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在他看来,天气阴晴无定,人的一生能见到几次光明盈满的中秋月呢。而岁岁年年,我们却注定会遇见几回没有明月的中秋。人生也一样,美满团圆总是侥幸,聚散无常才是寻常。人生既然飘忽无定,那就淡然去接纳每一次别别离吧。只要修得一颗光明心,就如同万古不灭的月亮一样,任他阴晴圆缺,都能淡定看待和应对。内心光明,世界一片灿然。内心有光,生命一派生机。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黄庭坚有诗云:“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这是这是古往今来天下宦游人自我抚慰最直白的旷达之辞。在网络互联遍布的今天,中秋节思亲念友的牵挂,已不必鸿雁传书,音频、视频、图文,已将千里万里之间无缝连接,关山无障,花好月圆,所有的相聚都不必登高涉远。江山有待,一段岁月静好的光景,正合花好月圆人寿。

本文配图选自中国剪纸,一并致谢!

— END —



山谷梅影
文艺鉴赏 文化解析 探故察今 顾误辨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