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2、“侧中庭”牵强
3、“哑铃”端头难解
4、“剪刀式”扶梯莫名
5、导视无分级
6、挑空尺度“非常规”
作为一名动漫迷,终于前去打卡了心心念念的高达,也顺带详细考察了这座有着纯正日系血统的金桥LaLaport。
本文上篇从商管视角阐述对于项目设计的思考;下篇梳理项目首个招调周期的业态品牌调整。
威风凛凛的高达依然吸引了很多打卡拍照
# 1
项目简介
上海LaLaport位于浦东金桥,根据项目招商手册介绍,项目5km人口85万人,商业建面12.9万㎡,占地面积4.28万㎡。
# 2
“侧中庭”牵强
侧中庭的经典设计案例是北京颐堤港,但北京颐堤港首先是一个大进深的环形动线平面,其次,项目是一主两副的中庭组合。
北京颐堤港主中庭
# 3
“哑铃”端头难解
金桥LaLaport 两边扶梯口到端头的进深长达5-6个柱跨,扶梯因为采用上下对齐分布,实际并未起到调节进深的作用。
而项目楼层又高达六层,这意味着项目团队需要消化12个3000㎡的端头铺。
金桥LaLaport F4 平面图
实际招商很难落地如此之多的主力店,为了分铺拆分出多个门头,原铺位线需内退,内退就会造成铺位线和扶梯口的距离很远。
KURA寿司的门头是一个侧边门头,展示面一般,其他楼层同等位置也存在这个问题。
金桥LaLaport F2 KURA寿司
金桥LaLaport F5北端
这几个端头铺很明显处理得非常吃力,当然,运气确实也差了点:超市(G-super)和健身房(威尔士)的雷都踩到。
主力店前留白公区做多经点位并非完全不可取,但一般仅适用于超市、儿童游乐等停留时间长、目的性较强的主力店。
苏州吴江万象汇Meland同样位于端头,品牌门口的中庭封板,处理为岛铺。
苏州吴江万象汇F3平面
上海三林新达汇F3卡通尼乐园
金桥LaLaport F3 北端头
在购物中心落位中,垂直铺位线不对齐较常见,上文例举的上海新达汇、吴江万象汇均存在这个问题。处理的方式也很成熟:扶梯没有必要追求上下一定要对齐;如果一定要上下对齐,扶梯出口直接设置在主力店内也是一种做法。
按照现场情况复盘,项目的两侧扶梯应该往前推至少两个柱跨,既能拉长动线,提升单层平面可逛性,也能缩小端头铺进深/面积,还可以提升侧边铺展面。
自营超市、百货和儿童游乐;
楼层低,很多项目仅有3层,自营主力店再外招电影院和一些平价主力零售(如NITORI、优衣库)即可消化;
单层动线远长于金桥LaLaport,存在“哑铃”动线的必要性。
# 4
“剪刀式”扶梯莫名
购物中心扶梯排布以并列式为主,核心原因在于人流上行动线需绕扶梯一圈,增加门店的经过客流。这也是并列式扶梯边经常可以支撑多经点位的原因。
金桥LaLaport 三部扶梯
剪刀式扶梯的问题不仅仅是遮挡,还在于人流引导:客流不必绕扶梯挑空区一圈,可以快速上下,影响中间楼层人气。
F4南端的NITORI,位于扶梯上行口背面,门头前又因为退线原因留白了大片公区,铺位线和电梯口距离远,人气相较冷清。
# 5
导视无分级
上海三林新达汇导视展示各楼层核心业态
金桥LaLaport的导视结构中似乎没有做信息分级,无论是通道上的楼层导视还是电梯厅导视,内容均是直接颗粒度到品牌名,没有关于各楼层核心业态/主力店的集中指引。
金桥LaLaport导视(部分)
除快速上下的剪刀式扶梯外,缺乏楼层业态指引,也是影响中间楼层客流的原因之一。
# 6
“非常规”尺度
金桥LaLaport人行尺度
下图为项目南端较大的通道挑空中庭,和柱网尺度对比,宽度仅4m左右,内地标准尺度一般在8m。
项目北侧的通道挑空中庭,目测宽度仅2m左右,仰望有种“一线天”的即视感,实际已经失去了“挑空”的意义,还不如直接封板。
对于习惯了内地常规Mall的消费者,这样的尺度会导致空间体验“紧凑逼仄”。
常规商场挑空尺度
很多年前参加一个方案讨论会,一位设计总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扒开那些标杆项目华丽的外衣,其实大家成功的骨架是一样的。
商业设计的底层逻辑和经典理论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沉淀成熟,“照本宣科”就能得60分。只是看似简单的“按图索骥”遵循总是会被各种“弯道超车”、“出奇制胜”、“专家意见”打破。
就像你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