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日本购物中心行业迎来新一轮的变革与创新。
过去一年,日本共有36家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及商业项目开业。从大阪的“全球最大城市公园综合体”到东京涩谷的“二次元元宇宙圣地”,本文盘点的18个典型项目,正在从10个维度颠覆传统购物中心和商业空间的定义。它们不再只是商品的容器,而是成为城市活力引擎、文化传播媒介和社群的物理接口。
自然共生主义——将生态转化为社交货币
文化超链接——传统IP的逆龄生长
垂直社群经济——小众文化的商业裂变
功能混沌态——空间的液态化生存
负碳商业体——从环保口号到闭环生态
智能情感引擎——AI重构人货场关系
治愈资本主义——健康业态的霸权崛起
策展型商业——内容迭代决定生命力
智能城市综合体——科技与文化的无界融合
反规模效应——小体量项目的精准爆破
趋势一:
自然共生主义——将生态转化为社交货币
在城市化与生态危机交织的当下,日本商业正将自然从“背景板”变为“主角”。通过超大规模公园融合(如GRAND GREEN OSAKA)、垂直花园与碳积分系统,商业体化身“城市绿肺”,重构人、自然与消费的关系。其本质是以生态为社交货币,将绿色空间转化为可持续的流量入口,让消费者为“呼吸权”买单的同时,推动城市向低碳未来进化。
CASE 1
GRAND GREEN OSAKA(大阪)
创新点
自然场景功能化:公园不仅是景观,更是商业活动的载体。例如,喷泉广场承接企业发布会,草坪举办万人音乐节,树木年轮被制成公共艺术装置。
公私协作开发模式:由UR都市再生机构联合三菱地所等9家企业,平衡公共利益与商业效益。梅北公园的绿地维护费用由入驻企业分摊,形成可持续运营机制。
生态数据可视化:园区内设碳足迹监测屏,实时显示游客行为对减排的贡献(如步行替代驾车减少的碳排放量)。
借鉴点
商业空间需将自然转化为“社交货币”,通过功能设计与数据反馈,让生态价值可感知、可参与,而非仅停留在绿化率指标。
CASE 2
涩谷AXSH(东京)
创新点
环保与商业强绑定:碳积分系统直接链接消费行为——例如,购买无包装商品可获双倍积分,积分可兑换展览门票或餐饮折扣。
模块化绿色设计:垂直花园采用可拆卸植物模块,定期更换植被主题(如春季樱花、秋季枫叶),降低维护成本。
艺术赋能可持续:联合艺术家用回收材料创作装置(如塑料瓶制成的“海洋污染警示墙”),展览收益反哺环保基金。
借鉴点
环保需设计“即时反馈-奖励”闭环,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消费者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
趋势二:
文化超链接——传统IP的逆龄生长
面对传统文化的断层危机,日本商业选择用技术解构历史,以场景再造IP价值。从江户VR剧场到数字和服试衣间,文化不再是静态展品,而是可穿戴、可交互、可定制的体验模块。这一趋势的本质是“文化降维”——通过低门槛、高共情的参与形式,让年轻世代在玩乐中重拾文化认同,同时为历史IP找到商业化变现的新通路。
CASE 3
丰洲千客万来(东京)
创新点
沉浸式历史体验:游客穿戴传感器进入“江户VR剧场”,可“参与”虚拟祭典游行,AI根据互动生成个性化纪念视频。
传统工艺数字化:和纸、漆器等作坊设AR导览,扫描工艺品显示制作工艺与匠人故事,支持线上定制下单。
夜间经济活化:利用全息投影重现江户灯笼夜市,联动居酒屋推出限定菜品(如“忍者套餐”“浮世绘特饮”)。
借鉴点
传统文化需通过“低门槛+高互动”形式活化,技术应用应服务于体验,而非炫技。
CASE 4
KITTE(大阪)
创新点
历史建筑功能重生:1楼邮政文物展区设“时光邮局”,消费者可撰写未来信件,由AI生成老化效果并封存至指定年份。
地域文化快闪化:每月轮换“一县一主题”(如北海道冰雪节、冲绳琉球风),搭配限定商品与演出。
定制化手信服务:“和风工坊”提供伴手礼刻字、纹样AI设计,30分钟交付个性化商品。
借鉴点
旧址改造需保留符号记忆,但功能需彻底创新——用“快闪+定制”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本土与游客双重客群。
趋势三:
垂直社群经济——小众文化的商业裂变
当大众消费陷入红海,日本商业转向服务“颗粒化”的垂直社群。无论是创作者俱乐部、二次元圣地,还是艺术藏家圈层,商业空间正成为小众文化的“线下服务器”。其核心逻辑是放弃流量思维,用工具化服务(版权咨询、资源对接)和圈层特权(限量权益、身份认同),在细分市场建立不可替代的“关系护城河”。
CASE 5
东急HARAKADO(东京原宿)
原宿地标商业体,镜面外立面如“钻石万花筒”,聚焦创作者社群,设会员制俱乐部、老字号澡堂与杂志图书馆。
创新点
垂直社群服务链:会员制俱乐部提供从版权咨询到融资对接的全周期服务,例如独立导演可申请“创作基金”,用未来作品分成还款。
文化空间混搭:顶层“Omohara之森”白天为冥想空间,夜间变身露天影院,放映小众独立电影。
老字号年轻化:百年澡堂“小杉汤”引入声光疗愈系统,提供“温泉+ASMR音疗”套餐,吸引Z世代打卡。
借鉴点
服务垂直社群需提供“工具+资源”,而不仅是空间;传统业态可通过场景创新实现“逆龄化”。
CASE 6
Shibuya TSUTAYA(东京涩谷)
二次元圣地改造项目,设宝可梦卡牌游戏室、VTuber直播区与全球最大动漫周边店,开业首日限量手办引发通宵排队。
创新点
虚拟偶像实体化:VTuber直播区设全息投影设备,粉丝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与虚拟偶像“共舞”,影像同步至社交平台。
卡牌经济升级:稀有卡牌对战积分可兑换线下权益(如限定活动入场券),形成“游戏-消费-社交”闭环。
元宇宙试衣间:用户上传照片生成动漫形象,虚拟试穿后一键下单实体周边,线上线下消费无缝衔接。
借鉴点
二次元经济需打通“虚拟-实体”权益兑换,用技术增强粉丝归属感,避免沦为普通零售。
趋势四:
功能混沌态——空间的液态化生存
传统业态边界正在消融,空间进入“液态化生存”时代。酒店客房变身为K-POP练习室,办公区夜间化身酒吧,奥运设施变为新社区空间,同一场地按需切换身份。这种“功能混沌”的本质是空间效率革命——通过分时租赁、动态定价和模块化设计,让商业空间像水一样适应需求流动,在有限物理载体中创造无限场景可能。
CASE 7
WHATAWON(大阪)
日本首个“住宿娱乐综合体”,集酒店、零售、文化于一体,中庭设巨型动态灯光装置“光之树”,顶层“天空泳池”举办夜间派对,瞄准年轻社交客群。
创新点
分时功能切换:酒店客房白天作为K-POP练习室出租,用户可预约“偶像体验套餐”(含舞蹈教学+拍摄服务),夜晚恢复住宿功能,价格按需浮动。
动态空间设计:中庭“光之树”灯光颜色与音乐节奏、社交媒体热搜词实时联动,例如“世界杯”期间投射球队国旗色,吸引球迷聚集。
跨界内容运营:与韩国SM娱乐合作开设练习生体验中心,消费者可录制虚拟偶像MV并上传至平台,点击量达标者获线下演出机会。
借鉴点
空间功能需支持“时间切片化”运营,通过动态定价与跨界内容激活闲置时段,拒绝单一业态的刚性模式。
CASE 8
Lala Terrace HARUMI FLAG(东京)
位于东京晴海的原奥运选手村旧址改造项目,2024年3月开业,定位为“新生活街道”,集合约40家店铺,涵盖食品、家居、娱乐等业态,旨在服务周边居民与游客,成为社区生活核心。项目保留奥运遗产元素,如入口展示圣火火炬与运动员制服,强化历史记忆与未来生活的衔接。
创新点
奥运遗产活化:保留奥运选手村部分建筑结构,打造“奥运记忆长廊”,游客可扫描二维码观看运动员采访视频,并体验奥运同款健康餐饮(如运动员定制营养餐)。
社区服务集成:引入24小时便利店、共享办公空间、社区诊所与宠物沙龙,满足居民全天候需求。屋顶设“天空菜园”,居民可认领种植位,产出直供楼下餐厅。
数据化运营:通过社区App收集居民消费偏好,动态调整店铺组合——例如监测到婴儿用品需求上升后,临时引入母婴快闪店,并联动诊所举办育儿讲座。
借鉴点
存量改造项目需保留历史符号,但功能需彻底转向社区服务;通过数据驱动与弹性业态,将商业体变为“居民需求的实时响应器”,而非固定零售容器。
趋势五:
负碳商业体——从环保口号到闭环生态
CASE 9
SMASELL Sustainable Commune(大阪)
可持续发展主题商业体,建筑采用100%再生材料,设“循环市集”与AI垃圾分类系统,开业首月吸引超5万环保主义者。
创新点
碳积分游戏化:消费者通过垃圾分类、自带杯购物等行为赚取积分,积分可兑换商品或捐赠给环保项目,实时显示个人减排贡献值。
旧物再造工坊:设“改造实验室”,用户可带旧衣物参与DIY工作坊,品牌设计师指导将其升级为潮流单品,成品可自用或寄售。
零废弃餐饮:餐厅使用可降解餐具,剩余食材制成堆肥供给屋顶农场,消费者可认领菜园并远程监控生长状态。
借鉴点
环保需设计“参与-反馈-奖励”完整链路,让消费者从“被动遵守者”变为“主动共建者”。
CASE 10
MITSUI OUTLET PARK 玛林匹亚神户
项目以“海洋与商业共生”为核心理念,通过绿色技术、循环经济与社区参与,打造日本关西地区绿色购物中心标杆。
创新点
零碳能源系统:屋顶铺设大规模光伏板,利用地下恒温特性调节室内温度
海洋生态联动设计:模拟潮汐系统,联动商场灯光与音乐营造海洋氛围;将神户海岸线回收的塑料垃圾制成商场标识牌与艺术装置。
循环经济工坊:与渔民合作回收废弃渔网,工坊提供DIY课程,每月邀请品牌技师驻场,免费修补衣物与箱包,延长商品生命周期。
借鉴点
将地域生态(海洋)转化为设计语言与运营内核,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资源闭环,而非单纯依赖绿化装饰。
趋势六:
智能情感引擎——AI重构人货场关系
AI技术正从效率工具进化为“情感护理师”。通过情绪识别导航、元宇宙试衣间和集体情绪可视化,商业体开始解读并回应人的瞬时需求。这一趋势的本质是技术伦理进化——不再追求“更智能”,而是追求“更懂人”,用有温度的数据重构人货场关系,让冷科技成为暖体验的载体。
CASE 11
涩谷SAKURA STAGE(东京)
樱花主题数字艺术综合体,外立面粉色波点玻璃幕墙动态变化,内部设智能樱花天桥与全息光影秀,Z世代打卡圣地。
创新点
集体情绪可视化:天桥LED颜色随实时人流情绪数据变化(蓝色代表平静、红色代表兴奋),数据来源为匿名化社交媒体热词分析。
跨次元社交:用户扫描樱花图案可生成虚拟形象,与其他游客的虚拟角色互动,合影自动上传至专属元宇宙空间。
动态内容迭代:每周更新AR滤镜与投影主题(如樱花祭、初音未来演唱会),保持内容新鲜感。
借鉴点
公共空间需通过技术增强集体共鸣,但需以艺术化形式呈现数据,避免冷冰冰的监控感。
CASE 12
Osaka Metro难波大楼(大阪)
大阪地铁难波站直连的TOD综合体,引入AI导航系统与无人便利店,通过情绪识别技术推荐店铺,开业首月客流超百万。
创新点
情绪化导航:摄像头分析用户微表情(如疲惫、焦虑),自动推荐店铺(如引导至咖啡馆或按摩椅区),并推送优惠券。
无人服务升级:便利店采用AI视觉结算,消费者拿取商品后自动扣款,减少排队时间;缺货商品可通过AR预览并预约配送。
数据伦理设计: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启用情绪识别,匿名化处理数据,屏幕仅显示“建议”而非个人情绪标签。
借鉴点
趋势七:
治愈资本主义——健康业态的霸权崛起
在后疫情时代,商业正从“满足需求”转向“修复身心”。温泉疗愈中心的数据化疗愈套餐、屋顶绿洲的独处权贩卖,本质是将健康业态从配套升级为核心。这不仅是商业策略,更是社会刚需——都市人愿为“不被算法支配的时间”支付溢价,商业体由此成为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
CASE 13
GRAND GREEN OSAKA温泉疗愈中心(大阪)
关西最大城市水疗中心,融合日式温泉、岩盘浴与健康监测系统,提供数据驱动的个性化疗愈方案。
创新点
智能疗愈套餐:通过手环监测用户心率、压力值,自动匹配浴池温度、香氛与音乐,生成健康报告并推荐后续服务。
社群疗愈活动:举办“森林沉默日”(禁语冥想)、“温泉读书会”,用户可付费加入会员制健康社群。
药食同源餐饮:餐厅提供定制药膳套餐,食材来自屋顶农场,扫码可追溯种植过程与营养数据。
借鉴点
健康业态需从“标准化服务”转向“个性化解决方案”,用数据增强专业性与信任感。
CASE 14
东急HARAKADO屋顶绿洲(东京)
原宿商业体顶楼“Omohara之森”,设瑜伽平台、冥想胶囊与露天影院,都市人可付费购买“逃离城市套餐”。
创新点
时间贩卖模式:按小时收费的冥想胶囊(含降噪耳机+自然白噪音),用户可预约“无人打扰时段”独处。
自然疗法设计:绿植释放的负离子浓度实时显示,雨后自动开启“森林浴模式”,喷洒植物精油增强疗愈效果。
社群化留存:用户可加入“绿洲俱乐部”,分享疗愈日记并兑换免费体验券,形成高黏性社群。
借鉴点
都市疗愈需贩卖“时间与注意力”,通过稀缺性体验(如独处权)替代传统商品消费。
趋势八:
策展型商业——内容迭代决定生命力
内容迭代能力决定商业生死。通过众包策展、限量艺术零售和动态光影叙事,日本商业体化身“体验编辑”,持续制造新鲜议题。其本质是内容力取代区位力——当空间成为流动的媒体,持续输出高浓度文化内容的能力,比黄金地段更稀缺。
CASE 15
涩谷AXSH(东京)
艺术主题商业体,每月更换展览主题(如机械姬、浮世绘数字展),限量衍生品与会员制艺术酒吧吸引藏家与潮人。
创新点
众包策展机制:用户可提交策展方案并投票,获选者主导下一季主题,收益按比例分成。 艺术零售化:限量版画、雕塑碎片化销售(如一幅画分100份出售),降低收藏门槛。 跨界内容联动:展览主题延伸至餐饮(如“机械姬”主题鸡尾酒)、零售(联名服装),强化沉浸感。
借鉴点
策展需开放用户参与,用“共创+分成”机制激发内容创造力,延长项目生命周期。
CASE 16
IMMERSIVE FORT TOKYO(东京)
创新点
IP场景动态策展:10大主题场景(如江户花魁奇谭、第五人格追逐战)按季度轮换,结合大数据分析热门IP,持续更新内容保持新鲜感。
用户行为驱动叙事:游客的选择实时改变剧情走向,例如在“夏洛克探案”中,推理差异触发不同结局,每人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报告。
旧空间场景重生:利用商场原有欧洲街景,通过灯光、投影与机械装置低成本改造,打造维多利亚伦敦、江户花街等多元时空。
借鉴点
商业体可借鉴“轻改造+重内容”模式,利用现有空间嵌入沉浸式IP场景;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反哺内容迭代,形成“体验-反馈-升级”闭环。
趋势九:
智能城市综合体——科技与文化的无界融合
在城市化与数字化转型的交汇点,日本商业正探索“科技为骨、文化为魂”的未来城市模型。这类综合体通过数据驱动、功能混搭与场景再造,将冰冷的科技逻辑与温热的人文需求无缝缝合,既提升效率又保留城市温度,成为全球化与在地化平衡的试验场。
CASE 17
羽田HICity(东京)
日本首个智能机场城市,毗邻羽田机场,总建筑面积13万㎡,融合研发中心、国际医疗、文化体验与商业,打造“过境流量-在地文化-全球资源”的交互枢纽,开业首年吸引300万访客,其中45%为专程前来的本地居民。
创新点
流量价值重构:利用机场大数据动态调配业态——早班机时段便利店自动补货三明治与咖啡,深夜国际航班抵达时延长足浴设施营业时间,将过境旅客转化为“临时市民”。
文化科技共生:“羽田童话横丁”美食区通过AR菜单还原日本乡土料理历史,扫描菜品触发全息投影故事(如北海道鲑鱼捕捞传统),餐具芯片记录饮食偏好并生成健康报告。
产研消费闭环:索尼AI实验室向公众开放部分研发成果体验(如机器人导览),游客反馈直接用于技术优化,形成“实验-体验-迭代”链条。
借鉴点
枢纽型项目需突破“候机厅”定位,用科技活化文化、以数据优化服务,将流动性转化为深度消费;同时需保护在地文化数据主权,避免技术霸权侵蚀。
CASE 18
东京世界之门赤坂
(Tokyo World Gate Akasaka)
2024年8月开业的43层超级综合体,位于东京赤坂,毗邻历史地标赤坂神社。项目融合酒店、办公、医疗、商业与文化设施,以“江户文化国际中心”为定位,通过VR/AR技术活化传统文化,开业首月吸引超30万科技与文化爱好者。
创新点
传统文化数字化重生:1-3楼“江户文化中心”设VR剧场,游客穿戴设备可“漫步”江户时代街道,参与虚拟祭典,AI实时生成个性化纪念影像;浮世绘展览区通过AR扫描,画中人物动态演绎历史故事。
多功能垂直集成:低层为传统和风零售(漆器、金箔工艺品),中层设大阪大学AI创新实验室,顶层“天空花园”举办国际文化论坛,形成“历史-科技-全球”的垂直叙事。
智能服务无感化:楼宇管理系统自动调节照明与温湿度,模拟江户四季变化(如春季樱花香氛+柔光),数据屏实时显示能耗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借鉴点
趋势十:
反规模效应——小体量项目的精准爆破
在连锁化与标准化垄断的今天,日本小体量项目以“极致在地化”逆袭。聚焦越前蟹、乌冬面等地域符号,用匠人体验和稀缺性对抗规模化平庸。这一趋势揭示了商业的本质回归——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复制速度,而在于对“地方性知识”的深度挖掘与当代转译。
CASE 19
Curu-F福井车站(福井县)
北陆新干线门户商业,仅43家店铺,聚焦越前蟹、漆器等本土特产,游客需预约“匠人工坊”体验课程。
创新点
极致在地化:拒绝连锁品牌,引入越前陶艺社、若狭涂箸工坊,商品需通过“本地认证”方可入驻。
体验稀缺性:匠人工坊课程每日限10人,用户可参与制作并刻名,成品直邮到家,强化“一生一次”记忆点。
社区化运营:本地居民担任导览员,分享冷门历史故事,游客打赏费用归居民所有。
借鉴点
小体量项目需聚焦“不可复制的在地资源”,用稀缺体验替代规模化竞争。
CASE 20
MORIOKA MONAKA(岩手县)
空心化城市的小规模再生典范,以“医食住学”复合设施为核心,通过社区共生设计激活历史街区。
创新点
刚需业态集约化:1楼生鲜市集+餐饮,2楼休闲空间,3楼医疗/教育,4楼办公,形成“15分钟便利生活圈”,吸引全年龄层。
社区共生设计: 露台、多入口设计与商店街无缝衔接,拓宽人行道提升步行友好度;与周边商户联合举办市集、三沙舞表演,共享客流与品牌效应。
低成本滚动开发:分阶段推进(先拆后建+灵活招商),活用44亿日元政府补贴降低风险,空置楼层预留未来扩展空间。
借鉴点
区域再生需“刚需锚点+柔性连接”,将新设施转化为社区公共客厅,避免“商业孤岛”。
结语
日本2024年商业空间创新的十大趋势,共同指向一个未来:
商业空间将超越物理功能,成为编织社会关系的“意义发生器”。
在这里,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而是情感共鸣、文化归属与自我实现。这种转变或许预示着一个新商业纪元的开始——谁能率先构建“意义生态”,谁就能掌握定义未来的话语权。
本质上讲,这是一场“关系革命”——从“人与货”的交易,转向“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我”的连接。无论是公园综合体里的偶遇、二次元基地的共情,还是疗愈空间中的自我对话,这些项目都在试图回答:在数字化与原子化时代,实体商业如何重建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中国的启示至少可以有三个方面:
放弃流量思维,拥抱关系密度:垂直社群的深度运营比泛流量更有价值。
技术为情感服务,而非替代情感:AI、元宇宙需增强人与人的共鸣,而非制造隔阂。
商业向善不是口号,而是生存能力:环保、健康、公平将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底线需求。
未来的商业,或许不再是“购物目的地”,而是城市的精神栖息地,人们融入这座城市的连接器——在这里,人们不仅消费商品,更消费意义、归属与希望。
备注:图源网络,如侵删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