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妙手一篇写秋分养生的文章中写到:“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孩子,如果这个时节,孩子早晨刚起床时就觉得冷,手脚凉,就说明孩子的阳气很是不足“,忽然想起4年前,我家孩子那时刚上一年级,也就是九月底的时候吧,天气刚刚有点变凉,早上起来就冻得直哆嗦,手脚也是凉的,我要翻出小羽绒服来给她穿上,才能缓解一些,但她说,还是冷,只是比之前好了一点点,可以看出,是冷在了骨子里。
那时我对”阳虚”还没啥概念,只是觉得奇怪。其实这个现象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只是一直没当回事。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住在奶奶家,也是每到9月底10月初这会儿,早上都喊冷,孩子奶奶说,这孩子没火力,吃完早饭就好了,所以为了解决她早上怕冷的问题,我们每天都会赶紧送进幼儿园,以为这样就完事大吉了。
上一年级后,都是在家吃早饭,这下我才发现,即便是吃完了早饭,孩子依旧说冷,上学的路上得穿上小羽绒服才行,还一路哆嗦着走,可这时很多孩子早上还只穿半截袖,有的甚至还穿短裤呢呢,活蹦乱跳的,显然一点也不冷,这可真是冰火两重天。
而现在,孩子已经上了四年级,同样是9月底,早晨的气温不到20度,我穿两件才觉得不冷,可孩子里面一件夏天的短袖,外面只穿了件薄薄的长袖开衫,还是在我的勒令下才不情愿地穿上的。上学路上,我问她冷不冷,她倒说热死了,准备到了教室就脱外套,也不理我“白露不露身”的谆谆教诲。
虽然现在这小妮子的很多做法我并不赞同,比如放学时都只穿个短袖就回来了;晚上睡觉时的睡衣还是夏天那一套,拒绝穿能盖住身体的长袖衣裤,再轻薄也不行;还不盖被子,哪怕只是毛巾被,总是盖上没多久就被蹬开了;要不是我拦着,这晚上十几度的气温非打开窗户睡觉,说是热得睡不着,于是我只好扇着扇子哄她入睡……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切都说明,她的阳气终于被我补上来了。
时间再拉回到她上一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虽然学过一段时间的中医了,但仍旧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上不太敏感,也就是说,一些事情不是没看到,却习以为常,不认为是个问题,也不会想为什么会这样,更不会想要积极应对。那时在我眼里,只有感冒发烧咳嗽……这些才是真正的问题,像怕冷这样一般的“小事”,混混过去就行了。
后来有一次,牛妈在群里讲阳虚,说到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怕冷,我正好看到了,就在群里把孩子的情况说了一下,牛妈很明确地说了句“脾肾阳虚”,我一下有点懵了,一直认为孩子只是脾胃虚弱,怎么肾也虚啊。按理来讲,一般人就会问该怎么调理呢,我当时的脑回路那叫一个清奇啊,知道脾肾阳虚以后,就“哦”了一声,也没继续再问,就忙忙叨叨地干别的去了。
但中医还是在一点点地坚持学着,看看公众号的文章,听听老师们在群里讲的小课。转过年,也就是孩子一年级下半学期,三四月份中的有一天,我坐在公交车上,也不知怎么突然灵光一闪:艾灸是最能补阳的,后背上的命门穴据说是“肾间动气之处”,如果用艾灸来灸命门穴,是不是能补肾阳呢?这些零零散散地学来的知识,突然串联起来了。于是我就去群里问牛妈,牛妈说你可以试一下。
说干就干,从四月到六月,溜溜两个月,我一天给孩子灸肚脐,补脾阳,一天灸命门,补肾阳。然后就到了夏天,夏天都很热,看不出什么来,到了秋天,孩子上二年级开学后,直到10月末,也没有再出现那么怕冷的情况。
那年冬天还有一件事记忆犹新,有一天特别冷,我带着她坐公交去上美术课,我是阳虚体质,手脚冰凉,冻得一直在跺脚,她伸出暖暖的小手握着我冰凉的手,说给你取取暖吧,不一会儿,她的手也凉了,然后缩回去,暖和点以后,又伸出来握着我的手。我顿时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田,不光是她小手传递来的温度,和感到了她对我的关心。更让我觉得欣慰的是,她的阳气补上来了,成为了一个自带光热的小太阳。
此时我对阳气也有了更深一层的感知,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就像我自己,穿得再多都觉得冷,因为体内的热量就那么点,只能紧着最关键的器官给,其它的地方阳气不够了,自然会觉得冷,四肢是身体的末端,手脚又是四肢的末端,这些末端阳气过不来,自然也是冰冰凉。像我一般是手脚凉,四肢温度还可以,但像她奶奶那样的老人,常常连四肢都是不温的。
而一个阳气足的人,阳气充满全身,就连手脚这样的最末端也能得到供给,手脚自然会暖暖的。孩子用手把一部分热量传给我以后,她的手也会变凉,但没关系,体内的阳气马上就能补上来,没一会儿小手就又变得暖和和的了。
阳虚的孩子,脾胃的运化能力有限,常常积食内热,舌苔厚腻,所以经常做的是消食导滞和清热利湿,能连续补气补阳的时间其实是很少的,所以那段时间为了能给孩子多艾灸,在饮食上控制得很紧,早、中、晚都接回来吃饭,宁可让她吃得少些,也尽量不让她出现积食内热的情况,零食、水果、牛奶这些容易生湿、妨碍脾胃运化的食物更是禁止。
可谓煞费苦心了,可以说比她生病的时候还费心费力,时间还长,旁人看着也不理解,孩子好好的,你折腾个什么劲啊,但我知道,这是在给孩子调体质呢。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集中调理了两个月,孩子就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给孩子补阳其实还有许多方法,比如可以推儿推里的补脾阳穴方,在肚子上、后腰上敷红豆包,时常喝一些姜枣茶、桂圆红枣茶等食疗方,但我那时时间精力都有限,就选择了艾灸这一中医里最补阳的方法。
另外还有一件事我坚持的时间更长,就是坚决不让孩子碰寒凉之品。孩子一岁半的时候因为脾胃被抗生素所伤,不吃饭,我带她看了中医,那个中医告诉我,孩子脾胃非常虚寒,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善的,一定不要让她碰寒凉的食物,就连喝水也要喝温开水。虽然那时我对脾胃的重要性完全没有概念,更不知道虚寒是啥玩意儿,但医生的这句话我牢记在心。可以说,孩子长到现在9岁半基本没吃过冷饮。当然了,背着我吃的情况肯定也有,但很有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已经知足了。
不让孩子碰寒凉这件事,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扛了多少压力。
孩子幼儿园每年都有“冰激凌日”,孩子们都特别期盼,我为了让孩子躲过这一劫,又不至于伤了她的心,那天特意请假,带她去公园happy一天。
有一年夏天我和父母带着孩子旅游,孩子姥爷看到别的孩子吃冰棍就要给孩子买,被我制止了,他气得指着我骂:“没你这么当妈的!”我解释不清,也只能忍了。
带孩子跟别的孩子一起玩,最怕的是别人吃冷饮,她也想吃,于是只能跟对方家长沟通,你们吃的时候,我们先去比的地方玩。
去别人家参加party,人家从冰箱里拿出冷饮、水果、牛奶来招待小朋友们,别的孩子都吃,唯独我不让孩子碰,宁可被认为事儿多、专治。
当然我也会给孩子解释,告诉她肚子里有很多小精灵,最怕的就是冷,冷饮一来,它们就会生病、死去,就没法帮我们消化食物了。希望能尽量避免孩子心里的不平衡。但孩子毕竟还小,理解力有限,环境中的诱惑又特别特别特别多,所以也会为此闹脾气,我也只能在死守底线的情况下,尽量去解释、安慰。
然后排除生活中一切可能出现冷饮的可能性。比如某个旅游景点出了文创雪糕,引得每个孩子进门都要去买,那这个地方就被我拉入了黑名单。还有一些比赛,竟然提供独特风味的雪糕,那值得参见的比赛我也会放弃……
好在孩子现在大了,理解事物的能力也增加了很多,可以更好地沟通了。有一次她突然对大姨妈来了兴趣,我就趁机给她科普了一下宫寒是怎么回事,告诉她很多女生就是因为从小吃冷饮,造成宫寒,来大姨妈的时候就会特别疼。妈妈就吃过这样的亏,所以不希望你重蹈覆辙。看到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忽然有了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太过极端了,即便是学习中医育儿的父母,可能也会觉得我做的有些过头了。但我深知一个“暖宝宝”的来之不易,改善孩子体质更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即便艾灸等方法对补阳很有帮助,但不能因此就觉得伤阳没事。我知道很多中医都是禁止子孙接触冷饮的,比如中国肾病学宗师邹云翔老先生的家规里就有禁止子孙吃冷饮,曲黎敏老师也是禁止孩子接触冷饮的。
我还有一个感触,我家孩子之前属于典型的阳虚体质,因为她的怕冷,让我对阳气极为珍视,不忍伤害毫厘。但我观察到周围很多孩子,虽然不怎么怕冷,但有经常感冒、经常咳嗽、动不动就肺炎、慢性鼻炎、慢性湿疹、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过敏等种种问题,从我学到的中医来讲,根源都是气虚,气属于阳的一部分,伤阳自然也会伤气,所以按理来说这些孩子也应该避免冷饮。但现在的家长却看不到这一点,孩子生病是生病,病好了依然生冷不忌,恐怕只有当孩子从气虚发展成了阳虚,像我们一样刚到秋天就开始怕冷,才会对阳气有所珍视吧,但真到了这种地步,又能有多少人像我一样,积极调理,把阳气补上来呢?所以奉劝这些孩子的家长,也要保护好孩子的阳气,不要让它轻易受到伤害,只有这样,孩子的种种问题才有改善的可能。
其实我集中调理是两个月,后来也间间断断地一直在调,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艾灸、推拿、食疗都有做(不是一直都在补,也有清的时候,在顿挫中缓慢前进),但饶是这样,孩子现在仍然有些气虚。可见补阳补气之路何其漫长,需要长时间持之以恒地慢慢积累,非常不容易,中医说“实证易去,虚证难补”,这一点我算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
好在孩子的变化给了我信心,从一个小雪人变成小太阳,虽然还是有些瘦,但力气大了,声音足了,眼见的一年比一年健壮。现在阳虚、气虚的孩子比比皆是,我也希望通过我家孩子的明显变化,大家能看到希望,增加动力,咱们一起加油,让孩子个个都拥有一个正气十足的好身体,我想这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
牛妈有话说
通常大家的注意点都放在病上,但这个妈妈却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给孩子改善体质方面,中医里讲“上医治未病”,这个妈妈虽不见得有多高超的技术,但却抓住了中医的精髓。
怕冷、气短、懒得动、头晕、爱出汗、爱生气、爱叹气……这些虽不算病,却能帮我们看到生病的一部分重要原因,也就是身体里气血阴阳出现的失衡,而这一失衡变得严重了,病就来了,虽然经过调理,病的症状好转了,甚至没有了,但失衡的情况仍旧存在,只要失衡再度严重,病就又回来了。所以我们不光要关注孩子的病,更应该重视孩子在气血阴阳出现的失衡,也就是体质。但这方面的改变比较难,尤其在补虚方面,可以说所有缠绵难愈的病都是因虚而起,补虚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有讲究,只能由亲自带孩子的家长来做。
而做的前提要明理,不然很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难以持之以恒。就像这个妈妈说的,在拒绝寒凉方面,不光是阳虚孩子的事,这点对气虚的孩子同样重要。可以说,现在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存在气虚的问题,都应该尽量忌口寒凉,但现在的大环境中诱惑太多,防不胜防,就连幼儿园、学校,都会把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酸奶、水果给孩子们吃,如果家长再没这个意识,孩子身体的能量在不知不觉中要损伤多少!
可见我们家长学中医,明理第一位,明理了,才知道该怎么养孩子,在衣食住行中如何正确地去做,至少不再火上浇油。
而如何才能明理呢?我认为“泡”是非常重要的,学中医最重要的是悟,许多道理、概念,不是光是单纯地知道、理解,还要用心感受、体会、领悟,这就需要日久天长地泡在里面,就像这个妈妈日常要忙的事很多,没法用大块时间学习,但她一直没离开,每天都能积累一点点,同时在生活中观察、感受,这些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一天就会灵光乍现,对一些道理、概念有了深一层领悟,或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或者意识到某件事的重要性……总之,不要临时抱佛脚,而是在日常中连绵不断地小火慢炖,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在生活中,衣食住行无不渗透着中医之道想要用中医指导生活,时时刻刻为健康护航,想学习更多的中医育儿理念,可扫码加入我们的中医生活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