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
在各种临床表现中,发热是肿瘤患者住院期间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据文献报道,约2/3的恶性胖瘤患者在病程中会伴有发热。其中,有40%~55%的发热被临床与微生物证据证明为感染引起。然而,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复杂多样,并非所有发热都与感染相关。如果仅凭经验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仅可能导致耐药性问题,还可能延误对患者其他潜在问题的诊断与处理。那么,作为肿瘤护理人员,应该如何快速判断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并制定相应护理策略呢?
一、肿瘤患者发热的常见原因[3-7]
1. 肿瘤性发热
指由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发生率为0.7%~60%,多见于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及某些实体瘤的患者。它通常表现为持续或间歇性低至中度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但萘普生试验阳性,可伴随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肿瘤性发热常为肿瘤坏死、炎症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释放及神经源性发热引起,与肿瘤的进展及转移相关。
图源:太帅图库
2. 感染性发热
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放化疗、老年、住院时间增加、留置导管时间长与侵入性操作是肿瘤患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除发热外,还有如寒战、高热、精神抑郁以及与感染部位和中毒有关的特殊临床表现。微生物检查阳性通常是诊断感染的金标准。
3. 药物性发热
一些肿瘤患者可能因使用紫杉醇、顺铂、多西他赛、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以及某些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引起发热。这种发热通常无特异性,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停药后迅速缓解,且发热时多无其他感染症状。
4. 骨髓抑制相关性发热
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常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故又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这是肿瘤患者最需警惕的发热之一。由于患者免疫力严重下降,即使是轻微感染也可能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类发热通常不易找到明显的感染部位,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实验室检查可能显示C反应蛋白和炎症指标升高,需排除感染后进一步诊断。
5. 肿瘤相关的其他发热
如肿瘤术后、肿瘤压迫重要器官(如胆管梗阻引发的胆管炎等)或肿瘤引发的并发症(如血液高凝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也可能引起发热。此类发热通常伴随呼吸困难、疼痛等特殊症状,需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6. 输液或输血反应
部分肿瘤患者在输液和输血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发热反应,多与输注制品中的致热原或患者个体过敏反应有关,可能伴随寒战、皮疹或轻微过敏症状。这类发热通常是短暂的,但需密切观察患者变化,遵医嘱视情况停止输液或输血。
图源:太帅图库
7. 功能性发热
某些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可能引起发热,通常无明确的器质性病因,称为“功能性发热”。
二、如何快速进行判断?[3-5]
临床上,要准确及时地针对发热进行治疗,明确诊断肿瘤患者发热的原因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临床特点可以将肿瘤性发热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区别开来。因此,肿瘤性发热的诊断,实际上就是一个排除性的诊断。对于肿瘤患者的发热,护理人员需从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综合考虑(见下图)。
三、应对肿瘤患者发热的策略[3-9]
1. 紧急处理骨髓抑制相关性发热
骨髓抑制相关性发热是肿瘤患者最危险的发热类型之一。若患者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0.5×10⁹/L:应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抗生素治疗;进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遵医嘱早期应用升白针以促进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
2. 对症护理肿瘤性发热
肿瘤性发热通常与疾病进展有关。针对此类患者应遵医嘱使用退热药或激素类药物缓解发热症状;提供舒适护理,包括更换湿透的衣物、补充水分,避免患者脱水;鼓励患者配合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并尽早干预。
3. 全面管理感染性发热
一旦鉴别为感染性发热: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定期监测体温和感染症状;采取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热措施,补充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提供营养支持;注重心理疏导,及时与患者和其家属沟通,减轻其焦虑;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并发症。
图源:太帅图库
4. 识别并管理药物性发热
如果怀疑患者是药物性发热,则应详细记录患者发热前后的用药情况;遵医嘱停用可疑药物,观察发热是否缓解;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以免影响后续治疗。
5. 及时处理输注相关性发热
如果患者的发热是输液或输血引起,应立即停止输注并评估患者状态;提供对症处理,如应用抗过敏药物缓解症状;记录输注产品批号并报告,排查潜在输注问题。此外,对有输注反应史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物。
6. 提供心理疏导与教育
不管患者是否因为心理原因发生“功能性发热”,均应加强对其关注,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其缓解情绪,必要时转介心理医生。
四、总结[9-10]
鉴于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多样且后果严重,作为在发热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发热的判断与应对措施。且随着便携式体温监测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及远程监测平台等创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护理人员也应及时掌握这些工具,以更快更好地识别肿瘤患者发热症状,不断促进护理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席晓芳. 肿瘤性发热的诊断思路[J]. 中国社区医师, 2004, 20(17): 16-17.
[2]Rolston KVl, Bodey GP.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HollandIF, Frei E, eds. Cancer medicinel[M]. 6th edn. Ontario: BC Decker, 2003: 2633-2658.
[3]刘晓艳. 肿瘤患者发热一般规律初探[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4]陈衍智, 李萍萍. 肿瘤性发热的诊治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 2012, 29(6): 355-357.
[5]王吕雨, 彭玲. 肿瘤性发热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4, 37(08): 705-712.
[6]王艳平, 高文慧, 伍艳婷, 等. 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97-2601.
[7]康中玉, 刘纯, 刘伟, 等. 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22, 35(06): 622-628.
[8]张肖, 杨龙龙, 石光, 等. 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等早期诊断肿瘤晚期感染发热、肿瘤热临床价值研究[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1, (03): 235-236+240.
[9]傅妍, 田璐, 王莉, 等. 肿瘤专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24, 39(06): 653-658.
[10]朱萍. 医院体温智能监测平台构建与应用[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4, 35(03): 419-423.
作者:FayeLuo
感谢作者原创来稿!
排版:肿瘤科护理公众号